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21:04:38祈求真善美慧的人生

地藏經的啟示~2

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密音、尸波羅密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禪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佛菩薩放光獻瑞,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只有那些高程度的人,法身大士,在華嚴經裡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懂得;圓教初住以下要靠言說,這就是以音聲為佛事。佛教導大眾,一定是用音聲、語言。接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開口。開口,經上所講的還是原理原則。經文裡說些什麼音聲呢?一開端講六波羅密(六度),接著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地藏法門是大乘法門,所以從六度說起,從這個地方開始學。



布施:我在早年剛接解佛法時,有一個機緣認識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我向他請教:「我現在知道佛法非常殊勝,非常之好,我很想能很快的入門,請大師指點我入門的方法。」問題提出之後,章嘉大師沒有說話,一直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說,兩個人都像入定。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在等他回話。半小時後,他說話了,說了一個字:「有。」之後又不說話。等了五分鐘,然後開口給我講了六個字:「看很破、放得下。」第一次見面,兩小時裡,眼睛看眼睛,沒有話講,這種攝受的力量非常強大,一生都不會忘記。他老人家的言語簡單,簡短有力量,沒有一個字的廢話。我接著請教:「從哪裡下手呢?」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第一次見面,只談這麼幾句話,真是一個字也沒忘掉。我向他告辭,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非常慈祥的囑咐我,說:「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那時學佛才一個月,居然真聽話,回去照做,學布施。開始學布施很難,那時候物資缺乏,待遇微薄,生活清苦,布施比割肉還痛苦。可是老師教我,我只好學。最初布施自己不要的東西,用舊的、不喜歡的,可以割愛給別人。過了一、二年就進步了,自己用的、喜歡的東西也可以布施。最後就更進一步,有些東西自己還沒用,別人有缺乏,我也能布施。



我做了六年,布施得乾乾淨淨,只剩下換洗衣服與睡覺的鋪蓋,此時,出家的因緣成熟了,非常不可思議。那時候,老師沒有把理論告訴我,我是受他慈悲的攝受,對他非常敬仰,他的話我句句都聽,句句都去做,把它在生活當中做到。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難,因為沒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們初學只曉得把財物、身外之物放下捨掉;其實,菩薩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把煩惱、憂慮、牽掛放下,統統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體就健康了。我們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這才是布施的真實義。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心裡什麼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頭,就是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叫生滅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輪迴。生死輪迴從生滅心變現出來的。佛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真實境界。要想把光明雲裡現的大圓滿境界統統呈現在我們眼前,必須要把生滅心捨掉。這是真實達到究竟根本的一層。我們今天是凡夫,這一層功夫不可能做到。那麼,從哪裡做起?從身外之物捨起,逐漸把我們的貪瞋痴慢先淡薄,然後才能捨離,最後才能夠根本捨棄,這才能證得大圓滿。我們自性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現前。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處世、待人、接物教你統統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清淨心、真心自然現前。菩薩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綱領。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認真去做。不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所有一切念頭放下;因為妄想、執著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我們參禪,別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我們研教不能夠大開圓解,我們持咒學密得不到三密相應。你仔細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就是妄想、執著。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捨掉。不把這些東西捨掉,道業永遠沒辦法成就,所以這是修學的第一個科目放下,要捨。



持戒:妄想、執著捨掉之後,心清淨,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持戒不是專指佛給我們講的戒條,守那些戒條是教小學生的方法。不僅僅是戒律,佛所有一切經裡對我們講的教訓統統是教誡,我們都要遵守。我們這個身體,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住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世間的法律要遵守。法律沒有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事故、道德觀念,也要遵守,這才叫持戒。佛講三聚淨戒,其中律儀戒有條文,其他都沒有。但是,戒律的精神包括世間許多應該遵守的我們都要遵守。例如: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地區,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與道德風俗習慣。更重要的,學佛一定要遵守佛陀教我們的方法來學,才能成就。不依照佛陀的方法去修學,成功的希望很少。不遵守教誡,就是背師叛道,這就是不孝父母。



