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21:13:10祈求真善美慧的人生

地藏經的啟示~5

為臨終病人修福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捨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燈;或施常住。



當一個人臨命終時,我們應如何處置?這是生死大事。取病人心裡喜愛的東西,或者寶貝,「寶貝」指七寶,即首飾之類的金銀珠寶。「莊園舍宅」即土地、房屋。都可以把它變賣,然後給他修福。在病人面前,明白的告訴他;修福他知道,效果更大。命即將終了之前,這些東西對他沒有用處,帶也帶不走,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時候給他修福,福他可以帶去,錢財則帶不去。家親眷屬應該給他修福,絕不能趁人之危奪他的財產,將來他作鬼魂時,捨不得,還會找你的麻煩,會來討債,所以絕不能侵佔。給他修福,他會感謝你,他也能得好處。「對經像前」,替他修福,佛菩薩作證明。



「捨諸等物」,做些什麼好事呢?「供養經像」就是印經、造佛像,到處送人結緣供養。從前要請人寫經書、畫佛像;現在印經,價錢便宜,數量又可以印很多。印送經書、佛像,是真正的好事情。「造佛菩薩形像」是雕塑,無論金塑、泥塑、木雕,都好。讓大眾瞻仰,啟發道心,這是好事。「或造塔寺」,從前交通不發達,所以寺院越多越好,想聞法的人可以就近修行;現在交通便捷,所以寺院不必多,一個縣市有一個就夠。現代標準的寺院是電視廣播。我們要把造寺院的錢,辦一個電視廣播公司,每天講經,你喜歡聽什麼經,到時候打開電視機,在家裡就可以聽經。力量小一點,則廣播電台也不錯,打開收音機也可以聽講經。今天要建立塔寺,塔就是無線廣播電台,寺就是製作單位。佛法一定要走向現代化。如果再利用衛星,全世界都可以收到看到,則無量無邊眾生都得度。這樣,塔寺的功能才真正能發揚光大,才能把佛法普遍送到每個角落、每個家庭。「或燃油燈」,燃燈的意思是捨己為人,能夠犧牲自己幫助別人。佛經裡常教我們要捨身、燃身、燃臂、燃指,這都是表法。但是不要聽錯了,真的把手指燒掉幾個,如此,佛看到了也會流眼淚,把他的意思錯會了。觀世音菩薩幫助別人,兩隻手不夠,還要千手千眼,我們只有兩手兩眼,若不要,這成什麼話!「燃」的意思是犧牲自己,我以自己的雙手去幫助別人,以臂膀去幫助別人,是這個意思。燃臂香是讓自己警覺:我在菩薩面前發了願,我要以自己的身體去幫助別人。頭上燃幾炷香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意思。我以我的智慧、才藝、體力,無條件的幫助社會、幫助別人。不是頭上香燒得愈多代表供養愈多,這就錯了。對社會大眾服務愈多,供養就愈多,甚至一枝香都不燃也沒有關係。「或施常住」,施常住是指幫助認真修學的初學的出家人。我們對他四事供養,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使他身心安穩,生活上沒有憂慮,可以專心辦道。施常住應該是這種解釋法。佛經字字句句要把它看活,不要把它看死了。要想到佛法如何能夠普及到全世界,如何能令一切眾生真正能夠聽,真正能夠明瞭,真正能夠信受奉行。



勸勉持誦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普廣是代表我們的,佛對普廣說就是對我們說。讀經要能夠直下承當,佛對所有菩薩開示都是對我講,要承受過來才有用處。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是:見到人家有一點點小善,我們要鼓勵他、勸勉他,勸他不要退心。此地是講念經,舉這個例子。推廣言之,就是古聖先賢告訴我們的隱惡揚善。現今社會風氣不好,是因為見他人的好事不提,見他人的壞事反而加油添醋渲染。每一個人都說人的壞處,這個社會怎麼不壞?見人之善要稱讚、鼓勵,見人之惡要把它忘掉;我們要挽救自己,挽救社會,救度眾生,要從這裡做起。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拿俗話講,人都有良心。造作許多罪業別人都不提,造一點善事別人就稱讚,他內心會慚愧、會回頭。不要希望惡人得到懲罰,希望惡人都能回頭,改過遷善,做一做好人,這是菩薩心。希望惡人都受到處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不是菩薩心,是凡夫心,不是學佛的人應該有的心態。從這一段經文,我們要體會這一層很深的意思。尤其是接觸佛法的人,更要幫助他精進,幫助他不退轉,所謂是「大菩薩善護念小菩薩」,金剛經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要常照顧、幫助初學,防止他退轉,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因為他成就之後,又利益了無量眾生。你是幫助他成就的增上緣,所以,這一份殊勝的功德利益也就不可思議了。



