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03 19:24:04一片汪洋
轉載:《名城夢》(施能泉)
【版主按】
在今年泉州市中考語文科試卷中,閱讀題選摘的一篇文章引起人們的關注。命題老師直接評價說:“這是一篇大家公認的、極富美感的佳作。”
這篇名為《名城夢》的文章,出自《泉州晚報》兼《東南早報》總編輯施能泉之手,以極為飽滿而細膩的文筆謳歌了泉州名城風采以及海外遊子的思鄉情結。
命題者陳懷朗老師說,地方文學作品首次出現在我市中考試卷中,是極為難得的。
“這是一篇文學色彩與地方色彩並重的文章,極具文學感。從篇章結構到遣詞造句來看,都是一篇至美的散文。”陳老師由衷地表示。
據《名城夢》作者施能泉總編輯介紹,該文寫於1989年9月間。當時泉州因改革開放而經濟迅猛發展,泉州古城發生了巨大變化,泉州籍華僑、華人深?家鄉的進步繁榮而高興,許多少小離家在外事業有成者紛紛回鄉投資。
泉州華僑對家鄉素來情有獨鍾,常有解囊捐資之舉。華僑從離家到返鄉,由捐資到投資,深刻說明泉州的滄桑巨變。
施能泉總編在報社供職,經常采編此類稿件,對此深有感觸。於是寫了這一散文,從泉州華僑對家鄉情感的變化這一獨特的泉州現象,謳歌泉州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表達對泉州重振古港雄風、走向新生的喜悅和希望。
他表示,此文是在10多年前寫的,如今泉州已非上個世紀80年代可比。不少華僑已經從其僑居國返鄉定居。泉州華僑的這一戲劇性變化,甚能說明我們國家、我們引以為榮的泉州古城的歷史巨變。泉州的作家若能以此為題材寫一部小說或拍一部電視,是很有意義的。(2003.07.03)
《名城夢》
●施能泉
東西塔旁,百柱殿前。明天,這裏。就在這裏。他信上說:看淩空雙塔,聽簷角風鈴。追尋40年前失落的夢?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滾滾波濤,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尋黃金色的夢。
我再一次勸他:“就這樣離開生你養你的名城?”
“名城!名城?”他幾乎喊了起來。“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有幾條破木船!唐宋以來,多少刺桐舟風帆高懸,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把我們東方文明輸注大洋彼岸,如今運的卻是勞工!”
離開船還有3個小時。他不急著去趕兩個多小時行程的路,卻折向城西北隅的開元寺,顫悠悠地燃起一炷香,發呆似地站在古榕蔭靄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廣殿,跪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他卻左顧右盼,仰望東西兩邊那兩座已有一千多個年輪的擎天石塔,和著淒清的簷角鈴聲喃喃自語:不回來了,不回來了……
他走了,邁著沈重的腳步,踏著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鳩形鵠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來,就憑著他對古城象徵的東西塔的這最後一眼!待刺桐古港湧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風,雙塔下會出現他的笑臉。古城———我默默地向著雙塔祈求———重鑄你盛唐有過的光輝,再造你宋元出現的繁榮,呼喚萬千離你而去的遊子回歸!
於是,當新中國從東方崛起,古城喜沐東風,新姿豐盈;當改革開放大潮席捲神州,海上絲綢之路雄風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訴說,這城,這人,這海,這港,這山,這田,這路……
我不知道他結廬何方。40年來,他沒有遣過鴻雁落腳古城。然而我相信,無論在海峽彼岸的國土,或在蕉風椰雨的菲島,夕陽落處的歐美……他聽見氣勢淩雲的東西塔那日夜自語的風鈴訴說的古城的變化;他看得到海上絲綢之路風檣競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萬國商賈。我遲早會在那熱淚盈眶的海外遊子的回鄉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雙鬢侵霜的少時夥伴!
