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15 04:07:53一片汪洋
轉載:散文兩章(賴玲玲)
轉載:散文兩章(賴玲玲)
有翅膀的魚鷹
我崇拜鷹。有關鷹的成語和形容詞可以列出一大堆。記得十幾年前讀過唐敏的一篇散文,劈頭一句便是“天空沒有鷹了”,這和北島的另一句詩“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想做一個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揪心,讓人頓覺黯然神傷。
魚鷹其實不是鷹,它是一種水鳥,也叫鸕鶿或老鵠。它通身黑色光滑的羽毛,長而尖的巨大的喙,翼展寬闊,從外形上看,確實有點鷹的形態。野生的魚鷹我沒有見過,家養的也只在影視上偶爾看過,它是捕魚的好手,是記憶中江河上一道黑色的閃電。
南方人不養魚鷹。惟一一次和魚鷹“親密接觸”,是前年去張家界旅遊的路上。
在一道小河邊,一條輕靈的小船,兩邊伸展幾根長竹竿,在老漁夫長竹篙的驅趕下,幾隻魚鷹一下子栽入水中,一忽兒,一個個黑色的腦袋就從水面浮出,有幾隻嘴裏已經叨著白亮亮的魚兒上來了,漁夫抓著它們的脖頸,魚鷹就聽話地把魚吐在船艙裏。就這樣,漁夫反復地把它們粗暴地趕下水去,趕不下去的就抓著脖子扔了下去,有幾隻探出頭來一無所獲的,漁夫就會用竹篙拍打它們,使它們重新潛入水中。這種很聽話、很能吃苦,讓人一見便替它委曲的魚鷹,在為漁夫捕得很多魚之後,只吃少許不值錢的小魚和豆腐渣,卻已經心滿意足了。
欣賞這一古老的捕魚專案,我對魚鷹的所作所為頗存疑竇,同時也很希望自己能擁有這麼一隻可愛的魚鷹,直到漁船靠岸,我才猛然發現了每只魚鷹的脖子上,都套著一個用塑膠電線盤成的小環。
嗚呼!這就是魚鷹自己捕魚又跟大魚無緣的緣由嗎?
如果說它們對魚沒有興趣,那它們就沒有必要賣力地鑽上鑽下總是和魚過不去;說它們對魚有興趣吧,那它們完全可以自己捕魚自己吃,何必費盡心機又把自己的果實拱手送人;說它們是受了人的欺詐吧,那它們完全可以今天為人幹活,明天就一走了之。我想起了籠中的鳥,蒙著眼睛的驢,眼前的明山秀水一片迷離。
有鷹一樣寬大翅膀的魚鷹不是鷹!當它們不捕魚的時候,漁夫把它們脖頸上的小環解下了,可它們心中有一個永遠解不下的小環,套牢了翅膀。
六子戲彌勒
書架上常年擺著一件瓷質工藝品,那是幾年前德化的一位朋友送的,說是“六子戲彌勒”。雕塑家除了把彌勒佛塑得憨態可掬,令人心清氣爽外,還安排了六個淘氣的孩子,讓他們肆無忌憚地搗亂:或掏耳朵,或挖肚臍,或揪頭髮,或拱癢癢。顯然,這些孩子象徵著七情六欲的嚴重干擾,既然是干擾,當然是“鬧”,既然是不懷好意,當然要算之為“賊”。按個人的喜好,在所有的神明中,我最喜愛的形象是彌勒佛。六個孩子在他身上“鬧”個不休,他一點也不生氣,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因此,今人稱之為“六子戲彌勒”,比古人稱為“六賊鬧彌勒”更合我的審美情趣。
閑時再讀《西遊記》,常有唐僧“六根清靜”、“不為女色所惑”等字樣出現,索性追根究底,才明白了此乃佛門用語,意即:修行之人對色、香、味、觸、法六境不屑一顧時,才可名之為“六根清靜”。按現今的說法就是進入忘我的狀態。但是,色香味等乃是一種客觀存在,修行者總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吧。可見色香味對於修行者來說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干擾,把這玄而又玄的道理付諸形象的表達,便是古人創造的“六賊鬧彌勒”了。
生活是多麼的有趣,古人所創造的“六賊鬧彌勒”,卻被我們改稱為“六子戲彌勒”,而且構圖生動,氣氛和諧,完全是嬉戲成一團,一點“賊”氣也沒有。你看那彌勒,笑容可掬,心寬體胖,親切隨和,全然像個笑嘻嘻的老頑童;再看那六個孩子,胖呼呼的,分明可人得像一群小天使。他們自由自在地嬉戲著,無所顧忌地爬上爬下,這哪里是什麼干擾,分明是在和老爺爺玩耍逗樂,共用天倫。
那次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有一個細節分明是編造的,卻令人感到親切萬分。在深宮裏,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騎在康熙的頭上,爺孫倆玩得正起勁。突然太監闖了進來,一見這情景便大驚失色:“小祖宗,你怎麼敢騎在皇上頭頂,成何體統?”康熙哈哈大笑:“和我的孫子玩還講什麼體統?”康熙一生英武,威嚴的時候比親切多得多,但親切的康熙更有動人的力量。
人們之所以喜歡彌勒佛的形象,在於它給人的感覺,不是高傲,不是冷漠,不是威嚴,不是麻木,而是笑得甜美,一臉慈祥。試問,供彌勒佛的人,有幾個是迷信的?還不是看中了它的模樣,放在床頭桌上書櫥,以便為家庭增添喜氣!
