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6 16:48:48且人

与赢在中国一起成长

从第一赛季的赢在中国开始,我便开始关注这个节目。然后便对他投入了持续而稳定的激情,当初是为了从一些厉害评委的点评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技巧,以便使自己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表现出内涵的深度与见识的卓越。慢慢的,两年多下来,我感觉从这里面收获的,是越来越大,“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在我身上并没有出现。

评委中给我留有印象最深刻的,是马云。我在中国的每个“界”都有自己比较欣赏的人物,如从年轻时开始,我欣赏文坛中的传奇人物李敖;在自学经济学的过程中,欣赏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茅于轼教授。马云的点评语言,有非常深厚的内功在里面,它浓缩了一个板荡生涯中不屈不饶的男人全部的智慧。我个人的电脑里,下载并保存了马云所有已公开的演讲、采访等视频、文档资料。马云的出现,改写了我对企业家的看法,使我对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关注。记得冯仑对柳传志有一段评论,是“在中国作为企业领袖,最高的境界就是贴墙上。我说贴墙上是什么呢,就像过去毛主席画像一样的,贴墙上了就不能犯错误了,成为大家膜拜的一个对象,他们几乎都是贴墙上了,我们就是在墙跟前转悠,我们可以犯错误,他们一般来说不允许犯错误了,大家也不允许他犯错误,自己也不允许犯错误”。我相信马云对受他影响的公众而言,特别是对他数以千万计的阿里巴巴以及淘宝用户而言,也是“贴在墙上了”,并且谁都“不允许他犯错误”。

与评委直接互动的,是三个赛季的选手,以我个人之见,第三赛季的选手群是最具实力的。尤其出现了象老外、台胞、农民企业家等具备身份特殊性的人物——他们虽然未必能走到最后,但他们每人身后都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对“赢”的渴望和“在中国”的憧憬。第三赛季的选手,出现了个性鲜明而又同时张扬着缺陷的选手,通过节目的设计,与评委的互动,哪种类型的选手真正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并有可能在以后成长做大,也愈发明显。台下有心创业的观众,通过选手们的表现反思着自我的不足。观众与选手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以前我对中央电视台没有好印象,觉得它太落伍,太僵化了。大家都在与时俱进的时候,它还在对外释放着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意识形态。直到后来,中央台根据内容设计了不同的频道,功能也随发生了切割,细化之后节目的质量也终于逐渐提升了。CCTV—2目前的许多节目都还不错,但王利芬老师主导的《赢在中国》,选创业者的秀,比选娱乐圈的秀要好看太多。娱乐选秀,最大的收益是成功后的明星以及背后的商业组织,主流的受众群是定力不够的年轻人,他们因为所谓明星们而更容易陷入盲动,何益之有?而《赢在中国》选创业者的秀,收益的不仅仅是资本方、创业者,观众们更可以从过程中学到成功的要素,避免人生创富上的弯路。所以,我要万王利芬的岁!

《赢在中国》要三岁了,我希望它可以存活更长久,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继续生长。他人的梦想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有了使命感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