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作者:術龍
-------------------------------------------------------------------------------------------------
【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善.
【直譯內容】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優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努力然後可以往;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好像保留好像丟掉;
下士聞道,大笑之.
低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大諷刺或譏嘲的.
不笑不足以為道.
非諷刺或譏嘲非值得用當作方法.
故建言有之:
所以提出意見所說的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的: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了解或通曉方法如果糊塗或不明白,由外面到裡面方法好像離開,平順或平坦方法好像相似,優等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重要的空無所有好像辜負或玷汙,眾多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完全,提出意見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苟且敷衍,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變更或改動,重要的法子沒有邊或遠的地方,重要的才能遲達到,重要的消息少宣布或張揚,重要的外觀或狀態沒有樣子或模樣.
道隱無名.
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事物的稱呼.
夫唯道,善貸且善.
說獨有方法,專長於借出和借入將正面的.
主題【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是要告訴我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優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努力然後可以往;
上等的讀書人一聽到方法,就會知道努力然後就可以去達成;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好像保留好像丟掉;
中等的讀書人一聽到方法,好像要保留好像要放棄;
下士聞道,大笑之.
低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大諷刺或譏嘲的.
下等的讀書人一聽到方法,只會大諷刺或譏嘲的.
不笑不足以為道.
非諷刺或譏嘲非值得用當作方法.
非諷刺或譏嘲非代表就懂得方法.
故建言有之:
所以提出意見所說的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的:
所以提出意見說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的問題: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明道若昧了解或通曉方法如果糊塗或不明白,進道若退由外面到裡面方法好像離開,夷道若類平順或平坦方法好像相似,上德若谷優等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大白若辱重要的空無所有好像辜負或玷汙,廣德若不足眾多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完全,建德若偷提出意見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苟且敷衍,質真若渝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變更或改動,大方無隅重要的法子沒有邊或遠的地方,大器晚成重要的才能遲達到,大音希聲重要的消息少宣布或張揚,大象無形重要的外觀或狀態沒有樣子或模樣.
應該了解通曉方法但如果糊塗不明白,就會產生外面到裡面方法好像分開無法相合,就會產生相通方法好像只是相似的樣子,所以呈現上等遵循的規範方式好像很難遵守達成,在關鍵重要的地方卻無法正確所通曉就會像辜負或玷汙此方法,在眾多遵循的規範方法沒有完全或完整,提出見解論述應遵循的規範方法好像苟且敷衍帶過了事,說到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變更或改動而不相同,論述重要的方法一直沒有離開很遠的地方在原地打轉,所以要達到被重用才華能力要很久才有機會,此重要關鍵方法的訊息很少公開宣布或張揚於社會上,此重要關鍵方法的外觀或狀態沒有實體樣子或模樣.
道隱無名.
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事物的稱呼.
重要關鍵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專屬的稱呼.
夫唯道,善貸且善.
說獨有方法,專長於借出和借入將正面的.
說此獨有方法,專長於代出與代入才是正確關鍵方式.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2.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士】
(1) 古代貴族階級中最低的一級。如:「天子、諸侯、大夫、士」。
(2) 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如:「士、農、工、商」。
(3) 對人的美稱。如:「志士」、「勇士」、「女士」、「男士」、「各界人士」。
(4) 軍階之一,尉級以下。如:「上士」、「中士」、「下士」。
(5) 軍人。如:「士兵」、「士氣」、「身先士卒」。
(6) 某些技術人員。如:「護士」、「技士」、「助產士」。
【聞】
(1) 聽到。如:「不聞不問」、「所見所聞」、「聞風響應」、「百聞不如一見」。
(2) 聽見的事情、消息。如:「新聞」、「趣聞」、「天下奇聞」、「博學多聞」。
(3) 用鼻子分辨氣味。如:「聞香下馬」、「你聞到什麼味道沒有?」
(4) 傳達報呈。如:「奉聞」。
(5) 名譽、名望、名聲。如:「不求聞達」。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勤】
(1) 努力、不偷懶。如:「勤快」、「勤勞」、「勤學」、「勤奮」、「勤能補拙」。
(2) 常常、次數多的。如:「勤打掃」、「勤換洗」、「日日勤拂拭」。
(3) 工作、職務。如:「勤務」、「內勤」、「外勤」、「後勤」。
(4) 殷勤:
A>情意懇切周到。如:「殷勤招待」、「待人殷勤」。
B>盡心盡力。如:「做事殷勤」。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行】
1.
(1)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2) 駕駛。如:「行車」、「行駛」。
(3)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4)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5)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6)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7)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8)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9) 將要。如:「行將就木」。
(10)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2.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3.
