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0 21:42:19嵐天

護腎三多計畫:多喝水、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 從小建立腎利健康生活習慣!

兒童慢性腎臟病好發年齡二大高峰:3歲及9歲!
罹患主因與成人大不同 高達51.9%為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

【2017年3月20日 台北訊】 兒童腎臟病聽起來遙不可及,但小兒腎病透析盛行率卻逐年成長,在2010~2014年之間需接受透析治療的兒童從451人增加到527人,加上兒童罹患慢性腎臟病主因與成人大不同,高達51.9%為先天腎臟及泌尿道異常所引起,好發年齡集中在3歲,如何提早預防、做好健康管理,才能讓兒童降低罹患腎臟病之高風險,成為擺脫腎病是國病的當務之急。

全國大約有20萬名慢性腎臟病童 罹患慢性腎病主因與成人大不同
高達51.9%是先天性泌尿道異常、48.1%是腎絲球腎炎所引起
根據兒童腎臟學及過敏、自體免疫疾病權威專家、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林清淵教授「台灣兒童慢性腎臟病主因及現況趨勢」報告指出,兒童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主因有高達51.9%是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48.1%為腎絲球腎炎、1.7%為先天性代謝異常症或遺傳疾病1,相較成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主因多為糖尿病腎病變、腎絲球腎炎或高血壓大相逕庭。也因此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佔了超過50%兒童慢性腎臟病童,若以台灣人口數2千3百萬中20%為兒童來推估,全國大約有20萬名慢性腎臟病童。

同時,林教授也指出,兒童出生後到3歲左右是身體各器官漸趨成熟運作之時,因此兒童腎病若因先天性器官結構異常好發年紀多在3歲;若是因後天感染導致腎絲球腎炎則平均好發年齡大多落在9-10歲,因此兒童慢性腎臟病在早期預防與篩檢工作顯得就格外重要。

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邱益煊醫師進一步說明,兒童慢性腎臟病高危險群有分許多類型,最主要仍以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因素佔大宗,最常見的包括有:嚴重水腎或阻塞性水腎、單一腎臟或腎未發育完全、膀胱輸尿管尿液逆流、多囊性腎發育不全、遺傳性腎臟疾病家族史等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根據研究指出,每800至1000位出生新生兒中,就有1位可能患有自體顯性多囊性腎疾病;此外,台灣每12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是早產兒2,由於其腎臟功能相較足月新生兒較不成熟,故也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第二常見原因是腎絲球腎炎,其中以紅斑性狼瘡性腎炎與巢狀絲球硬化症引起者為主,多以蛋白尿與下肢及眼皮水腫為主要臨床症狀。

善用超音波與尿液篩檢及早治療 90%可有效避免進入末期腎病
林清淵教授特別提出兒童與青少年CKD(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病患三段五級防治架構,透過學校、家庭、醫療院所三方整合照護,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林教授更進一步指出:「先天性泌尿道異常可以用超音波篩檢,早期發現予以矯正治療;腎絲球炎則可透過尿液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先天性或代謝異常部份疾病已發展新生兒血片篩檢技術,可及早監控與追蹤,透過適當的治療,防止進入末期腎病。」

透析患者前一年伴隨共病症以「高血壓」比例最高
不當的飲食生活習慣 孩童將有可能提早面臨三高問題造成腎臟負擔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所長許志成醫師/博士在「小兒透析患者趨勢 v.s. 飲食健康之關聯性」則分享到小兒透析盛行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成長率約17% (2010, 451人~2014, 527人)。許博士也發現小兒透析患者前一年伴隨共病症以「高血壓」比例最高,約占45~60%1,凸顯出慢性腎臟病(CKD)兒童如果因飲食失衡、飲食過量或不健康生活型態引發肥胖及相關代謝症候群疾病,則併發症將會更為嚴重。
除此之外,許志成醫師/博士也特別提到,台灣便利商店及速食店密度居世界之冠,再加上餐後人手一杯手搖飲風氣盛行,根據教育部資料,國內每4個兒童就有1個屬於過重或肥胖,肥胖兒童有2分之1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達3分之2,由於肥胖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機會,若有腎臟病又肥胖,恐加速腎臟病惡化;再加上許多腎臟疾病在早期並無特別徵狀,不當的生活習慣將更有可能加速病程,提高進入末期腎臟病的可能性,呼籲所有家長正視並協助孩童建立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遠離慢性疾病。



(從左至右)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邱益煊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林清淵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副所長許志成醫師。


費森尤斯醫藥將在北、中、南四家小學合作共同推廣「護腎三多計畫」,以寓教於樂的互動方式及工具,教導偏鄉孩童了解腎臟相關的知識及保持腎臟健康重要性。


費森尤斯將於全臺灣北、中、南四家小學合作共同推廣教育孩童了解腎臟相關的知識及如何保持腎臟健康,而這計畫的第一站便是要從忠義國小出發。


費森尤斯醫藥總裁王柏森(左)及香港商安馨(股)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馮冬萍(右)為忠義國小學童批上腎臟超人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