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20:59:49祈求真善美慧的人生

地藏經的啟示~1

前言



最近幾年,我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專門弘揚淨宗,帶動許多同修認識淨土,專心念佛。得到的利益好處,正如無量壽經所講「惠以真實之利」。有同修問我:「法師,你專弘淨土,怎麼講起地藏經?」我告訴他們:「道場建立要先講地藏經,表示我們有地,有地才能夠創辦事業,有地才能夠建立佛法,所以必須要從我們心地建設做起。」明因果,詳事理,堅信心,啟智慧,光大孝道,止於至善之域,即心地無盡寶藏。



現代人修行遠不如古德的成就。古德,無論出家在家,接觸佛法五年至十年,就有一定的成就。現代人修行幾十年,外表上看起來好像還不錯,實際上,生死沒有把握,心不清淨,妄念很多。原因在於疏忽了地基,像蓋房子,把地基這一層疏忽了。



佛在四弘誓願裡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先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我們今天覺悟六道輪迴可怕,一定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了生死、出輪迴。有這個認識,有這個意願,就是覺悟。覺悟的人,不但要度自己,而且要幫助別人,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幫助一切眾脫離苦海,苦海就是六道輪迴。要幫助他們,必須要自己得度;自己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度自己要從哪裡下手?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學佛從哪裡學起?佛明白告訴我們,從斷煩惱做起。煩惱如果不斷,修學再多的法門,是增長邪見。古德參學,參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見思煩惱斷了,至少見思煩惱伏住,才有資格學法門,進入第三個科目「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圓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才能實踐第一大願- 普度眾生。如果不成佛,度眾生有侷限;成了佛,度眾生無盡無邊。四弘誓願把修學次第講得很清楚,這是原則。



我們知道原則,日常生活中,在事相上來講,究竟從哪個地方下手?中國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薩,第二位是觀世音菩薩,第三位是文殊菩薩,第四位是普賢菩薩,教我們大乘佛法修學的次第、法門。地藏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修學從孝親、尊師做起。孝道要做到究竟圓滿,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定要成佛,孝才能盡到圓滿。為什麼呢?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就不圓滿。孝道涵蓋了宇宙,涵蓋了法界全體。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思議經之一,教我們孝親、尊師。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把孝敬的心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能夠孝敬一切眾生。再進一步,就是文殊菩薩的智慧。地藏、觀音是修福,福至心靈;人真正有福報,智慧就現前,心就靈敏。文殊菩薩教我們圓滿的智慧。普賢菩薩講實踐,將孝敬、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充滿智慧,充滿孝敬。大乘佛法至此才究竟圓滿,完全實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是佛陀最殊勝、最圓滿、最究竟的教學。



淨宗在所有宗派裡也是一個不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所讚歎。它依據的經典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淨土三經。清朝咸豐年間,魏源老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民國初年,淨宗祖師印光老法師,將楞嚴經裡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另外還有天親菩薩造的往生論;五經一論是淨宗修學的依據。



略釋講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啟示



這次介紹地藏經大意,不能將此經詳細講解,可是重點一定會介紹出來。此次講解依據的註解是香港聖一老法師所寫,深入淺出,契合初學。經題是一部經的綱領,題目的大意了解,這一部經的綱領就可以掌握到。



地藏:菩薩名號是從比喻上建立。「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蘊育無盡的寶藏,不只地下開採的金銀七寶,地面生長的五穀雜糧也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不能離開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賴大地,大地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沒有大地,我們的生命也就沒有依靠。佛是用這個來作比喻。地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切無量通通是心地含藏。心地寶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無法說出,說之不盡。正如同六祖大師開悟時,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 沒想到我這個心地、真如本性裡面,樣樣都不缺,樣樣都具足。樣樣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本來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說一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表現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大乘經典裡常提醒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我們要認識心地寶藏,開發心地寶藏。地藏菩薩本願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完全開採出來,那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了,就叫做成佛;部分開採就叫做菩薩;原封不動,不知道開採,那就是六道凡夫。