(1)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2)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3)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4)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中】
1.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2)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3)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4)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5)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6) 正好、剛好。如:「適中」。
(7)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2.
(1)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2)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3)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4)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若】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存】
(1) 在、活著。如:「存在」、「生存」、「存活」。
(2) 保留。如:「保存」、「存疑」、「去蕪存菁」、「碩果僅存」。
(3) 積聚。如:「積存」、「存款」、「存貨」。
(4) 寄放。如:「存放」、「存物箱」。
(5) 懷有、含有。如:「存心」、「心存善念」。
【亡】
(1) 死。如:「死亡」、「傷亡」、「陣亡」、「家破人亡」。
(2)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
(3) 逃。如:「逃亡」、「流亡」、「亡命之徒」。
(4) 丟掉。如:「亡羊補牢」、「歧路亡羊」。
(5) 消滅。如:「滅亡」、「亡國」、「脣亡齒寒」。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大】
1.
(1)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3)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4)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5)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6)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7)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2.
(1)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2) 大王:
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
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笑】
(1) 因內心欣喜而露出快樂的表情或聲音。如:「大笑」、「微笑」、「笑臉」、「笑容」、「笑口常開」。
(2) 諷刺、譏嘲。如:「譏笑」、「嘲笑」、「冷笑」、「恥笑」、「五十步笑百步」。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足】
(1) 腳。如:「雙足」、「大足」、「節足動物」。
(2) 充滿、不缺乏。如:「充足」、「足夠」、「滿足」。
(3) 可以。如:「足供參考」、「足以自豪」。
(4) 值得。如:「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5) 整整的、完全的。如:「玩足了一星期」、「在水中悶了足足有三分鐘的氣。」
(6) 遠足:一種短程徒步郊遊的活動。如:「明天老師要帶我們全班去陽明山遠足。」
(7) 足下:
A>腳下。如:「她足下踩著三寸的高跟鞋。」
B>尊稱君主或朋友,在書信中常用。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建】
(1) 營造、興工製造。如:「建設」、「建築」、「建造」。
(2) 創立、設立。如:「創建」、「建立」、「建校」。
(3) 提出意見。如:「建言」、「建議」。
【言】
(1) 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2) 話語、所說的話。如:「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3) 字。如:「七言詩」、「五言絕句」。
(4) 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明】
(1)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2)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3)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4)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5) 視力、視覺。如:「失明」。
(6)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7)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8) 朝代名。
(9)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昧】
(1) 糊塗、不明白。如:「愚昧」、「昏昧」、「昧理」、「蒙昧」。
(2) 隱藏、隱瞞。如:「拾金不昧」、「昧著良心」。
(3) 昏暗不明。如:「暗昧」、「昧旦」。
【進】
(1) 向前或向上移動。與「退」相對。如:「前進」、「進步」、「上進」。
(2) 由外面到裡面。如:「進門」、「進房」、「閒人免進」。
(3) 收入、買入。如:「進帳」、「進貨」、「進項」。
(4) 輩分。如:「先進」、「後進」。
(5) 奉獻。如:「進貢」、「進奉」、「進呈」。
(6) 傳統建築中,院落的前後層次。如:「兩進院子」。
【退】
(1) 向後倒行、移動。與「進」相反。如:「倒退」、「後退」、「撤退」、「進退兩難」。
(2) 離開。如:「退出」、「退席」、「退休」、「退職」、「退伍」、「遲到早退」。
(3) 減少、消失。如:「退燒」、「減退」、「衰退」、「退化」、「成績退步」。
(4) 送回、歸還。如:「退票」、「退錢」、「退還」、「退貨」。
(5) 謙讓。如:「退讓」、「謙退」。
(6) 取消、解除。如:「退婚」、「退租」、「退學」。
(7) 畏縮。如:「退卻」、「退縮不前」。
【夷】
(1) 中國古代東方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現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民族為「夷」。如:「東夷」、「蠻夷」、「夷狄」、「四夷」。
(2) 平順、平坦。如:「化險為夷」。
(3) 鏟平、使平坦。如:「夷為平地」。
(4) 消滅、殺除。如:「夷其九族」。
【類】
(1) 相似。如:「類似」、「相類」。
(2) 由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聚合而成的種別。如:「人類」、「種類」、「類別」、「分門別類」、「物以類聚」。
(3) 大概、大抵。如:「大類」、「類皆如此」。
(4) 量詞。用於計算事物類別的單位。如:「兩類情況」、「三類貨物」。
【德】
(1)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德行」、「公德」、「四維八德」。
(2)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道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3) 恩惠。如:「大恩大德」。
(4)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5)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谷】
1.