養生修定十齋日



佛門當中講的十齋日,出自本經。亡人過世作七,也是出自地藏經。可知,地藏經裡所說的,對我們日常生活講得很多,而且都非常重要,這是這個法門以及地藏菩薩利益眾生具體的事實。我們細心去讀誦、體會,在生活中才知道應該怎麼做法。十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什麼叫齋?齋是齋心,就是清淨心的意思。齋與素食沒有關係。佛陀在世時僧團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現在泰國、斯里蘭卡的出家人還是托缽,他們不吃素,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的佛教徒吃素。除中國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淨肉 — 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是佛在戒律裡說的。中國佛教徒吃素起源,是梁武帝讀楞伽經「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很受感動,發心吃長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希望出家人響應,演變成中國佛教素食的特色。我們到國外,別人盛情招待,煮素食給我們吃,不要嫌人家鍋子剛煮過肉不乾淨,這就太過分了。齋是過中不食,不能講過午不食,因為午時指十一點至一點,齋是過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關齋戒,著重在齋,齋是修清淨心。人要保養身體,身體好才能精進修行。自古以來修行證果多半是年輕人,年老氣力衰,打個佛七都累的不得了,他怎麼得一心不亂?年輕人七天七夜不睡覺,精神飽滿,他可以得一心不亂。六祖大師得五祖衣缽時才二十四歲,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行證果,多半是四十歲以前,有體力有精神,所以修行要趁年少,珍惜自己的光陰。中國人常講,早飯要吃得好,要有營養;中午要吃得飽,也不能過飽;晚上吃得少,睡眠會好,晚上如果念佛打坐,也會幫助得定。所以齋日過中不吃是非常有道理的。若認為一餐不吃,會營養不夠,是錯誤的觀念。人身體是個機器,機器是活動的,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可以推動機器(身體)不斷運轉。每一個人體質不同,有特別消耗能源的,你就吃得多,補充得多;省油的,加一點點就夠,運作也很正常。能源到底消耗在哪裡?我跟諸位同修說,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念少,需要的能量就少,所以心地清淨者,一天吃一餐就足夠。一天到晚妄念紛飛,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才能補充能源。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十齋日修定,食物的需要量就減少,攝取的養分仍然足夠。若妄念多,去學持午,那是自討苦吃,因為每天消耗多,補充不足,結果就生病,把身體搞壞。有的人持午,把三餐飯的分量在一餐裡吃完,不用幾天就得胃病,這是不知如何養生。佛法最重視的是養生,它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真正會達到長壽,達到不老不病。可惜我們疏忽,不懂得它的精神用意之所在。素食雖然不是佛提倡的(是梁武帝提倡),但是素食在今天被醫學證明,確實有好處。所以,外國素食餐廳一年比一年多,外國人吃素是為了健康。學佛人吃素,身體必定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是妄念太多。所有疾病的根源是妄想,妄念少,病則容易好。心是主宰,心理健康則身體的健康很容易得到。外國沒有農曆,不容易修十齋日,我告訴外國的同修,每星期修星期六、星期日兩天的齋,不一定選固定的日子。只要一個月中有幾天修清淨心,對於養生、修行,有很大的幫助。這才是十齋日真正的用意所在。

事實真相-善易退,惡易增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這就是造罪。獲善利退初心,惡緣增長,這非常可怕。出家時發好心,都是菩薩;名聞利養一擺在面前,馬上就退心,就變成羅剎。我在此地鄭重的勸勉在家同修,不要陷害出家人,供養多、恭敬多就是陷害他。你一恭敬,他就貢高我慢;供養多,他就貪財貪利,就墮落了。「若遇惡緣,念念增長」,這就是惡緣。現代人善惡不分,把善緣當作惡緣,惡緣當作善緣,顛倒錯亂。供養你,恭敬你,送道場給你,是惡緣;天天罵你、指責你,那是善緣。今天,遇到善人你討厭,遇到惡人都喜歡。惡人是十惡冤家,現在大家把十惡當作好友,貪瞋痴慢殺盜淫妄是好友,妄語與兩舌是好友,這怎麼得了!經上講顛倒錯亂就顛倒在這些地方,不能不警惕。菩提道上,處處是陷阱火坑,一不小心就墮落。