菩薩:是覺悟之人的稱呼。菩薩不是神,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給我們這部大藏經,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說明「諸法實相」而已。用現代人的說法,大藏經的內容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樁事情,與我們的關係太大了。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整個佛法說的內容是講我們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清楚,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絕對不會犯一點點過失,這就是佛菩薩了。我們如果對自己、對生活環境認識不清楚,對人對事對物的想法、看法、作法往往會犯下許許多多的錯誤。這種錯誤,一定要負因果責任,所以才變現出六道輪迴,變現出三惡道,自作自受。佛法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能不學。任何一個人都應當皈依三寶,都應當認真的修學佛法,讓他自己真正認識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地藏本願。「經」字解釋省略。



這部經共有十三品,可分為四大段。第一大段,前二品,介紹地藏菩薩,讓我們認識佛學基本的科目。第二段三品,說明這個科目教學的對象。第三段也有三品,說明這個科目教學的方法。第四段包括流通分,共有五品,說明成佛之道。地藏經雖然是最基本的科目,好像一年級剛上學修學的科目,但它的目標是圓滿成佛,這樣的經典才叫做不思議的經典。佛經雖多,稱不思議的不多,我們只看到四、五種而已,本經是其中之一。

地藏經大意



本經的殊勝



如是我聞



每部大乘經皆有這四個字,但是在不同的經裡有不同的含義。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所講,講經的處所不是在人間;講經的因緣是為母說法;講經的時間,是世尊說完法華之後。釋迦牟尼佛講經,分為五個時期:一、華嚴,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華。法華講完,世尊的教學告一落,也就是講了四十九年,世尊就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報母恩,這是盡大孝。法華是一乘圓教,此經在法華之後,在涅槃經之前。他在天宮三個月,二月十四日下到人間,講大般涅槃經,一天講完,二月十五日示現入滅。此經依古德判教,判在法華時,這是圓滿之極,是圓教大乘。實在講,是大乘當中之大乘,一乘當中之一乘。假如把它看作是方等,也未嘗不可,但是這裡面的教義就沒有辦法透徹圓滿。因此,本經「如是我聞」是屬於大乘究竟圓滿的。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從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怎麼會有差別呢?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說法有偏圓、有淺深。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一樣,初三初四有月牙,是月光,十五月圓也是月光。「如是我聞」在其他大乘經典,就像初三、初四、初九、初十的月亮,在華嚴、法華、無量壽經、本經是滿月。各位從這比喻上,可以體會「如是」二字的味道,才曉得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如來所證的全部,一絲一毫的欠缺都沒有。唯有證得究竟果位,孝道才能盡到圓滿。地藏菩薩本願經所宣說的,是圓滿的孝道。圓滿的孝道,才是我們修學的基礎。佛在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心是地藏的大孝,果地才能圓滿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經文一展開,所看到了不起的意義,無盡的深廣,絕不是其他大乘經典能夠比較的。


諸佛來集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本段說明出席的大眾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講經,十方諸佛通通來,一個都沒少;華嚴、法華沒有這個現象,華嚴、法華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而已。顯密經典也沒有看到過,唯獨此經看到諸佛來集。佛講其他的經典,講華嚴、法華,諸佛都不來;講彌陀經、無量壽經,只得十方諸佛讚歎而已,沒有來出席。所以,此法門顯得比無量壽經更殊勝。此經是我們這一生修行證果的起點,無量壽經是我們修行證果的終點,有始有終。好像蓋房子,地藏經是地基,無量壽經是蓋成的頂尖。如此譬喻,才曉得此經的味道- 它跟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完全是一體的。不但十方諸佛菩薩來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龍鬼神大眾也都到齊,顯示出孝道是盡虛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們認識孝道之偉大,孝道之不可思議。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離開孝道,沒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學成就,定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不尊師、不重道就是不孝;對人不老實,做事不負責任,經沒念好,念佛沒念到清淨心‥‥,通通都是不孝!由此,我們才知道孝道的重要。一切諸佛皆來集會,異口同聲讚歎本師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五濁惡世:五是講五大類,濁是染污。目前臺灣地區污染非常嚴重,空氣的污染,水的污染,與我們生活關係太大。飲食的污染:蔬菜的農藥太多,妨礙身體健康,肉食雞鴨打荷爾蒙、抗生素,都不正常,變成污染。我們的交通混亂,社會沒有從前純樸,如果能把這幾樁改善,這個地區是地球上的極樂世界。這是說物質環境的污染。更嚴重的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煩惱濁與見濁,是五濁裡最重要的兩個項目。釋迦牟尼佛在這種惡劣環境裡,示現成佛,說法利生。