(1) 兩山之間的水道或低地。如:「山谷」、「河谷」、「谿谷」、「萬丈深谷」。
(2) 比喻困境。如:「進退維谷」。
2. 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今大陸地區青海北部,新疆東南部。
【白】
(1) 素淨,如雪、牛奶的顏色。如:「白雪」、「乳白」、「白報紙」、「白色的花」。
(2) 清楚、明白。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3) 日間、光明。如:「白天」、「白晝」、「東方發白」、「月白風清」。
(4)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5) 空無所有。如:「交白卷」、「白手起家」。
(6) 徒然。如:「白搭」、「白說」、「白跑一趟」、「白忙一場」、「白白的浪費這多人力,真可惜!」
(7) 坦率。如:「只要你坦白說出真相,我不會怪你的。」
(8) 戲劇中的對話。如:「對白」、「道白」、「旁白」。
(9) 不付出代價而得到的。如:「白吃白喝」、「白看了一場電影。」
(10) 表明、陳述。如:「自白」、「告白」。
【辱】
(1) 羞恥。如:「恥辱」。
(2) 使受到羞恥。如:「辱國」、「自辱人辱」。
(3) 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
(4) 用在應酬的謙詞或敬詞。如:「辱蒙」、「辱承」、「辱臨」、「辱蒙惠顧」。
【廣】
(1) 寬闊。如:「廣大」、「廣闊」、「廣場」。
(2) 擴大。如:「廣播」、「推廣」、「廣告」。
(3) 眾多。如:「兵多將廣」、「大庭廣眾」。
【偷】
(1) 以不正當的手段取走他人的財物。如:「偷錢」、「偷竊」、「偷雞不著蝕把米。」
(2) 偷取別人財物的人。如:「小偷」、「神偷」。
(3) 暗地裡。如:「偷看」、「偷溜」、「偷吃」、「偷襲」、「偷偷摸摸」。
(4) 苟且敷衍。如:「偷生」、「偷安」。
(5) 抽空、挪出時間。如:「偷空兒」、「忙裡偷閒」、「偷得浮生半日閒。」
(6) 暗中與人發生男女關係。如:「偷情」、「偷漢子」。
【質】
1.
(1) 事物的根本、特性。如:「質地」、「質料」、「特質」、「流質」。
(2) 人的天性、本性。如:「氣質」、「資質」。
(3) 樸實的本性。如:「質樸」、「文質彬彬」。
(4) 責問、盤問。如:「質問」、「質疑」。
2.
(1) 以人或財物作為抵押。如:「質押」。
(2) 作為抵押的人或物。如:「人質」。
【真】
(1) 實在、不虛假的。如:「真實」、「真正」、「真心」、「真人真事」、「千真萬確」。
(2) 非常、確實。如:「真好」、「真快樂」、「真喜歡你!」、「他說得真有道理。」
(3) 清楚、明白。如:「看得真」、「聽得很真!」
(4) 自然、本性。如:「天真」、「本真」、「率真」。
(5) 原來的樣子。如:「寫真」、「傳真」、「失真」。
(6) 仙人。如:「太乙真人」。
【渝】
(1) 變更、改動。如:「信守不渝」、「此情不渝」、「至死不渝」、「誓死不渝」。
(2) 大陸地區四川省重慶市的簡稱。如成都到重慶的鐵路稱為「成渝鐵路」。
【方】
(1) 四角都是直角形狀的。如:「方形」、「方桌」。
(2) 正直。如:「方正」。
(3) 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如:「地方」、「對方」、「四方」、「東方」、「四面八方」。
(4) 某一地區的。如:「方言」、「方音」。
(5) 法子。如:「方法」、「方略」、「千方百計」。
(6) 配藥的單子。如:「藥方」、「祕方」、「偏方」、「處方」。
(7) 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8) 正在、正當。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9) 指數學上數自乘的積。如:「平方」、「次方」。
(10)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
【隅】
(1) 角。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2) 角落。如:「城隅」、「屋隅」、「東南隅」。
(3) 邊、遠的地方。如:「海隅」、「邊隅」。
【器】
(1) 用具的總稱。如:「兵器」、「器具」、「武器」、「容器」、「器物」。
(2) 氣度、度量。如:「器量」、「小器」。
(3) 才能。如:「器重」、「器識」、「大器晚成」。
(4) 生物體中負責某種獨立機能的組織。如:「器官」、「呼吸器」、「生殖器」。
【晚】
(1) 夜。如:「晚上」、「夜晚」。
(2) 將盡的。如:「晚年」、「歲晚」。
(3) 遲。如:「大器晚成」、「相見恨晚」。
(4) 後來的。如:「晚娘」、「晚輩」、「晚進」。
【成】
(1) 做好了。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2)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3)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如:「成熟」、「成人」、「成蟲」。
(4) 可以。如:「不成」。
(5)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語」、「成見」。
