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愛吃這條皇帝魚叫龍脷
女兒愛吃這條皇帝魚叫龍脷
@秦 島
01.
再過幾天就是岳母仙逝對年忌日。因為疫情未通關,去年我一家回不了深圳盡孝送別,心一直痛到如今。但幸福溫馨的往日情境卻不斷重放,與妻相對望,不禁淚潸然。
女兒出生時,岳母剛五十歲退休湊孫女。不久我被迫辭職下海到東莞。女兒就在外公外婆身邊住到四歲來港,那些日子不知吃了多少皇帝魚,跳跳魚,紅膏蟳,奶奶捨得為孫花錢。這皇帝魚就是肉質細嫩鮮美的鰨沙魚,只一邊有肉故亦稱半邊魚,香港人叫龍脷、方脷、撻沙、鰨沙,別名還有大地魚、左口魚、比目魚等。
相傳古代有一位皇帝微服出巡,在途中吃了一尾風味獨特且肉質相當鮮嫩的鰈魚,當時覺得太好吃了,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只吃了半邊魚身便放回水中,想不到金口一開便使牠復活了。從此老百姓看到這種半邊的魚,就管叫牠們「皇帝魚」。所以只要是扁平身型的比目魚科的魚類也就有了「皇帝魚」的俗稱。此魚本身並沒有其他的雜刺,因此相當適合紅燒或糖醋料理,也可以蒸食,是相當有經濟價值的魚種。
台灣著名的虱目魚也叫皇帝魚,美味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當年泉州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特別愛吃這種魚,經常派人抓給他吃,於是虱目魚也被稱為皇帝魚。但我從鱼形一看就知,岳母給小孫女吃的皇帝魚不是虱目魚,而正是鰨沙魚,價格不便宜。
這種好魚活著游水的極少見到,一般收購到這類魚,不過一兩條三四兩的,上斤重的,絕對是天價!收到後,魚販子會第一時間通知相熟的超級食客去品嘗了,那能讓咱染指?!
02.
鰨沙魚棲息熱帶及亞熱帶沿岸,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主要分佈於中國東海、黃海、港台地區和南中國海,日本、越南區域亦出產。一般魚長度30厘米,最大長度為44厘米。
百科說,「龍脷」及「方脷」類,為貼沙魚類(舌鰨科,3屬148種)部份種類的溷稱,當中以貼沙類(舌鰨屬,62種),及白皮鱗類(無線鰨屬,74種)為代表。香港有記錄的貼沙魚類共有19種。這類魚一年四季均有出產。
香港吃到的方脷,學名黑鰓舌鰨=尖脷/半滑舌鰨=金邊方脷。方脷是中國東西沿岸獨有種,有養殖,現在大量養殖是半滑舌鰨,野生非常罕見,也是魚王級數價錢,野生多見6両至3斤,越大越貴,金邊方脷也會較貴,小的由6-10両大約$20-30元両,價錢續級上至$50元両以上,養殖多見1-3斤,大約$10-14元両。
野生方脷魚油極豐富,肉質爽滑,裙邊魚油有獨特甘香,可以話齒頰留香,推薦清蒸。養殖方脷也算有魚油,但已經沒有野生方脷的甘香,推薦清蒸或煎。
選購時宜選肉身肥厚,魚鰓色澤鮮紅,魚鱗緊密,黏液較少,呈透明狀,沒有臭味為佳。如果魚鰓呈灰色、蒼紅色或有黏液汙物,而且唇肉蒼白並與骨分離裂開則不宜選購。一般使用低溫保鮮法。洗淨後,用食鹽略醃、瀝乾後放入保鮮袋,便可放入冰箱內保鮮。
除了用來作生魚片及壽司料之外,還可以做海帶拼盤或醋漬物。側面的魚肉也可以用來作生魚片、清蒸或涼拌菜等。常用菜式有蘆筍炒龍脷、咖喱龍脷柳。
03.
「撻沙魚」與多寶魚是近親,是比目魚科屬中的一種,也叫「龍脷魚」,這兩個名稱,都對這魚最為貼切的稱謂。在粵語中「撻」,有貼近,附著之意,它是一種底棲魚類,這也說明此魚是蟄伏水底,貼著沙質海床生活的魚種;「脷」在粵語謂「舌頭」,龍有誰見過?都是想像之物,神龍不見首尾啊!那「龍的舌頭」就顯得珍稀及矜貴!這也極準確對這魚的形容——狀似舌頭,極稀罕!
分享一道清蒸撻沙魚。魚一條約半斤,用清水沖洗乾淨,去鱗、鰓和髒。用少許料酒將魚內外都抹勻,並稍等片刻略乾。用少許鹽將魚肚裡和外表都抹勻,達祛腥提味效;然後用適量的花生油將整條魚的外表塗抹均勻,並將魚肚一面向上擺好,不用背面,因為背面一是肉稍厚,利用下面受熱多一些,讓魚受熱均勻,且魚背較暗色,影響菜品的賣相。
四年陳皮一塊(越陳越好),用水泡軟後切絲備用。極品魚露、頭抽、薑絲、蔥絲、鹽、糖和料酒各適量。魚上撒陳皮絲和薑絲。放入已經燒開的鍋內,蒸5分鐘,虛蒸2分鐘。出鍋,將魚身上的陳皮絲、薑絲夾除丟棄,並用一碗,把魚碟內的汁液潷出盛起。
調製蒸魚醬油:在潷出蒸魚汁液中添加適量的鹽,試嘗著鹹味,這要比平常味道偏淡,後加入糖,待糖溶化後,再加入極品魚露、頭抽,再試嘗出合乎自己味道要求的蒸魚醬汁,將調製醬汁在從碟邊注入碟內,再撒上蔥絲。然後,將約30克花生油在鍋中燒至冒青煙時,均勻淋在魚身上,即成。
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