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 00:57:11秦島

客家粄,從北吃到南的鄉愁(下)

@秦      島

 

客家,可以在後面加「人」、「族群」、「民系」來組詞,是漢民族底下的民系,大多生活響華南,比如福建、兩廣、江西、香港、台灣,其中主要聚居在粵贛閩交界地方,在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亦不少,全世界大約4500萬到8000萬以上。四川亦有客家,不過稱之爲(土)廣東人。而桂南粵西的粤客雜居區,本地粵人自稱地佬,而客家人叫新民。客家人目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話,間中有兼識講各地的本地話。

在客家地區,有一類傳統食物被統稱為「粄」,泛指用米漿所製食品,是客家米類食品中的特色。

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習俗,祖輩傳下來說,這一天吃了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這種由仙人草熬成的汁液與紅薯澱粉混合凝成黑色膠凍狀的粄,清涼降火,儼然是植物界的龜苓膏。它又名草粄,是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著名的傳統小吃,一種清涼飲料,還可以臨時充飢。農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習俗,有降温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在“仙人粄”中調入蜂蜜,再灑上點香蕉露,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捆粄則是廣東省豐順縣以及閩西的漢族地方特色小吃,屬於客家菜。捆粄據說是豐順客家人祖先自北南遷後,因當地不種小麥,無麵粉可製春捲,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捲的一大創造,北風南味,別具特色。據説是豐順客家人祖先自北南遷後,因當地不種小麥,無麪粉可制春捲,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捲的一大創造。

碗粄(碗子粄,發粄)是一種客家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在豐順等客家地區是一種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因它是甜質,且水分較少,送人的碗粄一般一份以四、六、八、十、十二的偶數為吉祥數字。

甜粄,又稱大籠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至今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客人來訪,有蒸甜粄的人家都會把家裏的甜粄切下一塊送給客人,作為回禮。

筍粄是發源於廣東梅州大埔傳統的客家小吃。筍粄、豆粄其製作包括粄皮和肉餡兩部分。粄皮以薯粉為原料,用開水拌和揉搓,配以適量煮熟的芋或甘薯,製成薄度小圓形粄塊;肉餡則以半肥瘦豬肉及竹筍(茅竹筍、冬筍為好)為主,分別切碎,再配上蝦米、魷魚絲、香菇、胡椒粉、鹽等。然後用粄皮裹住肉餡,捏穩封口成半月形,放進開水鍋中煮至粄塊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梅州大埔有名的傳統小吃憶子粄,相傳源於明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憶子粄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軟韌粘結,分成小團,撒上適量的生粉,壓成粄皮;特色餡料,一般以靚肉片、魷魚絲、豆腐乾、蒜白、香菇、蝦米等為原料。

客家菜屬於廣東菜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客家菜充滿""味,做法要點是鹹、油、雜,客家小吃就地取材。跟一般地方小吃不太一樣的是,客家小吃其實是主食的延伸,從歷史傳承來看,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飢,所以大多是米製品。

客家美食薯粄,在親戚朋友聚會上少不了這道美食。薯粄的做法:先把一隻大薯(分紫色和白色),去皮乾淨後用工具磨碎,接著在磨碎的大薯裡加入雞蛋、鹽、醬油、蔥花等調料攪拌均勻,待油熱時用調羹撥出一小團的大薯,放到鍋裡煎,煎制的過程中要注意翻面,煎至表面呈金黃色即可。

釀粄又稱客家釀粄、釀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廣東客家地區的逢年過節的小食之一,餡料可以自由發揮,可葷可素,軟糯可口,風味獨特。南遷的北方移民懷念包子的味道,想做包子,但是因為沒有麵粉,所以只好用米粉代替了,由此產生了「釀粄」這個食品。

細粄又叫雀仔粄,是廣東省揭西縣客家地帶的一種傳統小吃,由粘米粉加水,用手工捏出做成皮,用豆乾、大蒜、蝦米做餡,製成的類似餃子又比餃子稍大的餡類小吃,蒸熟就可吃,也可以加油煎。風味獨特,香味十足。

煎粄,有些地方的客家口語裏叫「煎堆」。就是把糯米磨成米粉,因為單純用糯米太過柔軟,所以有的人也會拌一些糝米,然後用糖水搓成米糰,再捏成一個個小丸子,下油鍋煎炸出來的小食品,在表面一層通常還會粘些花生芝麻的。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粄,無論是單個字還是它所代表的飲食和文化,對大多數非客語地區的人來說,應該是陌生的。每年的「春節」和「冬至日」,還有祭祀先人,都要用到「菜粄」,是梅州豐順縣的一種用做祭祀的漢族小吃。其做法通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做「粄皮」,再來就是做餡料,通常是韭菜,豬肉碎末,菜脯(蘿蔔乾)等等。

           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