(6)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7) 促成。如:「成全」、「君子有成人之美」。
(8)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9)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10) 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音】
(1) 聲。如:「噪音」、「雜音」、「擴音」、「消音」、「樂音」、「音色」。
(2) 消息。如:「回音」、「佳音」、「福音」、「音信全無」。
(3) 腔調。如:「口音」、「鄉音」。
(4) 字的讀聲。如:「字音」、「注音」。
【希】
(1) 盼望。如:「希望」、「希求」。
(2) 少。通「稀」。如:「希少」、「希罕」、「人生七十古來希」。
【聲】
(1) 因物體撞擊或摩擦所產生,能引起聽覺的音波。如:「笑聲」、「聲音」、「雷聲」、「風聲」、「聲浪」。
(2) 音樂。如:「聲光」、「聲樂」。
(3) 名譽。如:「政聲」、「名聲」、「聲譽」、「聲名大作」。
(4) 發出聲音。如:「不聲不響」。
(5) 宣布、張揚。如:「聲討」、「聲明」、「聲稱」、「聲述」。
(6) 音調。如:「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7) 量詞。用於計算發聲次數的單位。如:「大叫一聲」、「三聲無奈」。
【象】
(1) 哺乳類動物。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力強,性溫和。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
(2) 外觀、狀態。如:「形象」、「現象」、「氣象」、「星象」、「天象」。
(3) 相似。通「像」。如:「相象」。
(4) 意念針對的人或事物。如:「對象」。
(5) 仿效、摹擬。如:「象形」、「象聲」。
(6) 象徵:用具體有形的事物,表達抽象無形的意義。如:「玫瑰象徵愛情。」
【形】
(1) 樣子、模樣。如:「形狀」、「圓形」、「外形」。
(2) 軀體。如:「形影不離」、「形單影隻」。
(3) 狀況。如:「地形」、「形勢」。
(4) 表現、顯現。如:「形諸於色」、「喜形於色」。
(5) 比較。如:「相形之下」、「相形失色」。
【隱】
(1) 藏匿。如:「隱藏」、「隱匿」、「隱居」。
(2) 遮瞞。如:「隱瞞」、「直言不隱」。
(3) 不明顯、潛藏不露。如:「隱約」、「隱情」、「隱性」、「隱疾」。
(4) 痛苦或不為人知。如:「難言之隱」、「探查民隱」。
【名】
(1)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如:「人名」、「山名」、「地名」、「植物名」、「樂器名」、「職官名」、「請問芳名」、「尊姓大名」。
(2) 聲譽。如:「名聲」、「名氣」、「美名」、「盛名之累」、「名不虛傳」。
(3) 出色的、大家都知道的。如:「名人」、「名醫」、「名言」、「名酒」、「風景名勝」。
(4) 指稱、形容。如:「莫名其妙」、「無以名之」。
(5) 量詞。
A>用於計算人的單位。如:「學生十名,缺席一名。」
B>用於計算排名的單位。:「全班第十名」。
(6) 名牌:
A>標示名字的牌子。如:「記得把這幾個名牌發下去給學員佩戴。」
B>有名的品牌。如:「這件衣服可是名牌?」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唯】
(1)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2)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善】
(1)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2)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專長於。如:「善於辭令」、「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熟悉的。如:「面善」。
(5) 容易。如:「善忘」、「善變」、「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6) 待人親切。如:「和善」、「友善」、「善待」。
(7) 收拾整理、辦理。如:「善後」。
【貸】
(1) 借出和借入的通稱。簿記學上之貸,與借對稱,專指借出。如:「借貸」、「貸款」、「高利貸」。
(2) 推卸。如:「責無旁貸」。
(3) 寬恕。如:「寬貸」。
【且】
(1) 連接詞。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如:「而且」、「並且」、「況且」、「尚且」。
(2) 副詞。有暫時的意思。如:「暫且」、「姑且」、「且慢」。
(3) 將。如:「年且九十」。
(4) 表示同時做兩件事情。如:「且戰且走」、「且說且笑」。
上一篇:【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章】
下一篇:【直譯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