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6:29:08嵐天

職場「三低族」注意! 景氣下行壓力大增,輕生念頭多,注意三高風險!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就醫人數持續攀升,及早治療,可預防輕生

近年來全球經濟景氣低迷,台灣連續八個月出口衰退,全年GDP面臨保一大作戰。裁員、無薪假、輕生新聞頻傳,許多研究皆顯示,自殺率與經濟景氣循環有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萬的人死於自殺,等於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身亡、每4秒就有一人企圖自殺[1]

三低族群人數激增  暗藏輕生風險  

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醫師表示,景氣不佳帶來工作壓力,造成的焦慮和壓力可能使自殺率上升。全球需求放緩,在產業調整與市場瓶頸下,台灣出口飽受影響,呈現負成長,甚至不少大企業傳出實施無薪假、裁員減薪。根據行政院勞動部統計,十月中通報無薪假人數高達1,239人,創下20個月以來新高,連續兩個月突破千人[2],造成「職場三低族」的出現。

1、 低薪資成長
根據勞動部勞安所10月份公布「45歲以上中高齡者就業狀況調查」,資料顯示7成中高齡就業者每週平均工時超過40小時;每月薪資低於新台幣4萬元[3]的勞工,也有4成6之多。市場環境丕變,但吃個自助餐動輒1百多元,什麼都飛漲,就是薪資如蝸牛般慢慢爬,甚至原地踏步。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漲幅,「低薪」成為就業者最大的痛,窮忙更是時下多數受薪階級的寫照。因為上述情況,導致年輕族群儲蓄少、置產能力低,經濟壓力相對提高。

2、 低生活期待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早出晚歸加班到爆肝。每月月光、甚至「入不敷支」,不但生活品質無法顧及,還必須擔心可能面臨中年失業。低薪資造成單身族不敢結婚,已婚夫妻擔心無法支付育兒的開銷,不敢生孩子;電子產業面臨紅色供應鏈,缺乏突破性科技,準備度小月。缺乏職涯經營、規劃,加上社會環境持續惡化,導致許多人對生活毫無期待感,得過且過,尤其最近的電子業、房地產及相關行業,越過越挫折,求助者增加15%。

3、 低身心耐受
隨著壓力的增加,身心交互影響,可能出現睡眠品質降低,甚至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胃食道逆流、心悸恐慌等狀況,近年來更有不少過勞死的案例。許多人前光鮮亮麗的高階主管,因長期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產生焦慮恐慌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心情憂鬱低迷,甚至輕生。2015年7月華碩財務長燒炭,9月前瑞昱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墜樓身亡,韓國三星也傳出類似案例。無業族的隨機殺人也跟身心狀況有關,以及高階主管的輕生都是社會必須關注的議題。

身心科門診量增加  三高風險須防範
黃偉俐院長進一步說明,面對大環境情況普遍低落,隨著「三低」族群的增加,身心科門診量也逐漸增加,可以預見未來面臨壓力,身心出問題的個案數將越來越多。再者,「三低」恐造成「三高」風險:

1、
失業風險高,尤其擔心中年失業
無薪假人數增加,後續恐出現一波裁員潮。一旦面臨資譴、轉職等問題,再就業的困難度會大幅提高,若無法順利返回職場,長期失業的心理壓力,會使情緒處於憂鬱或焦慮的狀態,造成惡性循環,使謀職雪上加霜,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2、
感情與失婚風險高,工作、家庭難兼顧
工作佔去太多時間,收入又不夠支出,一旦感情出狀況、夫妻不睦等問題,可能釀成情感危機,走上分手或離婚一途。今年已經出現好幾個父親帶小孩一起輕生的遺憾案例,這跟工作、感情、生活同時出問題有關,憂鬱症會突然變得很嚴重。

3、 身心健康風險高
過大的壓力,可能造成民眾受焦慮症、憂鬱症之苦。工作佔去太多時間,尤其是需要輪、值班的工作,一旦超過個人負載的量,身心狀態可能會瞬間崩盤,過勞死、壯年癌症早逝也時有所聞。

面對壓力來襲  你(妳)準備好迎接了嗎?   

身心科醫師賴虹均說明,容易緊張、擔心的人,在景氣低迷之際得到焦慮性或情感性疾患的機會很高。焦慮症和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生感到無望與無助。若希望能在這一風波離憂遠慮,賴虹均醫師建議大家以下四點因應之道:

1、 職涯規劃,自我提升

在景氣低迷、失業率高的時候,建議及早思考自己未來就業方向,做好職涯規劃;進修不同領域的第二專業,提升自我能力,便可增加下一次轉職的籌碼。

2、 開源節流,規避風險
節流: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避免衝動型購物、月光。
開源:擬定並施行投資計畫,但必須按照個人財務狀況調整,避免進行高風險投資。

3、 培養興趣,適度社交
培養休閒興趣,調劑身心狀態和釋放壓力;適度且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讓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規律適度的運動很重要,很多人靠吃東西、購物紓壓,缺乏運動或興趣,身心健康跟生活容易出問題。

4、 尋求諮商,檢視身心靈
每天花一點時間,自我檢視當日的煩惱、困難,以及所抱持的態度、擁有的資源與支持,自我判斷是否需尋求心理諮商服務,一旦發現需要專業諮詢,立刻求醫。諮商不代表病情嚴重,其內容可以包括職場、職涯、家庭、人際等領域,做一番整理,重新出發。

電子大廠壓力大增  女業務每日害怕被裁員

曾任職於國內電子大廠業務的林小姐,外型亮麗,一般人很難看出林小姐飽受憂鬱、躁鬱之苦。3年前,林小姐任職的公司受到景氣影響,一波接著一波的裁員名單,讓她每日擔心下一個被裁員的就是自己。原先的業務工作因業績壓力,已經讓林小姐喘不過氣,再加上裁員壓力,讓原本樂觀的林小姐開始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睡眠品質也大幅降低,因此毅然決然辭職,離開原本的職場。

林小姐表示,當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便開始將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後來上網查了一些資料之後,發現自己可能是生病了,因此決定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過程中也看了很多位醫師,大多都是開藥、吃藥,始終沒有好轉,直到來到了黃偉俐院長身心科診所,透過專業的諮詢,才知道自己已經是重度憂鬱。持續了3年的看診,加上與醫師配合,討論用藥情形,情況越來越起色,林小姐重拾了自己開朗的笑容,也回到職場,展開新的生活。

林小姐提到,因為媽媽也是憂鬱症患者,因此當自己的心情持續低落時,就有所警惕,「向專業醫師尋求協助,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親友的陪伴,能讓患者及早走出憂鬱,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願意正視問題,並願意尋求協助,如此才有機會找回從前開心的自己。

黃偉俐院長提醒,憂鬱症患者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造成情緒大幅波動,但透過專業協助及正確的診斷,並且搭配用藥治療,患者就能夠抒發心理壓力,讓憂鬱的症狀得到改善。


[1]
世界衛生組織(WHO)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en/

[2]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http://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23880/

[3]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研究所「45歲以上中高齡者就業狀況調查」 http://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23954/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黃偉俐院長(左)及賴虹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