知苦樂法:此句是諸佛說的,此句讚歎是把釋迦牟尼佛推薦給我們,讓我們認識本師釋迦牟尼佛。認識清楚,才會誠心誠意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才真正肯聽話,做一個好學生。我們這個世間太苦了,如何離苦得樂?誰真正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我們就跟誰學。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他知苦樂法。我就憑這一句,也得要五體投地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好好跟他學。



放光獻瑞-一切大圓滿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此法門是一切諸佛所修、一切諸佛所成就的。今天世尊在忉利天宮大會上,代表一切諸佛為大眾宣布,所以佛就含笑放光。放光意義非常殊勝。



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這一句表大圓滿。百千萬億不是數字,是形容詞,因為百千萬億也是定數,實際上沒有定數,真正是無量無邊,所以百千萬億是表法。大是讚歎之詞,不是大小之大;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無法形容,不得已用這一個字來讚歎。「光明雲」三個字,就是講我們自已的真心,就是指我們自已的本性,所以諸佛圓證心性之後,稱為大光明藏。由此可知,大光明就是地藏菩薩的德用圓滿顯露的一個樣子、相狀。地藏性德圓滿的顯露,不是指別人,就是自已的性德。自已的本性跟諸佛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藉諸佛的性德來顯發自已的性德,是這一個科目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方針。雲是比喻,佛在經典裡講諸法實相,常常用這個字來形容比方。雲彩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沒有,我們明明看到它有;說它有,我們坐上飛機上天,抓它抓不到。所以雲彩比喻非有非無,說明相有體無。佛講一切萬法緣起性空,雲彩的相緣起,沒有體性,沒有自性,是性空的。雲是比喻緣起性空,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皆是如此。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教我們把一切萬法的真相看清楚,在一切萬法裡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像雲彩,你可以欣賞─很美─但不要執著,想得到它;你是得不到的!萬事萬相上,能夠有此心態,就得大自在。於一切萬法,無得失心;沒有得失心,煩惱就去掉一大半。煩惱由患得患失而來,患得患失是因為不知道事實真相。



大圓滿等十句光明雲,它的重要性,不僅顯示出諸佛如來所證的極果,也告訴我們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這十句話懂得,就曉得所有一切經典就從這十句說出來的。這十句,沒有一樣不是大圓滿。



大圓滿光明雲:是總說。自性含藏無盡的德能,光明是其中一種。正如同六祖所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只不過用一樁事情作代表,本經是用光明。圓滿的光明就是無量的光明,無盡的光明。光明表智慧。無量壽經,「無量壽」也是大圓滿的意思。在大圓滿無盡德能裡舉壽命作代表,事際上一切都是無量,這是我們性德圓滿的顯露。讀經修學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可消除無始的業障、無量的罪業,把自已提升到圓教根性的境界。自己的心量拓開,才能接受圓頓大乘的佛法。



大慈悲光明雲:這是大圓滿裡面的慈悲。慈悲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是圓滿的,這叫大慈。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

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智慧。為什麼前面講智慧,後面講般若?如果只說智慧,裡面包括般若;單講般若,裡面包括智慧。如果兩個連在一起講,智慧是後得智,般若是根本智,意思就不一樣了。六度裡的般若度包含智慧,是根本智與後得智合在一起講。華嚴經把它開成十度,般若之後還有方便、願、力、智,變成十波羅密。方便、願、力、智,屬於後得智,就是智慧,是般若起的作用。此地大智慧光明雲是說權智、後得智;大般若光明雲是講根本智、真實的智慧。佛在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它在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無知。無知是無所不知的本體,無所不知是無知的作用。諸位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佛經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再把範圍縮小,講智慧的真相。智慧的真相是無知。