成佛之道



末後五品是講成佛之道,也是介紹此經修行重要的課題 — 念三寶。念三寶是修行成佛的正因,與彌陀經所言念佛、念法、念僧完全相同。稱佛名號品講念佛,校量布施功德品是講念法,見聞利益品是念僧。其中還加了一品地神護法品,這一品意義也非常深長。佛教在一個地區能夠建立、推廣、普及,要得地神擁護。經上講地神是大地之神,實際上它所表的是這個地方最有權勢的領導者。台北市的地神是台北市長,台灣的地神是李總統。有地神護持,佛法就能發揚光大,普及全民。



念佛



稱佛名號品教我們成佛修學最重要的方法,也正是觀經三福末後所講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要發成佛的心。成佛才是自己修行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自受用圓滿,也能夠幫助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圓成佛道;因此,這一個願心,就是觀經所講的無上菩提之心。接著,佛陀教我們深信因果,此地所講不是一般的因果,一般的因果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因果,我們普通人都深信不疑,怎麼能教菩薩?教菩薩的因果,不是等閒的因果,實際上是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這樣的因果,許多菩薩都還不明瞭,還不能夠深信。從哪個地方看出來呢?從他修學的法門就能看出來。如果是真的相信,一定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方廣佛華嚴經裡明顯的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華嚴是圓教,是佛法的根本法輪。華嚴會上參與的大眾都不是普通的人物,所謂四十一位(位次、階位)法身大士。圓教菩薩從初住開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菩薩,是四十一位次。菩薩四十一個階級到什麼時候專心修持念佛法門呢?登地。從初地至等覺,總共十一個位次,菩薩修證到這個階級,對念佛之功德、念佛之殊勝,才徹底明瞭,才放下萬緣,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法門不簡單。凡是聽到念佛法門就相信,就肯發心一心一意念佛,雖然不是菩薩,但是選擇的法門,用功的方法,就等於華嚴會上的地上菩薩,這很不簡單!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念什麼佛?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見得?華嚴會上菩薩的首領是普賢菩薩,普賢是華嚴長子,文殊是華嚴庶男,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華嚴會上念什麼佛?非常明顯,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告訴我們,他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十大願王才圓滿的成就。由此可知,十大願王,如果不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普賢的菩薩行也不能圓滿。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認識西方淨土,才真正明瞭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不是深入大經大論,這一句阿彌陀佛很平常,念的人又很多,幾個人真正明白它的功德利益!這部經沒有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有它特別的用意,因為本經提倡孝道、師道,教我們孝親、尊師,因此經上教我們念本師佛。一個人能夠尊重老師,對於老師的教誡,一定能夠依教奉行。我們念阿彌陀佛,正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世尊希望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因此,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本師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孝親、尊師做到了究竟圓滿。這個意思非常深,希望同修在這一部經細心的去體會。



稱佛名號品,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地藏菩薩要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經文言:「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此生死,不是指我們這個身體在六道中捨身受生,如果說的是這個生死的利益,這個利益不是大利益。此地講的生死指三界外的變易生死。變易生死盡,就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次的變易生死,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還有一次變易,才能圓滿成佛。此經言於生死中得大利益是指這個,不是普通的境界。這也顯示觀經三福,佛勸菩薩們深信因果的甚深義理。地藏菩薩要演說,佛當然歡迎,所以佛對他非常的讚歎。地藏菩薩教我們如何能夠斷盡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圓成佛道。他教我們念佛。菩薩略舉他自己在歷劫修行所親近的佛(老師),舉這個例子給我們作榜樣。由此我們看到地藏經的難得之處:經中教我們的修學方法,多半是非常具體,很踏實,不講不著邊際的理論,而是講日常生活之中一些瑣碎的事情。