有翅膀的魚鷹
我崇拜鷹。有關鷹的成語和形容詞可以列出一大堆。記得十幾年前讀過唐敏的一篇散文,劈頭一句便是“天空沒有鷹了”,這和北島的另一句詩“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想做一個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揪心,讓人頓覺黯然神傷。
魚鷹其實不是鷹,它是一種水鳥,也叫鸕鶿或老鵠。它通身黑色光滑的羽毛,長而尖的巨大的喙,翼展寬闊,從外形上看,確實有點鷹的形態。野生的魚鷹我沒有見過,家養的也只在影視上偶爾看過,它是捕魚的好手,是記憶中江河上一道黑色的閃電。
南方人不養魚鷹。惟一一次和魚鷹“親密接觸”,是前年去張家界旅遊的路上。
在一道小河邊,一條輕靈的小船,兩邊伸展幾根長竹竿,在老漁夫長竹篙的驅趕下,幾隻魚鷹一下子栽入水中,一忽兒,一個個黑色的腦袋就從水面浮出,有幾隻嘴裏已經叨著白亮亮的魚兒上來了,漁夫抓著它們的脖頸,魚鷹就聽話地把魚吐在船艙裏。就這樣,漁夫反復地把它們粗暴地趕下水去,趕不下去的就抓著脖子扔了下去,有幾隻探出頭來一無所獲的,漁夫就會用竹篙拍打它們,使它們重新潛入水中。這種很聽話、很能吃苦,讓人一見便替它委曲的魚鷹,在為漁夫捕得很多魚之後,只吃少許不值錢的小魚和豆腐渣,卻已經心滿意足了。
欣賞這一古老的捕魚專案,我對魚鷹的所作所為頗存疑竇,同時也很希望自己能擁有這麼一隻可愛的魚鷹,直到漁船靠岸,我才猛然發現了每只魚鷹的脖子上,都套著一個用塑膠電線盤成的小環。
嗚呼!這就是魚鷹自己捕魚又跟大魚無緣的緣由嗎?
如果說它們對魚沒有興趣,那它們就沒有必要賣力地鑽上鑽下總是和魚過不去;說它們對魚有興趣吧,那它們完全可以自己捕魚自己吃,何必費盡心機又把自己的果實拱手送人;說它們是受了人的欺詐吧,那它們完全可以今天為人幹活,明天就一走了之。我想起了籠中的鳥,蒙著眼睛的驢,眼前的明山秀水一片迷離。
有鷹一樣寬大翅膀的魚鷹不是鷹!當它們不捕魚的時候,漁夫把它們脖頸上的小環解下了,可它們心中有一個永遠解不下的小環,套牢了翅膀。
六子戲彌勒
書架上常年擺著一件瓷質工藝品,那是幾年前德化的一位朋友送的,說是“六子戲彌勒”。雕塑家除了把彌勒佛塑得憨態可掬,令人心清氣爽外,還安排了六個淘氣的孩子,讓他們肆無忌憚地搗亂:或掏耳朵,或挖肚臍,或揪頭髮,或拱癢癢。顯然,這些孩子象徵著七情六欲的嚴重干擾,既然是干擾,當然是“鬧”,既然是不懷好意,當然要算之為“賊”。按個人的喜好,在所有的神明中,我最喜愛的形象是彌勒佛。六個孩子在他身上“鬧”個不休,他一點也不生氣,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因此,今人稱之為“六子戲彌勒”,比古人稱為“六賊鬧彌勒”更合我的審美情趣。
閑時再讀《西遊記》,常有唐僧“六根清靜”、“不為女色所惑”等字樣出現,索性追根究底,才明白了此乃佛門用語,意即:修行之人對色、香、味、觸、法六境不屑一顧時,才可名之為“六根清靜”。按現今的說法就是進入忘我的狀態。但是,色香味等乃是一種客觀存在,修行者總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吧。可見色香味對於修行者來說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干擾,把這玄而又玄的道理付諸形象的表達,便是古人創造的“六賊鬧彌勒”了。
生活是多麼的有趣,古人所創造的“六賊鬧彌勒”,卻被我們改稱為“六子戲彌勒”,而且構圖生動,氣氛和諧,完全是嬉戲成一團,一點“賊”氣也沒有。你看那彌勒,笑容可掬,心寬體胖,親切隨和,全然像個笑嘻嘻的老頑童;再看那六個孩子,胖呼呼的,分明可人得像一群小天使。他們自由自在地嬉戲著,無所顧忌地爬上爬下,這哪里是什麼干擾,分明是在和老爺爺玩耍逗樂,共用天倫。
那次看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有一個細節分明是編造的,卻令人感到親切萬分。在深宮裏,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騎在康熙的頭上,爺孫倆玩得正起勁。突然太監闖了進來,一見這情景便大驚失色:“小祖宗,你怎麼敢騎在皇上頭頂,成何體統?”康熙哈哈大笑:“和我的孫子玩還講什麼體統?”康熙一生英武,威嚴的時候比親切多得多,但親切的康熙更有動人的力量。
人們之所以喜歡彌勒佛的形象,在於它給人的感覺,不是高傲,不是冷漠,不是威嚴,不是麻木,而是笑得甜美,一臉慈祥。試問,供彌勒佛的人,有幾個是迷信的?還不是看中了它的模樣,放在床頭桌上書櫥,以便為家庭增添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