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4 05:20:39一片汪洋
走出「虎」穴的伐木者
走出「虎」穴的伐木者
──訪歸僑作家張永和
十月榕城的夜晚,佇立秋風中,愈來愈覺得有些涼意。我比約定的採訪時間提前趕到華僑大廈,可是半個鐘頭過去了,還不見張永和露面。原來,他正在餐廳裏與別人熱火朝天談論他的長篇傳記小說《胡文虎》,談論他正在為李登輝作傳的創作近況。
這位閩西歸僑作家在方格紙上爬了二十八個春秋,終於完成了久經磨難的《胡文虎》。此次,他專程從龍岩趕到福州,參加「胡文虎討論會」,並作了三萬多字的長篇發言,回答目前海內外人士急切希望了解的問題。
伐木者的心願
我直截了當問張永和:「你為甚麼會有寫胡文虎的念頭?」他順手將帶來的一大疊資料擱在桌角,微笑著說:我原是一個普通的伐木工人。我是出於對名震一時的僑領、慈善家胡文虎生前死後評價未公的不平,從六十年代初即開始整理胡氏的史料,下決心為這位傳奇人物立傳。
「當然,現在我可以自信地認為,我筆的胡文虎,既是歷史人物,也是藝術形象。」張永和顯得很激動。
張永和出生於千島之國印尼的蘇門答臘,還在孩提時代,就從父母那裏听到關於胡文虎許多傳奇般的故事,知道這位「萬金油大王」是位聞名於世的慈善家、企業家。一九四五年,張父被日寇殺害,兩年後,年僅七歲的張永和隨母親回到外婆的家鄉──閩西永定。但由於家境貧寒,他只讀到高小就輟學了。
後來,他在胡文虎的故鄉永定金豐林場當伐木工,平時因「趕羊」(漂木)常常借宿於中川村「虎豹別墅」,從鄉親們那裏听到有關胡氏的不少傳聞。但是,這位令人崇敬的愛國華僑卻長期在名聲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使年輕的張永和陷入苦苦的思索:古人尚且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當今有志於文學事業的作者,應有耳聞不公、揮筆評識的膽識。張永和默默在心底發誓:「我要為他立傳!為他正名!」
「文革」中遭厄運
記得一年多前在閩西首次見面時,張永和曾經簡略地告訴我──他有過半年的牢獄經歷。
話說一九六五年冬,張永和有幸赴京參加全國青年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他說,那時,他已經著手寫作《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了。
誰知正當他寫出二十餘萬字書稿,偏偏遇上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因為胡氏是個爭議頗多的「反動人物」,張永和遭到審查和抄家,被扣上「現行反革命」、「裏通外國」(按張永和的戲稱,「外通裏國」更合適些)、「特務嫌疑分子」等帽子,遭到殘酷批鬥,更被關進監獄,證據就是他寫的《胡文虎》書稿和收集的有關資料。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動搖我的決心。總有一天我要把《胡文虎》寫出來。」張永和無法忘記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慘痛經歷。當年,他偷偷將整整一麻袋未被抄走的胡氏有關資料藏在未婚妻陳韻琴家裏,這位中專畢業不久的弱女子,顯得異常堅定:「我甚麼都不怕,相信歷史自有公論!」
黑暗終於成為過去。一九七九年初,有關方面為張永和作出徹底平反的決定。
而今邁步從頭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一九八一年起,張永和決心第二次「進山」,邁步從頭越,再寫《胡文虎》。當年寫的草稿已被「造反派」毀掉了,他一章一節重寫;資料被「紅衛兵」抄走了,他又從頭開始搜集整理。這期間,他共花了三千多元錢到重慶等實地調查訪問、复印有關史料。周圍一些好心人發覺他的新動向後,紛紛勸告他:「對胡的評價,上頭還沒有紅頭文件,你現在寫這樣的人物,不是在踩歷史的鋼絲繩嗎?」
但張永和已經「執迷難返」了。一九八三年,他又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胡文虎》初稿。不過,當時對胡文虎的評價未有定論,雖然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已明確表示要為胡文虎平反,並歸還胡氏的房屋財產,但胡文虎仍屬於敏感的政治問題,於是,《胡文虎》書稿先後被十幾家文學刊物退回。對此,張永和只能付諸一笑,無可奈何。
常言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九八七年春,筆者在閩西聽張永和談到《胡文虎》的遭遇時,曾建議他試一試投給《廈門文學》。同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永和與陳嘉庚故鄉的《廈門文學》取得聯繫。不久,這部歷盡堅辛之作終於在該刊選載,同讀者見面了。