第一尊佛「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無邊身是無量無邊。無邊身如來是說誰呢?一看名字就知道。佛有三身 — 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一尊佛講的是法身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不能離開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定要把法身佛首先提出來,次第不能顛倒錯亂。地藏菩薩在久遠劫前,他的修學也是以這個為基礎,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身佛?是報身佛?還是應化身佛呢?古大德在注疏裡講得很明白,阿彌陀佛三身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佛的名號叫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翻成「無量覺」。覺的對象是無量的,覺的能力也是無量的,在一切無量中,釋迦牟尼佛舉一個例子,舉壽命,叫無量壽佛。其實,佛的壽命、智慧、德能、才藝、福報……,樣樣都是無量,不是只有壽命無量。一切無量中,為什麼單說壽命?壽命是第一德,如果一切無量都圓滿,而沒有壽命,那麼,一切的無量誰去享受呢?譬如:一個人有無量財寶,而沒有壽命,這個無量對他來講就毫無意義了。一切無量裡,壽命是最重要的。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就是法身佛。有些人看觀無量壽經,下下品往生,人在花苞裡要過很久蓮花才開,認為一個人坐在花苞裡很無聊寂寞。他不曉得西方世界的蓮花很奇妙。經上告訴我們,最小的蓮花直徑有一由旬。一由旬多大?大經上講由旬是指大由旬,為八十里。蓮花比台北市大多了,住在裡面很舒服。也不是你一個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許許多多大菩薩們,每天來陪伴你,給你講經說法。你在花裡見的三聖是化身,花開見佛是見報身,報身的相就大了;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見到報身佛。花一開,就證到理一心不亂,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都在蓮花當中。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絕大多數的人都怕孤單寂寞,怕到西方人地生疏,其實你完全想錯了。十方世界都孤單,我們這個世間人命很短,幾十年很容易就過去了,四、五十歲的人特別感觸到時光有限。佛常在經論上言:「無常迅速。」然後才覺悟到生死事大。這樣短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也不大,才真正叫孤單。這個世界如是,十方世界的情況跟我們差不多。唯獨西方世界不然,西方世界你的親故最多,你現在不知道。一往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大菩薩跟著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往生。那些大菩薩都是你過去生中的親戚朋友、父母兄弟、同參道友,他們在過去都已往生,都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你的機緣成熟,佛來接引,他們也跟著來。一見面就跟你介紹,我哪一生哪一世跟你是什麼關係,一說出,你恍然大悟,因為你到西方就證得宿命通,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記起來。所以一到西方,親戚朋友與同參道友太多了,那才叫熱鬧,唯有到極樂世界才是不孤單不寂寞。這都是真正的事實。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回到老家,我們現在是在外面流浪。在西方親故非常多,而且個個證得法身大士,大家細讀無量壽經就明瞭。第一尊佛以下介紹的多半是報身佛與應化身佛。這一品旨在勸我們念佛。



念法



校量布施功德品教我們念法。法也是無量無邊,菩薩給我們舉一個例子 — 布施。為什麼不舉別的例子呢?在大乘法裡,我們常把菩薩所修的一切法門歸納為六大類 — 六度。六度萬行,「萬」形容多,菩薩的修行方法太多,歸納為六大綱領。六大綱領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布施展開來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一歸納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大類。一、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產、金銀珠寶、動產、不動產、妻子兒女皆是外財。內財是我們的身體。內財布施有三種:(一)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這是以體力布施。(二)用我們的智慧替別人籌劃。(三)頭目腦髓,若別人有需要,菩薩也能布施。內財與外財,菩薩絕不吝惜,非常慷慨的施捨。二、法布施:法是方法,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法布施是講教學 — 很熱心認真地教導人。法布施的範圍非常廣。例如:自己不懂地藏經,請法師教我地藏經,這是法布施。我會燒菜,你不會,我教你燒菜,也叫法布施。凡是我們自己會的,別人想學,我們應當熱心幫助他,把他教會,不要吝嗇;不要怕別人學會之後比自己還強,自己就完了,其實不然,果報功德不可思議。三、無畏布施:「畏」是恐怖,身心不安,有恐懼害怕。能夠幫助他人離開一切恐怖,使他身心安穩,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有些年輕同修受了五戒、菩薩戒,服役被派到前線,問我能不能殺敵?殊不知軍人的職責就是無畏布施。為什麼?軍人在前線保障後方人民安居樂業。敵人來攻,他殺敵人,是無畏布施而不是殺生,不算破戒。