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四個層次。在四弘誓願裡,先教發心 ─ 發廣大心,捨己為人。這個廣大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動力。一般人每天非常勤奮的工作,甚至於假日還加班。為什麼這樣勤奮?因為有利可圖。利在推動;有名有利可得,大家就努力做。佛菩薩捨棄名聞利養,不斷的自行化他,什麼力量在推動?這個動力就是大願力 ─ 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怎麼能幫助眾生?怎麼能解決他的困難?所以,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自己要努力修學。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已。若為自己,懶惰懈怠無所謂,那是個人之事。現在為這麼多眾生,我不敢懈怠,不敢墮落;我若懈怠墮落,他們有苦難,沒有人幫他們解決;是這個大願力在推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力達到最深一層。先發此願心,有了推動的力量,然後認真修學。修學從斷煩惱學起,斷煩惱就是修養品德。佛法是教育,發心從事弘法利生工作者是老師。為了給大眾作榜樣,不能不講求威儀、品德,這些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這叫先斷煩惱。德行成就之後,才開始求學,才博學多聞。五年學戒,是我們修學的基礎。這些統統是方法,都是持戒這一度所包括的。我們明瞭之後,才會歡歡喜喜去照做,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才真正做到奉事師長。這是從四弘誓願裡教我們修行次第。

在中國,四大菩薩表法也是教我們一個次第。先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法門就是三福,地藏經是三福的詳細講解。從這個法門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學觀音菩薩的法門。從大慈大悲然後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門。一直到普賢大行,就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樣樣如法,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內證、自行、化他,這是圓滿的功德。這些全在持戒這個範圍之內。



忍辱:忍辱是講忍耐。學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樣樣都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別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會清淨。所以,忍辱度瞋恚,瞋恚是心不平。佛法修學的樞鈕是禪定;心若不平,怎能得禪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也就是禪定的基礎,禪定的預備功夫。忍耐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就世間法來講:一、人為的加害,我們要忍辱。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能忍。二、自然的災害,也要能忍。三、修法,修行、求學是長時間的,斷煩惱、學法門都是一生一世很難圓滿達到的,所以要有恆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來完成它。古時候譯經大德此條翻成忍辱,是針對中國人的習性。古代中國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知識份子,其氣節是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譯經大師認為「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樣樣都要忍,樣樣都要讓。學佛的人要能夠忍讓,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才談得上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依照老師(佛)教導的方法,有耐心的修學;具備這些基礎以後,然後講精進。



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如此,才能夠得定,定才能開智慧,這都是方法。精進,表示在無量法門裡只能學一門;一門才精,多門就雜。同修們現在雖努力求進步,但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效果沒有。談精進,佛學院吃很大的虧,因為排的科目很多。目前講經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都是講小座出身。講小座是精進,只學一門,沒有第二個科目,滿腦子都是這一門功課,這才容易進步,才容易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開智慧,世出世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世間有大成就之人,一生都是專攻一個科目,專學一門技術,而成為世界權威,那是專精。如果他學得很多,樣樣都學,絕對不能成就。佛法從開端就知道專精;唯獨精進,才能真正得到效果,得到禪定。
禪定、般若:定就是清淨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禪定,禪定是手段。檀經裡六祖大師向大眾說的第一句話是:「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這句話是六度裡的般若而不是禪定。此地我把六度大意說出,我們一定要遵守這修學的綱領,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教我們把心量拓開。凡夫為什麼不能證果?因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沒有想別人,唯利是圖,這才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這就是六道三途的果報;所以佛陀教我們把心量拓開。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眾生苦,我們要幫助他,解決他的痛苦,這是悲心;眾生不樂,我們幫助他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慈悲心是對人的。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用什麼心待人?用什麼心對自己?要對自己用喜捨心,對別人用慈悲心。我們今天恰恰顛倒,對自己很慈悲,而希望別人多喜捨;他捨,我自已這裡就裝滿了。真是大錯特錯,這叫顛倒。要念念為眾生想,眾生離苦,我也離苦(我也是眾生之一);眾生得樂,我也得樂。眾生在苦海中,而我能離苦得樂,是沒有這個道理的。別業離不開共業啊!所以,我們眼光要往遠處看,要往大處看。遠大深廣,才是自性,才是真心,才能達到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