走出「虎」穴之後
《胡文虎》自八八年六月問世後,海內外二十多家通訊社、報刊予以報道。許多熱心讀者還寫信給作者,對這部遲遲問世的傳記小說表示莫大的興趣。廈門鷺江出版社決定出版其單行本,一些電視台還準備把它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張永和的名字就此「紅」起來。
我對張永和說:「已經走出『虎』穴了,可以鬆口氣了吧?」他依然笑呵呵,沒有正面回答。
「據說你在傳記小說中,寫了胡氏的東京之行及胡氏與陳嘉庚的『過節』等敏感問題……」我忽然間想起這一敏感的歷史問題,便試探性問他:「是的!」沒等我說完,張永和便迫不及待回答了我的提問。
他說,東條英機以解決在他們佔領下的香港斷水、斷電、斷糧問題為由,邀請胡文虎赴東京一晤。胡文虎當年以「事關民食問題」答允前往東京。而東條英機引誘胡出任「香港維持會會長」參與其「和平攻勢」的陰謀卻遭到破產。
張永和還告訴我,至於胡陳之間的矛盾,其實並非有些人渲染的那樣,帶有甚麼政治色彩,而是企業家之間的角逐。到了抗戰勝利後,陳胡兩位老人「以國事為重,私怨當休」而握手言和,這是兩位愛國華僑性格中的閃光之處。
難怪至今還有許多好心人為張永和擔心。不過,當今中國已不像過去那樣談「虎」色變了。張永和依然如故,笑言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吧!」
明天,他就要回閩西山城去了,回去修改他為另一位同鄉──李登輝所撰寫的傳記小說。張永和說,早在七十年代初,他的舅父從南洋回鄉探親時講過:我們永定又出人才,是台灣的『政務委員』李登輝,並帶來了李在美國留學時的博士研究論文。從那時起,張永和即萌發了為李登輝作傳的念頭。一九八四年,李登輝當「副總統」時,張永和已經開始構思動筆。
張永和還打算繼續寫幾部人物傳記,包括祖籍閩南的科拉松‧阿基諾,祖籍閩西永定縣的台北市長吳伯雄、胡文虎之女胡仙等。
夜很深了,張永和執意要送我一程。我硬是把他推回客房。祝你走運,永遠的伐木者! 1988.10
(補記: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筆者將本文的原稿以《走出「虎」穴的伐木者》為題,擬向海外發出電訊稿,不料,社長以「胡文虎的問題仍有爭議,過於敏感」為由而扣下不發。實際上,在此之前,《人民日報‧海外版》已發表過有關胡文虎的長篇文章,社長的做法令人感到疑惑。因此,那篇訪問記直到今天算是首次與讀者見面。)
──訪歸僑作家張永和
十月榕城的夜晚,佇立秋風中,愈來愈覺得有些涼意。我比約定的採訪時間提前趕到華僑大廈,可是半個鐘頭過去了,還不見張永和露面。原來,他正在餐廳裏與別人熱火朝天談論他的長篇傳記小說《胡文虎》,談論他正在為李登輝作傳的創作近況。
這位閩西歸僑作家在方格紙上爬了二十八個春秋,終於完成了久經磨難的《胡文虎》。此次,他專程從龍岩趕到福州,參加「胡文虎討論會」,並作了三萬多字的長篇發言,回答目前海內外人士急切希望了解的問題。
伐木者的心願
我直截了當問張永和:「你為甚麼會有寫胡文虎的念頭?」他順手將帶來的一大疊資料擱在桌角,微笑著說:我原是一個普通的伐木工人。我是出於對名震一時的僑領、慈善家胡文虎生前死後評價未公的不平,從六十年代初即開始整理胡氏的史料,下決心為這位傳奇人物立傳。
「當然,現在我可以自信地認為,我筆的胡文虎,既是歷史人物,也是藝術形象。」張永和顯得很激動。
張永和出生於千島之國印尼的蘇門答臘,還在孩提時代,就從父母那裏听到關於胡文虎許多傳奇般的故事,知道這位「萬金油大王」是位聞名於世的慈善家、企業家。一九四五年,張父被日寇殺害,兩年後,年僅七歲的張永和隨母親回到外婆的家鄉──閩西永定。但由於家境貧寒,他只讀到高小就輟學了。
後來,他在胡文虎的故鄉永定金豐林場當伐木工,平時因「趕羊」(漂木)常常借宿於中川村「虎豹別墅」,從鄉親們那裏听到有關胡氏的不少傳聞。但是,這位令人崇敬的愛國華僑卻長期在名聲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使年輕的張永和陷入苦苦的思索:古人尚且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當今有志於文學事業的作者,應有耳聞不公、揮筆評識的膽識。張永和默默在心底發誓:「我要為他立傳!為他正名!」
「文革」中遭厄運
記得一年多前在閩西首次見面時,張永和曾經簡略地告訴我──他有過半年的牢獄經歷。
話說一九六五年冬,張永和有幸赴京參加全國青年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他說,那時,他已經著手寫作《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了。
