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不再是害鳥 港增勢成謎
@秦 島
針對普查發現香港麻雀數量一年間暴增36%達28.7萬隻,香港觀鳥會日前指出,全球數量呈下跌趨勢,但香港數量反彈,原因暫時成謎。康樂及休憩區、住宅區、鄉村區及工業區錄得的數量上升,當中以休憩用地、亦即公園的升幅最大;若果以全港18區劃分,深水埗繼續是最多麻雀聚集的區域,屯門區及黃大仙區緊隨其後。城市鳥類普查方面,珠頸斑鳩的市區數量估算為68000隻,鵲鴝23000隻,紅耳鵯80000隻,紅嘴藍鵲3000隻。鵲鴝及紅耳鵯的數量增加,珠頸斑鳩及紅嘴藍鵲則與去年相若。
麻雀普查踏入第七年,數量由2016年大約30萬隻,經歷多次升跌,2021年一度跌至歷來最少的21萬,至今年再度回升。雀鳥種群數量變化受氣候、食物多寡、疾病等眾多因素影響,觀鳥會研究員嘗試從天氣因素入手,翻查過去7年的氣象數據,將普查前一星期及普查期間的溫度、濕度及降雨量,與該年度麻雀數量比較,惟分析後認為兩者沒有顯著關係,目前未能釐清反彈成因。
樹麻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物種,然而歐洲數目於1980至2013年間有所下降,國際鳥盟評估認為樹麻雀全球數量呈下跌趨勢。香港情況則仍然未明,礙於普查年期尚短,缺乏長期數據,香港觀鳥會表示,無法判斷麻雀數量的趨勢,近年的數字起伏不排除屬正常自然波動。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就麻雀的食性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根據主觀經驗認為麻雀以穀物為食,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因而將麻雀定為「四害」之中的第四,在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麻雀運動,一時間包括麻雀在內的很多雀形目小型鳥類遭到了滅頂之災,但很快這種人工干預生態環境的行為的不良後果開始顯露,由於大量麻雀和其他小型鳥類因為消滅(打)麻雀運動而喪命,農田蟲害嚴重,農業生產遭到嚴重影響.不久很多鳥類學者通過野外研究,證實了在麻雀的食譜中,人工種植的穀物僅佔不到50%的比重,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這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毛澤東將四害中的麻雀除名,代之以蟑螂。
在經過打麻雀運動致全國捕殺近57億隻麻雀後,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麻雀數量呈下降趨勢,甚至已經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完全消失了。如今在中國麻雀已被列為國家保護的有益或有經濟、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任何未經允許捕殺、出售、食用麻雀的行為,均屬違法。麻雀的分佈範圍大,各地的族群在外觀上出現少許變化,八個現存亞種之間的差別是輕微的。至少其他15個亞種曾被提議建立,但是牠們被認為是列出的亞種的中間體。
雖然是曾經的「四害」,但它現在屬於中國「三有動物」,受刑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2013年,河南新密有人捕捉了300餘只麻雀,結果被判非法狩獵罪,處拘役6個月,緩刑一年。
在中國大陸地區、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國、老撾等很多國家中,麻雀是非法鳥類市場上常見的鳥類,但與大山雀等鳥類不同的是,本物種並非以寵物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上,而是被作為野味出售,在很多城市「炸家雀」是常見的小吃。(麻雀後記之二)
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