一般人都布望得到好的果報,布望有財富。財從哪裡來?財從財布施而來。學佛的人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發財的人不會羨慕,知道他前生財布施多,種這個因,這一生當中應當享受這個果報。自己沒有財富,是因為前生財布施修得少,今生不應該得到財富,如此思惟,心就平,就不會怨天尤人。要想得財富,就要修財布施,修因才能得果報。今生富人來生未必富,今生窮人來生可能是大富人。為什麼?有錢人縱然做點財布施,但是今生種的因少;沒有錢的人今生種的因多,來生果報豐富。不是有錢才能修大布施,因為財布施是以收入的百分比來看種的因圓滿不圓滿。例如一個人每月收入三千元,遇到人家苦難,把三千元全部布施,他的功德是百分之百圓滿的布施。若一個人每個月賺幾百萬元,只拿二、三十萬元布施,世間人看他布施的多,其實在因果律上講,二、三十萬是他所賺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種的福就小了;布施三千元的人種的福反而大。佛在經典上曾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個乞丐,他覺得自己做人太苦,一點點福報都沒有。有一天人家給他一文錢,路上遇到一位阿羅漢托缽,他想到自己因為沒有福,才這麼窮,就把一文錢供養阿羅漢。七天之後,他死了,生到忉利天享天福。一文錢的布施福報,使他離開貧窮到天上享天福。為什麼呢?心真誠,心清淨,所有的財物通通布施掉 — 供養阿羅漢。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皇后到寺院打齋,供養豐足,老和尚只派一個徒弟接待,給她誦經,替她消災。皇后很不服氣,找老和尚理論。說道:「我從前年輕時,是個平民,尚未做皇后,曾經布施很少的錢,那時候老和尚親自接待,替我修福。今天我做皇后,布施這麼多錢,為什麼你只派徒弟接待?」老和尚笑著說:「妳從前來布施時,財雖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接待妳,對不起妳。今天妳做皇后,雖然修大布施,妳的心不清淨、不虔誠,我派徒弟接待就夠了。」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財物的多寡,在於心地的真誠。如果我們想要得聰明智慧,要修法布施;不修法布施,不但沒有智慧,來生得愚痴的果報。如果我們吝法,不肯教別人,怕別人比我好,有嫉妒、障礙,則愚痴的果報就在今天,越老越糊塗、越愚痴。所以嫉妒是非常大的煩惱。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教我們隨喜功德,是對治嫉妒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