我的預感沒有錯。他終於要重履故土了。前幾天,一封加急特快件從菲律賓飛進我家:飛機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飄洋過海的信箋上寫著——
踏上異邦,才知古國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鐘靈毓秀,孕育出的優秀文化從小就鑄進我的肌體。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盡名城夢。名城有過璀璨的歷史,那是祖先奮鬥創造。我今日回歸,帶去那些小余資,興學辦校,弘揚名城意識,建設新的名城。
呵,名城!東西塔!明天,這裏,又一個去國離鄉的遊子投入你的懷抱向你傾訴肺腑之音同風鈴和鳴……(註:泉州古稱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
在今年泉州市中考語文科試卷中,閱讀題選摘的一篇文章引起人們的關注。命題老師直接評價說:“這是一篇大家公認的、極富美感的佳作。”
這篇名為《名城夢》的文章,出自《泉州晚報》兼《東南早報》總編輯施能泉之手,以極為飽滿而細膩的文筆謳歌了泉州名城風采以及海外遊子的思鄉情結。
命題者陳懷朗老師說,地方文學作品首次出現在我市中考試卷中,是極為難得的。
“這是一篇文學色彩與地方色彩並重的文章,極具文學感。從篇章結構到遣詞造句來看,都是一篇至美的散文。”陳老師由衷地表示。
據《名城夢》作者施能泉總編輯介紹,該文寫於1989年9月間。當時泉州因改革開放而經濟迅猛發展,泉州古城發生了巨大變化,泉州籍華僑、華人深?家鄉的進步繁榮而高興,許多少小離家在外事業有成者紛紛回鄉投資。
泉州華僑對家鄉素來情有獨鍾,常有解囊捐資之舉。華僑從離家到返鄉,由捐資到投資,深刻說明泉州的滄桑巨變。
施能泉總編在報社供職,經常采編此類稿件,對此深有感觸。於是寫了這一散文,從泉州華僑對家鄉情感的變化這一獨特的泉州現象,謳歌泉州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表達對泉州重振古港雄風、走向新生的喜悅和希望。
他表示,此文是在10多年前寫的,如今泉州已非上個世紀80年代可比。不少華僑已經從其僑居國返鄉定居。泉州華僑的這一戲劇性變化,甚能說明我們國家、我們引以為榮的泉州古城的歷史巨變。泉州的作家若能以此為題材寫一部小說或拍一部電視,是很有意義的。(2003.07.03)
《名城夢》
●施能泉
東西塔旁,百柱殿前。明天,這裏。就在這裏。他信上說:看淩空雙塔,聽簷角風鈴。追尋40年前失落的夢?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滾滾波濤,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尋黃金色的夢。
我再一次勸他:“就這樣離開生你養你的名城?”
“名城!名城?”他幾乎喊了起來。“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有幾條破木船!唐宋以來,多少刺桐舟風帆高懸,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把我們東方文明輸注大洋彼岸,如今運的卻是勞工!”
離開船還有3個小時。他不急著去趕兩個多小時行程的路,卻折向城西北隅的開元寺,顫悠悠地燃起一炷香,發呆似地站在古榕蔭靄下的拜庭中。眼前深堂廣殿,跪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他卻左顧右盼,仰望東西兩邊那兩座已有一千多個年輪的擎天石塔,和著淒清的簷角鈴聲喃喃自語:不回來了,不回來了……
他走了,邁著沈重的腳步,踏著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鳩形鵠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來,就憑著他對古城象徵的東西塔的這最後一眼!待刺桐古港湧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風,雙塔下會出現他的笑臉。古城———我默默地向著雙塔祈求———重鑄你盛唐有過的光輝,再造你宋元出現的繁榮,呼喚萬千離你而去的遊子回歸!
於是,當新中國從東方崛起,古城喜沐東風,新姿豐盈;當改革開放大潮席捲神州,海上絲綢之路雄風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訴說,這城,這人,這海,這港,這山,這田,這路……
我不知道他結廬何方。40年來,他沒有遣過鴻雁落腳古城。然而我相信,無論在海峽彼岸的國土,或在蕉風椰雨的菲島,夕陽落處的歐美……他聽見氣勢淩雲的東西塔那日夜自語的風鈴訴說的古城的變化;他看得到海上絲綢之路風檣競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萬國商賈。我遲早會在那熱淚盈眶的海外遊子的回鄉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雙鬢侵霜的少時夥伴!
我的預感沒有錯。他終於要重履故土了。前幾天,一封加急特快件從菲律賓飛進我家:飛機票已定,明日抵古城。那飄洋過海的信箋上寫著——
踏上異邦,才知古國名城在心底的分量。名城鐘靈毓秀,孕育出的優秀文化從小就鑄進我的肌體。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盡名城夢。名城有過璀璨的歷史,那是祖先奮鬥創造。我今日回歸,帶去那些小余資,興學辦校,弘揚名城意識,建設新的名城。
呵,名城!東西塔!明天,這裏,又一個去國離鄉的遊子投入你的懷抱向你傾訴肺腑之音同風鈴和鳴……(註:泉州古稱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