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 00:13:32嵐天

2019年臺灣社會信任調查報告~~

2019年台灣民眾
最信任前三名:家人(95.8%)、醫生(91.6%)、中小學老師(82.1%)
最不信任新聞記者(27.5%)、民意代表(35.4%)、政府官員(35.5%)
55%不信任政府施政能力,逾五成認為能源、勞工、兩岸政策不適當

互信為人際與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群我倫理促進會與遠見研究調查自2001年起長期追蹤民眾對社會各種角色的信任度,以及社會事件對民眾的影響。2019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最信任角色的前五名:分別為家人(95.8%)、醫生(91.6%)、中小學老師(82.1%)、基層公務員(78.1%)、警察(76.5%);最不信任的五名則是新聞記者(27.5%)、民意代表(35.4%)、政府官員(35.5%)、法官(39.6%)、企業負責人(48.7%)。


針對民眾對政府施政的評價方面,整體而言,五成五(55.1%)民眾不信任政府施政能力,其中,民眾對政府「預防流行傳染病政策」及「維護社會治安政策」較肯定,均有超過六成認為適當,但對於能源政策、勞工政策與兩岸政策則都有超過五成以上認為不適當,認為農漁民政策不適當的比例也將近有四成五(44.9%)。

在信任度方面,普遍而言,民眾對越親近、接觸程度越高的人群(如家人、醫師、老師等),信任程度越高,達八成以上,今年也不例外。在公職角色方面,則以基層公務員最受信任(78.1%),扮演執法功能的警察與法官則呈現兩極變化,警察創歷年新高,其信任度高達七成六(76.5%),對法官信任度不滿四成(39.6%)。近年來社會案件頻繁,警察付出極大心力維護社會秩序,其信任度提升也反映民眾有感。

社會上各種角色信任度,可約略分為三組 ,分別為:生活親近者(家人、醫生、中小學老師、鄰居、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公職角色(總統 、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基層公務員、法官、警察)、社會影響者(律師、企業負責人、新聞記者)。

與社會大眾最親近的角色歷年來的信任程度皆呈現最高,包含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在歷年調查中都維持超過九成五以上信任程度,「醫生」以及「中小學老師」負民眾健康及基層教育大任,經常有可能接觸,信任度歷年以來都有七成以上,中小學老師信任度今年達到82.1%的高點,醫生的信任度今年更突破九成(91.6%);臺灣民眾對於周遭鄰里乃至於整體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仍是保持信任的正面態度。

執法系統信任度兩極化:「警察」攀高點,「法官」較低
在公職各角色信任度方面,基層公務員和警察的信任度分別高達78.1%和76.5%,民眾對於負責實際執行、擬定政策計劃的政府官員信任度只有35.5%。而政府雖積極推動司法改革,但卻未能反映在民眾感受上,法官信任度仍維持低檔(39.6%)。

在公職各角色信任度方面:觀察歷年趨勢,擬定政策計劃的政府官員信任度卻偏低,歷年來信任度大部分時間都在三成以下,今年小幅回升至35.5%,顯示民眾在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基層公務員信任度也達到78.1%的新高點,維持民眾對於文官體系的高度信任。另外,民意代表雖然信任度在各角色中不高,觀察近十幾年趨勢變化卻呈現小幅穩定向上發展。

進一步詢問民眾司法是否能夠維護公平正義時,雖然有三成民眾表示正面評價,但大多數民眾對司法判決依舊缺乏信心,仍有超過六成(63.0%)持不信任態度。

總統信任分數5成3,但信任排名下滑
民眾對於總統的信任度通常會與當時現任總統的評價密切相關,與其他角色信任度泛指不特定多數人不同。觀察歷年趨勢(見附表1),民眾對總統的信任度起伏頗大,由2001年的60.6%逐步下滑至2013年的最低點33.6%,其後逐步回升至2019年的52.6%。其中陳前總統的信任度從2001年就任初期的60.6%降至2006年的36.1%;馬前總統的信任度則從第一任2008年的44.4%降至第二任2013年的33.6%,卸任前的2015年回升為34.2%,蔡總統的信任度則分別為2017年就任初期的45.5%和今年的52.6%,但仍未達及格分數60%。整體而言,民眾對於總統在第一任任期內的信任度普遍較高,第二任的信任度則較低。

不過,雖然民眾對於總統個人有較高的信任度,但比較2019年與2001年的調查結果,信任分數排序從第5位下降至第9位。反觀負責實際執行、擬定政策計劃的政府官員信任度同樣偏低(35.5%),而且民眾對於政府的施政能力不信任度也高達五成五(55.1%),顯示民眾在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民眾對於愈常接觸的角色愈信賴,鄰居信任度今年有所回升
與社會大眾最親近的角色歷年來的信任程度皆呈現最高,包含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在歷年調查中都維持超過九成五以上信任程度,「醫生」以及「中小學老師」負民眾健康及基層教育大任,經常有可能接觸,信任度歷年以來都有七成以上,中小學老師信任度今年達到82.1%的高點,醫生的信任度今年更突破九成(91.6%);臺灣民眾對於周遭鄰里乃至於整體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仍是保持信任的正面態度,不過隨著各種社會事件的發生及生活方式的疏離,對鄰居的信任在2013到2017年之前逐年降低,今年則回升至73.3%。對於社會上大部份的人的信任度也回升到68.3%的新高點。

最後,在社會影響性的角色中,律師的信任度創下53.9%的新高。企業負責人在2015年受食安風暴與勞資爭議影響下挫後逐步回升,本年度信任程度達到48.7%,這可能和近年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之普遍化有關,社會對企業負責人有更高的期待。而新聞記者角色則是歷年信任度大致都在三成以下,自2013年以來更是逐步下滑。

綜而言之,針對民眾對社會各角色信任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上的信任程度雖然目前主要維繫在家人、醫師、教師之間,對於其餘各社會角色的信任程度朝向正面的方向發展,顯示民眾對於整體的社會信任抱持信心」。至於排名倒數的記者、民意代表和政府官員的信任度持續低落,有待努力,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

政府施政方向需傾聽民意
今年度訪問特別分為幾個不同政策面向詢問民眾認為適當與否,民眾對於政府 施政能力的不信任度高達到五成五(55.1%),民眾認為政府的「能源政策」、「勞工政策」以及「兩岸政策」不適當的比例均高於五成,較適當的則是「預防流行傳染病政策」(74.7%)及「維護社會治安政策」(64.5%)。

本次調查也詢問民眾對於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態度,49.7%民眾認為「兩岸簽訂和平協議」適當,38.7%認為不適當;45.0%民眾認為「由兩岸民間智庫來討論如何簽訂和平協議」適當,42.7% 認為不適當。整體而言,民眾的看法雖然分歧但稍微偏向贊同。

民眾對政府的政策適當度與對政府的施政能力信任度息息相關,政府宜針對民眾認為不適當比例較高的政策設法改善,以獲取民眾的信任。
 
「促進會」秉持對「群我倫理」的關注;關心社會上的「人」或「群」,及其所牽引出來的「事」,能否維護社會大眾的權益,而獲得大眾的信賴和信任。因此在進行調查時,亦以「對社會秩序有影響力的人物 (職務、角色)」,和「與一般社會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 (策略、措施或行動表現)」作為調查內容與信任的對象。調查計分採「5等分制」, 調查結果以平均值和百分點兩種方式呈現。
  
十八年前,首次「社會信任調查」完成時,李國鼎先生已然辭世(先生逝於2001.5月底)。故這份反映社會現象的「2019社會信任調查」結果報告,也於5月份提出,以緬懷李先生對社會與倫理道德之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