誰知正當他寫出二十餘萬字書稿,偏偏遇上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因為胡氏是個爭議頗多的「反動人物」,張永和遭到審查和抄家,被扣上「現行反革命」、「裏通外國」(按張永和的戲稱,「外通裏國」更合適些)、「特務嫌疑分子」等帽子,遭到殘酷批鬥,更被關進監獄,證據就是他寫的《胡文虎》書稿和收集的有關資料。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動搖我的決心。總有一天我要把《胡文虎》寫出來。」張永和無法忘記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慘痛經歷。當年,他偷偷將整整一麻袋未被抄走的胡氏有關資料藏在未婚妻陳韻琴家裏,這位中專畢業不久的弱女子,顯得異常堅定:「我甚麼都不怕,相信歷史自有公論!」
黑暗終於成為過去。一九七九年初,有關方面為張永和作出徹底平反的決定。
而今邁步從頭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一九八一年起,張永和決心第二次「進山」,邁步從頭越,再寫《胡文虎》。當年寫的草稿已被「造反派」毀掉了,他一章一節重寫;資料被「紅衛兵」抄走了,他又從頭開始搜集整理。這期間,他共花了三千多元錢到重慶等實地調查訪問、复印有關史料。周圍一些好心人發覺他的新動向後,紛紛勸告他:「對胡的評價,上頭還沒有紅頭文件,你現在寫這樣的人物,不是在踩歷史的鋼絲繩嗎?」
但張永和已經「執迷難返」了。一九八三年,他又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胡文虎》初稿。不過,當時對胡文虎的評價未有定論,雖然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已明確表示要為胡文虎平反,並歸還胡氏的房屋財產,但胡文虎仍屬於敏感的政治問題,於是,《胡文虎》書稿先後被十幾家文學刊物退回。對此,張永和只能付諸一笑,無可奈何。
常言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九八七年春,筆者在閩西聽張永和談到《胡文虎》的遭遇時,曾建議他試一試投給《廈門文學》。同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永和與陳嘉庚故鄉的《廈門文學》取得聯繫。不久,這部歷盡堅辛之作終於在該刊選載,同讀者見面了。
走出「虎」穴之後
《胡文虎》自八八年六月問世後,海內外二十多家通訊社、報刊予以報道。許多熱心讀者還寫信給作者,對這部遲遲問世的傳記小說表示莫大的興趣。廈門鷺江出版社決定出版其單行本,一些電視台還準備把它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張永和的名字就此「紅」起來。
我對張永和說:「已經走出『虎』穴了,可以鬆口氣了吧?」他依然笑呵呵,沒有正面回答。
「據說你在傳記小說中,寫了胡氏的東京之行及胡氏與陳嘉庚的『過節』等敏感問題……」我忽然間想起這一敏感的歷史問題,便試探性問他:「是的!」沒等我說完,張永和便迫不及待回答了我的提問。
他說,東條英機以解決在他們佔領下的香港斷水、斷電、斷糧問題為由,邀請胡文虎赴東京一晤。胡文虎當年以「事關民食問題」答允前往東京。而東條英機引誘胡出任「香港維持會會長」參與其「和平攻勢」的陰謀卻遭到破產。
張永和還告訴我,至於胡陳之間的矛盾,其實並非有些人渲染的那樣,帶有甚麼政治色彩,而是企業家之間的角逐。到了抗戰勝利後,陳胡兩位老人「以國事為重,私怨當休」而握手言和,這是兩位愛國華僑性格中的閃光之處。
難怪至今還有許多好心人為張永和擔心。不過,當今中國已不像過去那樣談「虎」色變了。張永和依然如故,笑言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吧!」
明天,他就要回閩西山城去了,回去修改他為另一位同鄉──李登輝所撰寫的傳記小說。張永和說,早在七十年代初,他的舅父從南洋回鄉探親時講過:我們永定又出人才,是台灣的『政務委員』李登輝,並帶來了李在美國留學時的博士研究論文。從那時起,張永和即萌發了為李登輝作傳的念頭。一九八四年,李登輝當「副總統」時,張永和已經開始構思動筆。
張永和還打算繼續寫幾部人物傳記,包括祖籍閩南的科拉松‧阿基諾,祖籍閩西永定縣的台北市長吳伯雄、胡文虎之女胡仙等。
夜很深了,張永和執意要送我一程。我硬是把他推回客房。祝你走運,永遠的伐木者! 1988.10
(補記: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筆者將本文的原稿以《走出「虎」穴的伐木者》為題,擬向海外發出電訊稿,不料,社長以「胡文虎的問題仍有爭議,過於敏感」為由而扣下不發。實際上,在此之前,《人民日報‧海外版》已發表過有關胡文虎的長篇文章,社長的做法令人感到疑惑。因此,那篇訪問記直到今天算是首次與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