佛法在台灣不能說不興盛,但是幾十年來,真正修行有證悟的人,沒有見到,原因在修行方法錯誤,我們沒有修根本智就想得圓滿的後得智,結果根本智與後得智通通得不到。學佛應當從哪裡學起?古人修學的方法跟我們今人不一樣,古人能出人才,現代沒看到人才。古人的修法是五年學戒,這是打地基。學戒不是學戒律,是遵守老師的教誡。我到台中蓮社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發心跟他學教。李老師一見面就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一律不准聽。第二、從今天起,不管看什麼書,佛經或世間書,不經過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從前所學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能接受就收我做學生。我當時考慮了一下,接受了。老師要我遵守他的教訓五年。老師只能跟一個,若跟兩個老師則兩條路,便無所適從。要學東西,就要一個老師跟到底。演培法師作小沙彌時,親近諦閑老法師,諦老也是給他開出這三個條件。原來五年學戒就是學這個。最初以為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學了之後,真得受用,因為這不能看,那不能聽,心就清淨了,這是訓練清淨心的。我跟李老師學十年,這是師承。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出家那一天,就上台講經。所以修學的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遵守、接受老師的教導,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心不清淨則所學的東西是知見。楞嚴經上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妄想皆由此來。換句話說,如果心不清淨,所學一切法不是落在無明就是落在妄想裡頭,怎麼會有成就!老師五年教誡,就是破無明、斷妄想,讓你這不能聽,那不能看,把妄想的緣切斷,心自然定。甚至老師不講,叫你給常住做工,什麼也不教,這是最高明的修學法。做苦工是修福;叫你什麼都不想、不看、不聽,修定、修慧啊!真正是福慧雙修。現代人哪裡懂得祖師大德成就人教人的苦心!若煩惱不斷,正法也變成邪知邪見;假如心地清淨真誠,聽到邪法都變成正法。一切法唯心所變。心正,沒有一法不正;心邪,連華嚴都是邪法。這是說明智慧要從清淨心求。心地清淨真誠,自然生智慧。壇經裡記載,六祖大師到黃梅見五祖時,他自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的心中是常生煩惱、常生邪見。他二十四歲,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他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他的心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智慧。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對人對物都是修清淨心的場所。只要肯修清淨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對人對事對物都是修清淨心的場所。只要肯修清淨心,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在寺院、在佛菩薩面前,那是形象、是樣子,真正的功夫,隨時隨處在心地上用功。



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是最正常、最圓滿、最究竟的享受,這叫大三昧光明雲。這裡句句都是大圓滿。諸佛菩薩為眾生所說一切經教都是從大圓滿裡流露出來。我們明白了,對佛家的經論,信心才具足,恭敬心、仰慕心、希求之心油然而生。經教好,我們的信心生不起來,是因為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經典的來處、出處,明白之後,才真正肯定,再也不懷疑。



大吉祥光明雲:吉祥的意思是滅罪生福。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希望自己的業障能早一天消除,福報快快現前。佛教教育給我們什麼?前面在總綱領上跟諸位說過,它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瞭之後,自自然然帶給我們最幸福、最快樂、最美滿的人生。你本身得到幸福快樂,你的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這是佛法教育近程的目標,決定可以得到。很可惜今天社會上許多人把佛教教育誤會了,認為它是是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世間最偉大、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被世人嚴重的誤會,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我們明白了,就有責任、有義務盡心盡力的宣揚,把這事實給大家講解清楚,讓大家重新再認識佛教本來面目。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能得到深廣的利益。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時髦的話:「改變體質。」一般人身體不好,都想改變體質。改變體質,最早是佛說的。改變體質最有效的方法是佛法。如果真正懂得佛教的理論、方法,依照它的原理、原則去修學,這一生就能:一、不會衰老,會越來越年輕。二、不害病,體質完全改變。三、不會死。這是真的,不是欺騙大家的。你們看我六十六歲了,不老啊!不害病,改變體質!學佛學得好,體質就會變好。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人為什麼生病?他天天想病;想病,病就來。這裡痛,那裡不舒服,越想病就越重。假如把病忘掉,往健康方面去想,像佛身心清淨,內外透明,哪來的病!佛法修行,觀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常作如是觀,身體就透明,就沒有一點病痛。你為什麼不去想佛?為什麼不去念佛?為什麼去想病、想老?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能把老、病從內心去掉,永遠沒有這個字眼,永遠沒有這個印象,就永遠不老,永遠不衰退。