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人人都想要,若不修因,哪裡要得到呢!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給啊!如果佛菩薩有能力送給我們,我們可以不要修了。佛菩薩沒有能力給我們,佛菩薩會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明瞭什麼樣的果報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得到,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如意的果報就能現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如理如法修學,這才有求必應;不如理如法修學是得不到的。布施把菩薩所有的法門全包了。持戒、忍辱在布施裡屬於無畏布施。我們持戒,別人對我們很放心,沒有恐怖了。譬如說:錢財露白,怕壞人搶劫,若他持戒不偷盜,錢財擺在外面不要緊,他不會拿,很安全,這叫無畏布施。這個人修忍辱,我言語不小心得罪他;不要緊,他忍辱,不會報復,我心也很安,所以忍辱也是無畏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一個布施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經上講校量布施功德,把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圓圓滿滿含攝其中。修布施對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利益。錢財不要藏在自己身上,藏在自己身上很危險,常常遭來殺身之禍,強盜都以你為對象。也不要存在銀行,外國銀行常倒閉,不可靠。財富最好藏在所有眾生的福報裡面,那你的福報享受不盡,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看清事實。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住得很自在,把多餘的通通修布施。別人有困難,遇到老人、病人、困苦而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以錢財、力量去幫助他,修布施波羅密。佛陀教育非常好,圓滿到了極處,世間所有一切修學不能跟佛相比,我們想盡辦法把佛陀教育推廣介紹,讓一切人都知道,這是法布施。布施當中最殊勝的是法布施。勤修三種布施,我們的福報自然,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自在。不要憂慮年老沒人養,你真正有福,年老時奉養你的人太多太多了;世間人不養你,天人也會來養你。道宣律師每天吃飯時,天人送供養給他,註解華嚴經合論的李通玄長者也是天人供養。要確實的修福,才能得到真實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不能行無畏布施的,身體多病,壽命不長;我們求健康長壽一定要修無畏布施。
地神護法品至本經終了,屬流通分。此經三分都很有份量,是大經的姿態,它是大乘不思議經典。流通分,首先列出地神護法,用意非常深。地神指堅牢地神,從事相上講,是我們整個地球,從表法廣義上講,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因為世尊的教學區域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果從華嚴經、無量壽經上來看,堅牢地神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地主。必須要這樣的人來護法,來推行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佛在遺教經將如來的教學付託給國王大臣,國王大臣就是此地所講的地神。國王有力量頒布教育政策,有力量推行教學的方針。古時候,佛在印度是國王大臣護持,所以佛法能遍及五印度。佛法傳到中國來,也是得中國歷朝的帝王大臣所擁護。東漢時,佛教傳到中國,首先建立白馬寺,把佛陀教育列入國家行政體制。寺是國家政府辦事的機關,佛寺即是佛陀教育部。第一個佛寺取名白馬寺,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佛陀教育因此在中國納入行政機構,由國家把它推廣,發揚光大。可惜如今世間的地神都不知道佛法,每一個國家的總統、首相,對佛法都不認識,自己未必修學,更談不上護持,這是佛法在現前衰到極處的原因。佛法得不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支持,佛門四眾弟子也有責任,因為沒有把佛法給人家介紹清楚,使別人以為佛法是迷信。今天佛教教學機構的名稱應跟著時代而更改,讓人耳目一新,不致產生誤會。夏蓮居居士建議把寺院改為學會。佛學院,培養人才的地方稱為學院。研究淨土宗的,稱為淨宗學院,還有禪學院、天台學院。一般修學的道場用學會的名稱,信徒的名稱改為會員。寺院的建築也不要用宮殿式建築,而用最現代化的建築,表示佛教確確實實在領導這個時代,佛教不是落伍的,佛教永遠在精進,永遠日新又新。這樣,佛教才能發揚光大。大道場的建立,最理想、最必要的,是建立廣播電視、傳播衛星,把佛法用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這才是佛教現代化的道場。法寶後面,給我們介紹地神護法的重要,含義非常深,讓世間國王大臣、真正有力量的長者居士,擁護佛法。



世尊三度放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裡面表法的意思很深。本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都放光,這樣的經典,非常稀有。看到這個現象,就曉得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如來不思議的經典法門。這部經典、法門,在整個佛法的地位、重要性,在此可領會。



僧寶續佛慧命



見聞利益品,這一品講僧寶。佛法的承傳靠僧寶,所以僧寶列為三寶之一。僧寶有責任傳持佛法,一代接著一代,續佛慧命,使佛法能常住世間。正法久住這個使命落在出家人的雙肩,所以出家人的素質不能不講求。出家唯一的責任就是續佛慧命。要使佛法久住,出家修行要像個樣子,行持要做社會大眾的榜樣,無論道德,學問的修養,都要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



經文裡提到兩尊菩薩,做為僧寶的榜樣,一為地藏菩薩,一為觀世音菩薩,說明出家修學要以這兩個人做榜樣。代表地藏菩薩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代表觀音菩薩的有三經,都附在大乘經當中。第一部,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華嚴會上代表第七迴向菩薩,觀音菩薩給善財童子宣講自行化他的法門。這一章經裡面,菩薩自己怎麼修行,怎麼樣普度眾生都說到了,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第二部,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一章經文重點是教我們修學的方法,他怎麼修成無上菩提,提供給我們作參考。經裡所講的都是原理原則,適用於任何法門,學禪的可以用它,念佛、學佛的也可以用它。第三部,是法華經裡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品的重點是菩薩如何幫助苦難的眾生,教我們幫助苦難人的一些要領、一些作法。三經要仔細研究,把它變成自己自行化他的綱領,這叫學佛,才能稱之為名實相副的僧寶。



本經末後歸結到三寶,這才能成就圓滿的修證。(全文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