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19 03:41:10一片汪洋

閩南「金三角」之夢

  打開中國地圖,由北而南的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像三顆鑽石,鑲嵌在祖國的海岸線上;這三個地區形成以上海、廈門、廣州為龍頭的都市群,正在成為中國大陸經濟騰飛的亮點,受到全球的矚目。
  與台灣隔海相望的閩南三角洲,因為「台灣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總是成為海峽兩岸的焦點。但是今天的閩南三角洲,早已不是對台海防前線,而是海峽西岸的「希望之灣」,甚至被外界稱為「閩南金三角」。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使閩南三角洲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市,各自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廈門,因為被列為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成為中國城市明星。
  我這輩子,與閩南三角洲已結下了不解之緣了:地地道道的漳州客家人,十七歲以前沒有離開過漳州;隨後,遠赴廈門求學四年,說得一口廈門腔的閩南話;大學畢業了,轉了福州一個圈,卻被派駐泉州當了整整八年的通訊社記者。所以,我現在講的閩南話,是大雜燴而已。
  正因如此,我對「閩南金三角」有著十分特殊的情感。但認真說來,這二十多年來,廈門、泉州、漳州好像各行其是居多,我有點無所適從。
  以前,在我的心目中,廈門乃翡翠般的小城,泉州像個繁華的古鎮,漳州則是鄉村裏的都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三地毫無疑問都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但這種格局似乎還沒有改變。
  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廈門也是一個著名的僑鄉,目前,在海外的廈門籍華僑、華人有35萬人,在廈門的歸僑、僑眷也有20多萬人。同時,廈門與台灣有著密切的地緣、血緣關係,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全市總人口近一百三十五萬,面積1565平方公里。1955年建成的高(崎)集(美)海堤,1991年建成的跨海大橋──廈門大橋,使廈門島成為連接內陸的人工半島。
  至於泉州市,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滄桑變化,蘊含著更深沉的歷史、文化,具有博大奔放的胸襟和堅韌不拔的氣質。泉州城於唐開元年間拓建,其狀如鯉魚,故稱「鯉城」;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拓城,環城遍植刺桐樹,故又稱其爲「刺桐城」;1985年5月,國務院決定泉州升爲地級市,實行市帶縣體制,現全市人口七百多萬。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佈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有600多萬人,佔全省僑胞總數的76%;港澳同胞近70萬人,佔全省港澳同胞總數的84%;台灣漢族同胞中,有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他們當中許多是海外經濟界和科技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個人資産超一億美元的上百名,在國際科技文教界較有成就的數千人。泉州人民與台灣同胞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經貿相連,文化相承,在對合交流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漳州市乃聞名中外的花果之鄉,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海岸線長680多公里,具有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資源豐富、僑台港澳同胞多、對外開放較早等諸多優勢。她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特色農業獨樹一幟,水果人均擁有量居全國前列,蘑菇、蘆筍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另外,漳州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名人倍出、民風淳樸,山川秀美,是度假觀光、宗教朝聖、賞花品果的理想之地。總之,今日漳州正以矯健的步伐和嶄新的姿態昂首邁向二十一世紀。
  如上所言,「閩南金三角」各自的優勢自不待言,如何合作則是另一回事。
  所幸的是,為推進設區市協調發展、實施專案帶動戰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近日,漳州、廈門和泉州三市已達成共識,將建立閩南地區城市聯盟。三市擬在今年內召開城市聯盟工作市領導聯席會議,確定三市開展城市聯盟工作的總體框架、原則要求、組織形式、運作模式和運作機制等,並對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和探討,促進三市城市聯盟工作的開展。今年的工作將以廈門、漳州、泉州規劃對接作為試點啟動。通過開展規劃對接和整合空間資源,使三市有機聯繫起來,從而確定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產業佈局,避免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和城市無序競爭,發現城市和區域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並為三市的市領導聯繫會議準備討論議題。
  古往今來,「合」字不易寫。但「閩南金三角」如果不合作,肯定難有重大起色。
  閩人有一個「宿命」:關在門裏是一條蟲,只有走出「門」,才能成為一條龍。如今,閩南三角洲能否打破這一「宿命」,看來只有「愛拚才會贏」的閩南人才曉得!
           200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