2022-08-23 20:26:13秦島

粗鱗鰨沙,方脷,還有左口魚

粗鱗鰨沙,方脷,還有左口魚

@秦     島

01.

一個統稱下鰨沙分成很多種類,最常見的就是粗鱗鰨沙,大家經常叫的鰨沙就是牠,六年前本港每両(37.5克)約$7,現在就不知道了。體積通常不會很大,半斤以上已經稱為大條,頂盡最大條可以有十多両重,現在很少見到有足一斤重的粗鱗鰨沙。魚鱗相較其他魚種粗大,呈扇形。魚頭較尖,魚身則是長形,整條魚呈鮮艷的淺啡色,魚唇位置卻紅彤彤的,像塗了唇膏一樣,非常漂亮。魚身表面及底面的顏色也很均一,沒有甚麼花紋,驟眼看起來的那些紋理其實是魚鱗,並非花紋,而野生鰨沙鱗粗肉薄。

粗鱗鰨沙魚身的肉不會太厚,是比較薄肉的魚款,所以過半斤的粗鱗鰨沙算是少有,通常都是清蒸,主要吃牠的鮮味。若果是較細的鰨沙,則會椒鹽油炸,因為牠們只得一條大骨,沒有碎骨,整條吃不怕啃骨,更非常香口。

黑鰓舌鰨即方脷(尖脷/金邊方脷/半滑舌鰨),是中國東西沿岸獨有種,有養殖,現在大量養殖是半滑舌鰨,野生非常罕見,也是魚王級數價錢,野生多見6両至3斤,越大越貴,金邊方脷也會較貴,小的由6-10両大約$20-30元両,價錢續級上至$50元両以上,養殖多見1-3斤,大約$10-14元両。野生方脷魚油極豐富,肉質爽滑,裙邊魚油有獨特甘香,可以話齒頰留香,推薦清蒸。養殖方脷也算有魚油,但已經沒有野生方脷的甘香,推薦清蒸/煎。

    雙眼位於身體左側的比目魚又稱左口魚,其中鰈亞目的左口魚通稱鮃魚,而鰈亞目中雙眼位於身體右側的則稱為鰈魚。

02.

好吧,在此和大家分享一道欖角乾煎撻沙的廚經。普通撻沙魚三條(每條約五両)、欖角五粒(一開四)、乾蔥頭兩粒(切碎)、薑粒一茶匙、青蔥碎一湯匙。調料︰海鹽半茶匙、生抽一湯匙、麻油一茶匙、紹酒一湯匙、生油一湯匙。

撻沙開肚洗淨,吸乾水份,抹上海鹽。平鑊燒熱,注生油後放進撻沙以中火煎四分鐘,翻過另一面再煎三分鐘,收至小火,下欖角、乾蔥碎、薑粒、青蔥碎爆香,生抽拌清水兩湯匙和麻油,倒入鑊中,把撻沙再翻一次,灒上紹酒便可上碟食用。煎魚過程中不要隨意觸動魚身,不然魚皮會黐鑊脫落,多給點時間讓魚身乾香才反動。要魚身更香口,可把煎了一面的油份(水溝油)倒掉,重新添上一湯匙生油便可更香脆。

該細說方脷了,有人也叫它龍脷,體積一般比粗鱗鰨沙大。其實方脷也是鰨沙的一種,但價錢比一般鰨沙貴很多,所以有些人捉到比較大條的粗鱗鰨沙,都會叫它做方脷,街市或超市急凍櫃見到的龍脷柳,多數是用外國比較大條的鰨沙起肉製成,論價錢或稀有程度都比不上方脷。養的方脷頭鈍肉厚。野生方脷極難捕捉,養殖方脷也很麻煩,因為牠們不能見光,養缸的水溫也要維持在攝氏11度左右,否則不出一天就會死掉,故此相當稀有,每両約$17.5,香港半斤$140

方脷的魚鱗也是呈扇形,但特別幼細。魚頭較鈍,魚身呈長形,整條魚的顏色偏向深沉的灰色。魚身表面平滑,只得魚鱗,沒有花紋。方脷本身很有魚味,肉身比普通鰨沙厚,肉質也更滑嫰,所以食法較簡單,多數只用作清蒸,裙邊最好吃,膠質很重,而且魚身肉質彈牙,口感幼嫩鮮甜,難怪有本錢賣得貴。

03.

常說魚嘴長在左邊的就是左口魚,每両約$4。其實無論粗鱗鰨沙或方脷,魚嘴都在左邊,所以要辨認左口魚,不能單靠牠的魚嘴。左口魚的魚鱗較幼細,只用肉眼幾乎看不見,魚頭呈微尖,魚身多數是橢圓形,而且比較長身。特別之處是魚下唇比上唇長,即我們俗稱的「倒及牙」,有時會見到它的嘴裏有尖牙露出來。左口魚用作撥水的裙邊較疏,魚身顏色較深,近乎全黑,所以雖然它有黑白斑點花紋,但只有白色斑點能被明顯看出來。

左口魚是比目魚科的魚,人稱「比目魚」,又叫「左蝶魚」。它們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牀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温帶水域,是温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左口魚有養魚及海魚。養魚特別深色,底部會有黑白斑印;海魚較淺色,底部白色。左口魚常用作清蒸,但它如泥鯭般不能落薑同蒸,否則泥味很重,蒸時應配果皮及葱,約一斤重的左口魚,蒸七至八分鐘就可以。除了清蒸,有日本料理會做成刺身,甚至起肉炸成天婦羅,左口魚沒甚麼碎骨,只得一條大骨,不難起肉。

鰨沙,方脷,龍脷,左口魚……概念上似乎分不清楚。人生亦如此,難得糊塗反而是一種清醒。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