解脫音:我們生活有六個標準(六度),又能依照慈悲喜捨之心態對自己對大眾,然後才能得到解脫(自在),才能把煩惱習氣漸漸斷盡,稱性的智慧功德自然現前。



師子吼音與雲雷音是菩薩利他的功德。師子吼與雲雷是比喻,比喻菩薩自行化他。自己成就了,才能幫助一切眾生,將自己度眾生的大願,付諸於實現,這是菩薩的事業。



法門廣攝十法界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天大眾,也都來參加這個法會。前面我們看到諸佛如來參與大會,這些諸天鬼神都是凡夫,凡夫怎能跟諸佛如來在一起?而且,是跟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諸佛共同在一個大會,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假如前面所講十句光明雲的意思都懂了,你自然有一個很正確的答案;如果十句光明雲的意思沒有透徹,這裡就是一個疑問。地藏本願的法門是提倡孝親尊師。孝敬之道,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諸佛是從孝敬修成圓滿的果報。六道眾生今天既然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希望永脫輪迴,希望證得無上菩提,還是依這個法門,與諸佛所依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法門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人人有分,這樣才能聚在一起。所以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是不思議經,確實是如來圓滿的法門,跟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既然惡道眾生也能與會,我們當然有分,信心從這裡建立,所以這段經文主要是建立我們修行證果的信念。



文殊菩薩是菩薩眾裡面智慧第一,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學生都成佛了,他還在作菩薩。這一位菩薩的願力與地藏菩薩沒有兩樣,學生沒有完全成佛,他也不成佛。了不起啊!智慧第一的大菩薩,佛叫他觀察: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六道眾生,到忉利天宮參加法會的人有多少?文殊菩薩說:「給我一千劫的時間,以我的智慧神通來計算,算不出來。」可見這個法會多麼莊嚴,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會中,沒有任何一個法會能跟地藏法會相比的。佛再告訴文殊菩薩:「不但你沒有辦法知道今天大會的人數,我以佛眼觀察,也數不清。」佛哪有不知道的呢?此句是形容參與法會人數之多。用意在說明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之重要性,實在是涵蓋了盡虛空遍法界;無論哪一個佛國土,哪一尊菩薩,不管是自己修學或是教導別人,都要從這個法門開始。疏忽這個法門,決定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才真正明白,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念佛三昧,學教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都是疏忽了這個法門。地藏法門的修學不是每天念地藏經,念地藏經沒有用,念得熟透會背也沒用;要在生活中做到,這叫信受奉行。讀誦是提醒自己,想想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幫助自己檢點反省,這樣念經就有功德,就有效果。絕對不是每天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 ─ 我很乖,我今天功課做好了。這是自欺欺人,佛菩薩才不要聽你念的經。他希望我們大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聽他所教導的;這樣,佛菩薩就歡喜,這是真正的供養佛菩薩,真正的供養三寶。



依教奉行獲大利益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研經如果不透徹,疑問在所難免。記得三十年前,我在台北法華寺講地藏經,廣欽老法師去聽過一次。當時有位法師住基隆小茅篷,年齡跟我差不多,他每天都來聽。聽到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很懷疑,來問我:「有求必應是不是真的?」我說:「是真的。」他說他不相信,因為他求一個冰箱,求了三年都求不到。我問他:「你幾個人住?」他說他一個人在山上住小茅篷。我說:「那你要冰箱做什麼?」求,要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不如理如法,貪圖享受,這種祈求,佛菩薩是不會幫助的。換句話說,佛菩薩不會成就你的貪瞋痴;離開貪瞋痴,真正在道業上,佛菩薩會幫助你的。



「若未來世」,就是我們現在這時候。「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今天我們都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或讚歎」,我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這是讚歎。「或瞻禮」,見到菩薩的像,我們恭敬頂禮。「或稱名」,稱名是執持名號。「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這些事情許許多多人都做到了。「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這個果報太殊勝了。你們能信嗎?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每天念幾句南無地藏菩薩,供地藏菩薩形像,天天拜三拜,供點鮮花水果,就一百次往返忉利天,不墮三惡道,你相不相信?經上明明如此說,佛無妄語。可是你天天這樣做,照墮三惡道不誤,原因在哪裡?經上寫明「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就在「善」這一個字。這個善的標準是什麼?此經為大乘經,善的標準是,觀經三福十一句通通做到。善有三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假如經文說世間男子女人,就是指這四句。沒有用「世間」,用「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經,那麼這四句還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十一句通通做到,才是「善」的標準。

