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4 16:50:00嵐天
台灣癲癇醫學會首度發表癲癇日誌APP!準確記錄病徵及發病頻率~~盼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六成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控制病情
卻有癲癇患者治療成效不佳 主因竟是無法清楚描述病情!
台灣癲癇醫學會首度發表癲癇日誌APP 準確記錄病徵及發病頻率
盼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10月4日,台北訊】 台灣近10~20萬人口受癲癇之苦,影響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指出,每一千人中大約5~10人患有癲癇症,台灣現有的癲癇人口約在10~20萬人左右,癲癇已知原因是腦部病變,但尚有許多不明原因,主要是腦部細胞過度放電引起全身性或是部分性發作。
全身性的大發作患者會喪失意識、跌倒於地上、手腳僵硬或對稱性抽筋等,較輕微則是連續動作中瞬間停頓、眼神呆滯等等問題,影響患者生活、學習及工作;部分性發作若是發生在感覺區,感官上則會有異常感覺包括麻木、蟻行、刺痛等,或是在視覺、聽覺區發生異常的放電,則會產生幻覺、幻聽。
從小受癲癇症狀之苦的陳小姐,國小一年級便第一次發病,常常因為在學校癲癇發作而受到異樣眼光,甚至受到同儕的排擠與霸凌..出社會後也因為癲癇時常發作無法如正常人般工作,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
6成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控制病情,卻有病患治療成效不佳!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莊曜聰分享現今台灣癲癇病情控制比例,其中60%的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發病頻率及強度,重點是需要病患配合醫師的治療,定期服藥。卻有病患治療成效不佳,莊曜聰理事長指出癲癇病患病情無法控制有很多因素,其中很大一部份的比例為竟是因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無法準確的描述發病情況及發病頻率造成服藥順從性不佳。
醫師需要透過患者詳細地描述病情,從中了解癲癇發病頻率及強度,醫師才能評估後準確的給予藥物上的治療;但往往癲癇患者在發病時並沒有意識,僅能從旁人口中得知大約發病強度,且不會隨時記錄發病的頻率,導致回診時資訊不夠詳細給予醫師進行用藥的評估。
台灣癲癇醫學會首度推出癲癇日誌APP,準確記錄、提醒用藥,盼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希望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將3C數位科技與治療癲癇結合,台灣癲癇醫學會特別於今年推出癲癇日誌APP,患者及家屬透過智慧型手機APP功能可準確記錄癲癇的狀態並隨時提醒服藥,讓患者更了解自身狀況。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曾元孚醫師親身模擬癲癇日誌APP,說明其功能包含行事曆功能清楚地記錄癲癇發作次數及狀況、每日服藥記錄,甚至從中得知最新的病友會活動,亦可針對自行需求新增回診、領取慢籤、檢查項目等不同客製化項目,透過通知提醒避免患者忘記及錯過每一個回診、服藥時間。
針對患者癲癇發作記錄功能更提供了文字或影片的方式記錄,讓每一次癲癇發作皆都能擁有最準確、最完善的記錄提供給醫師評估。台灣癲癇醫學會莊曜聰理事長也期盼患者配合癲癇日誌APP的使用能更有效控制癲癇,希望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病患陳小姐過去因癲癇被排擠、無法工作,藉由癲癇日誌APP影片隨時記錄發病情況,且定期提醒用藥,發病頻率顯著改善
現場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曾元孚醫師分享癲癇日誌APP使用方法,案例陳小姐也現身提及未使用癲癇日誌APP前,因癲癇發作頻繁且症狀多,回診時都以自己及家屬印象中記得的次數及症狀回覆醫師,所以根本無法準確向醫師說明發病細節,癲癇控制一直無法有更佳的改善。
現在藉由癲癇日誌APP,只要一有發病徵狀,家屬就會立即拿出手機錄影並詳實記錄,當看診時,就可以拿出手機,裡面有用藥的資訊和紀錄圖表,可以讓醫生更能夠了解用藥狀況和病人自我管理,這些圖表可以很簡單很快速的一目了然,對於頻率較多的病人更有幫助。
國小一年級就發現罹患癲癇症的陳小姐,小時候因癲癇發作而受到異樣眼光、被排擠,出社會後甚至因為癲癇無法正常工作,陳小姐提及過去記錄癲癇症狀都是使用紙與筆,回診時容易忘記帶著或是無法敘述詳情病況,現今使用癲癇日誌APP能隨時錄影記錄,APP中整合癲癇藥物相關資訊,提供病患最正確的用藥資訊,還有用藥提醒回診行事曆,將病患所有就診資料清楚載明。且能將癲癇發作病況記錄存檔於手機APP中,回診時拿起手機就能詳細的與醫師告知病情方便許多。陳小姐透過癲癇APP的協助,使得醫師進行用藥的評估更加準確,這個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和幫忙,癲癇症狀得到良好控制,已許久未曾發病,日前更已重返職場工作。
曾醫師強調藉由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的癲癇記錄,更有效掌握患者狀況,患者也應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定期服藥才能讓癲癇病情穩定控制。
【新聞附件-癲癇日誌APP簡介】
1.【首頁】
顯示本日癲癇服藥,提醒患者用藥時間及應對症狀使用的癲癇藥物。
2.【用法用量】
供患者記錄藥名、用藥量、藥物外觀及用藥頻率,方便醫師定奪配藥。
3.【用藥記錄】
顯示行事曆,以供患者記錄就醫回診狀況、檢查項目、病友活動、生理期及發作次數。
4.【發作記錄】
記錄患者發作徵狀,可使用打字及影片拍攝記錄發作時間、發作類型及內容描述。
5.【活動訊息】
提供友好網站連結、可供患者參與相關活動及了解衛教資訊。
六成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控制病情卻有癲癇患者治療成效不佳 主因竟是無法清楚描述病情!