聞名:是菩薩法,聞不是耳聽。佛常在經論裡告訴我們,小乘以下修的是戒定慧三學,大乘菩薩修的是聞思修三慧。此經是大乘經典,大乘菩薩所修的是屬於三慧,所以這個聞是三慧裡的聞慧,用一個字,聞思修三慧就圓滿。三慧,我們沒有,菩薩才有;受了菩薩戒照樣沒有,不是真菩薩,是掛名的,有名無實。三慧一定要理解清楚,修學才不會造成重大傷害。我在早年主持佛教會大專講座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來告訴我:「法師,我聽經已經聽了兩年,我不想再聽!」我說:「為什麼?」他說:「我要去思惟,要去修行。」我一聽就明瞭。我說:「這兩年,你是聞慧得到了,聞了之後再去思,是不是?」他說:「對的。」我說:「思兩年再去修?」他說:「對。」我說:「今天這堂課要不要聽?」他說:「要聽。」我就向大眾解釋什麼叫「聞思修」。他把聞思修搞錯了,以為聽經是聞慧,回去研究想像叫思慧,這樣的誤會是曲解經義。照他這樣想法,兩年聽經聽了一些我在講台上的胡說八道;明天不聽了,回去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兩年,然後再盲修瞎練。叫佛菩薩冤枉死了,哪有這回事!三慧之慧是戒定慧之慧,所以三慧是戒定慧那個慧得到,才有三慧;換句話說,慧從定來,定從戒來,戒是如法修行而來。能夠如法修行,才會得定,定了後才開慧,慧的作用就叫三慧。聞是接觸,耳聽音聲接觸叫聞,眼看色也叫聞,用這一個字作代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接觸叫聞。明瞭叫思,不能想像,一接觸就明瞭。從明瞭這個意思來講,叫思慧;從斷惑這個意思來講叫修慧。所以聞思慧沒有次第,是一次完成,聞就是思修,思就聞修,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把它分成階段的。戒定慧三學可以分成次第,三慧沒有次第。所以經文上的聞,不是普通的聽聞,這是菩薩的三慧,一接觸,對於菩薩本願功德法門殊勝不可思議,立刻就明瞭,立刻就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這是「聞是菩薩名字」。



底下是依教奉行略舉數端。怎麼依教奉行呢?「讚歎」:是演說這個法門。講地藏經,把地藏菩薩本願的功德、法門殊勝的修學,推薦介紹給大家。「瞻禮」: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禮拜,是內心對於這個法門有至誠的恭敬。「稱名」:對於這個法門念念不忘,心口俱到。「供養」:不僅是對佛菩薩,是以這個法門、以這個修學來供養大眾,這就是以孝心、敬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是修地藏的供養。大乘戒經裡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地藏的孝敬推廣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以孝順父母之心來孝順一切眾生;以尊重老師的心、尊重佛陀的心,來尊重一切眾生;這叫供養,這是真實的供養。「彩畫刻鏤」:是造菩薩的形像,造像的功德是宣揚這個法門。佛教絕不是多神教,佛教裡沒有神。菩薩與佛皆是表法,用現代話來講,是教學的工具。供養佛菩薩的像,是讓我們常常想起佛菩薩的教訓。供養一尊地藏菩薩,我們一見形像,就想起經典裡的教訓,提醒自己有沒有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在這個地方。所以供養佛菩薩像,是用它來提醒我們,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許多人錯會了,因而失去佛法修學的利益,非常可惜!我們應該把佛教正名為佛陀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的教育、教學,它不是宗教);使世人對佛法改觀,看法與態度轉變,對於佛法的弘揚就會普遍。宗教是迷信的,宗教要靠感情、宗教的情操;佛法不如此,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是理性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情都是迷,迷情啊!佛陀教我們覺悟,不教我們迷惑。我們一定要把佛教本來的面目認識清楚,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經典是教科書,把它看作是神明經典,態度就不一樣,得的利益就不相同。若把它看成神的指示,那就絕對服從,不准解釋;把它看作教科書,裡面字字句句活活潑潑,裡頭有無量義,趣味無窮,受用無盡。佛教教學的宗旨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學的目標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佛的教學沒有定法,但是原理原則是永恆不變;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永遠不變的目標,而方法手段隨時可以變。觀音菩薩在普門品裡告訴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中國人得度者,即現中國人而為說法。中國人造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人的佛像像日本人。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身相都隨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佛現中國人的相,佛的道場完全是中國的建築,中國人非常歡喜的接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