台灣癲癇醫學會首度推出癲癇日誌APP,準確記錄、提醒用藥,盼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台灣近10~20萬人口受癲癇之苦,影響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統計指出,每一千人中大約5~10人患有癲癇症,台灣現有的癲癇人口約在10~20萬人左右,癲癇已知原因是腦部病變,但尚有許多不明原因,主要是腦部細胞過度放電引起全身性或是部分性發作。
全身性的大發作患者會喪失意識、跌倒於地上、手腳僵硬或對稱性抽筋等,較輕微則是連續動作中瞬間停頓、眼神呆滯等等問題,影響患者生活、學習及工作;部分性發作若是發生在感覺區,感官上則會有異常感覺包括麻木、蟻行、刺痛等,或是在視覺、聽覺區發生異常的放電,則會產生幻覺、幻聽。
從小受癲癇症狀之苦的陳小姐,國小一年級便第一次發病,常常因為在學校癲癇發作而受到異樣眼光,甚至受到同儕的排擠與霸凌..出社會後也因為癲癇時常發作無法如正常人般工作,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
6成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控制病情,卻有病患治療成效不佳!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莊曜聰分享現今台灣癲癇病情控制比例,其中60%的癲癇患者使用藥物即可有效控制發病頻率及強度,重點是需要病患配合醫師的治療,定期服藥。卻有病患治療成效不佳,莊曜聰理事長指出癲癇病患病情無法控制有很多因素,其中很大一部份的比例為竟是因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無法準確的描述發病情況及發病頻率造成服藥順從性不佳。
醫師需要透過患者詳細地描述病情,從中了解癲癇發病頻率及強度,醫師才能評估後準確的給予藥物上的治療;但往往癲癇患者在發病時並沒有意識,僅能從旁人口中得知大約發病強度,且不會隨時記錄發病的頻率,導致回診時資訊不夠詳細給予醫師進行用藥的評估。
台灣癲癇醫學會首度推出癲癇日誌APP,準確記錄、提醒用藥,盼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希望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將3C數位科技與治療癲癇結合,台灣癲癇醫學會特別於今年推出癲癇日誌APP,患者及家屬透過智慧型手機APP功能可準確記錄癲癇的狀態並隨時提醒服藥,讓患者更了解自身狀況。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曾元孚醫師親身模擬癲癇日誌APP,說明其功能包含行事曆功能清楚地記錄癲癇發作次數及狀況、每日服藥記錄,甚至從中得知最新的病友會活動,亦可針對自行需求新增回診、領取慢籤、檢查項目等不同客製化項目,透過通知提醒避免患者忘記及錯過每一個回診、服藥時間。
針對患者癲癇發作記錄功能更提供了文字或影片的方式記錄,讓每一次癲癇發作皆都能擁有最準確、最完善的記錄提供給醫師評估。台灣癲癇醫學會莊曜聰理事長也期盼患者配合癲癇日誌APP的使用能更有效控制癲癇,希望於未來將癲癇患者服藥順從度顯著提升,造福癲癇患者。
病患陳小姐過去因癲癇被排擠、無法工作,藉由癲癇日誌APP影片隨時記錄發病情況,且定期提醒用藥,發病頻率顯著改善現場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曾元孚醫師分享癲癇日誌APP使用方法,案例陳小姐也現身提及未使用癲癇日誌APP前,因癲癇發作頻繁且症狀多,回診時都以自己及家屬印象中記得的次數及症狀回覆醫師,所以根本無法準確向醫師說明發病細節,癲癇控制一直無法有更佳的改善。
現在藉由癲癇日誌APP,只要一有發病徵狀,家屬就會立即拿出手機錄影並詳實記錄,當看診時,就可以拿出手機,裡面有用藥的資訊和紀錄圖表,可以讓醫生更能夠了解用藥狀況和病人自我管理,這些圖表可以很簡單很快速的一目了然,對於頻率較多的病人更有幫助。
案例陳小姐分享使用癲癇日誌APP心得
國小一年級就發現罹患癲癇症的陳小姐,小時候因癲癇發作而受到異樣眼光、被排擠,出社會後甚至因為癲癇無法正常工作,陳小姐提及過去記錄癲癇症狀都是使用紙與筆,回診時容易忘記帶著或是無法敘述詳情病況,現今使用癲癇日誌APP能隨時錄影記錄,APP中整合癲癇藥物相關資訊,提供病患最正確的用藥資訊,還有用藥提醒回診行事曆,將病患所有就診資料清楚載明。且能將癲癇發作病況記錄存檔於手機APP中,回診時拿起手機就能詳細的與醫師告知病情方便許多。陳小姐透過癲癇APP的協助,使得醫師進行用藥的評估更加準確,這個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和幫忙,癲癇症狀得到良好控制,已許久未曾發病,日前更已重返職場工作。
曾醫師強調藉由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的癲癇記錄,更有效掌握患者狀況,患者也應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定期服藥才能讓癲癇病情穩定控制。
癲癇日誌APP:
1.【首頁】顯示本日癲癇服藥,提醒患者用藥時間及應對症狀使用的癲癇藥物。
2.【用法用量】供患者記錄藥名、用藥量、藥物外觀及用藥頻率,方便醫師定奪配藥。
3.【用藥記錄】顯示行事曆,以供患者記錄就醫回診狀況、檢查項目、病友活動、生理期及發作次數。
4.【發作記錄】記錄患者發作徵狀,可使用打字及影片拍攝記錄發作時間、發作類型及內容描述。
5.【活動訊息】提供友好網站連結、可供患者參與相關活動及了解衛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