大福德光明雲:福是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報,福報最大的是佛陀。歸依佛,二足尊。「足」是圓滿、滿足;「二足」是福報圓滿、智慧圓滿。所以學佛的人要福慧雙修。福與慧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如果沒有修德,則性德不能透出來 ─ 雖有性德,不起作用,得不到受用。要想性德快速的現前,我們就要在修德上真正用功。福從那裡修?從利益眾生上修。念念想自己則福報有限。念念想眾生,念念為佛法,把諸佛眾生的福報與自己的小福報集合成一個,就變成大福報。好像講堂的燈光一樣,我們自己有一盞燈,光明有限,光與光互照,整個講堂的燈變成一片光明,自他不二,自他一如,光明就遍照,福報就大了。所以心量越大,福報就大;心量越小,福報就小。修福是從心量上來觀察。福德跟功德不一樣。



大功德光明雲:功是功夫,德是收穫。具體而言,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是功夫,定是所得到的 ─ 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夫,開智慧是德。智慧開了之後,智慧是功,在生活上得大自在,那是德。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自在,沒有一樣不圓滿,那是德。功德是要靠自己認真修學,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可以跟人家共享,功德沒有辦法分給人。佛在楞嚴會上跟阿難講得很明白,阿難認為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自己可以不要修行,到時候,佛就把功德給他。遭了摩登伽女之難後,才曉得佛的功德沒有辦法給他。由此可知,福德可以送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學。前面八句是性德圓滿的總綱,為我們說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一切經教之理論依據。末後這兩句,當然還是離不開圓滿的性德,但是它說的是方法,性德裡流露出來圓滿的方法。

大歸依光明雲:歸是回頭,依是依靠。這個方法非常重要。凡夫初學,只有從一切境界裡真正回頭,依靠一個老師。善知識難遇。我從前遇到李老師,李老師不承認我過去所學,要我捨棄,這是回頭;把過去修學的統統捨棄,回過頭來,依靠他一個人,這是方法,這是成敗的關鍵。今天,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真正的善知識都很謙虛、不炫耀,自認為不如人。我們找不到善知識,就找古人。我在台中,李老師很謙虛,教我學他的老師 ─ 印光法師,教我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他的文鈔在,教我每天讀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訓去改過修行。孟子私淑孔子,以孔子老夫子的著作來作功夫。司馬遷學左丘明(左傳之作者),唐朝韓愈學司馬遷,皆私淑古人,以古人為師。在佛門裡,蕅益大師以蓮池大師為老師,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依蓮池大師的教訓來修行,他也成為一代祖師。這就是今人不認識,找古來的祖師大德為師,但是要學一家,若學很多家就學亂了。一家至少學五年至十年,根基奠定,然後再廣學多聞。我介紹同修以阿彌陀佛為老師,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決定不錯。我也是依阿彌陀佛為老師,我們是同學、同參道友。



大讚歎光明雲:讚歎就是宣揚,我們自已得到佛法利益之後,一定要把這殊勝法門介紹給別人,普遍弘揚,輾轉介紹,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正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大讚歎光明雲。十種光明雲沒有一樣不是自性圓滿的表現,所以這十句不僅是地藏經的理論依據,是所有一切佛法的根據。明白這個意思,才知道一切佛法從哪裡來的?究竟有些什麼好處?我們為什麼要修學?為什麼要普遍宣揚介紹?這些答案統統得到。

在序品中,我們看到世尊放光之中所顯示性德的圓滿,這不僅是果證的圓滿、說法的圓滿,乃至於事事法法無一不圓滿。這樣的境界,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很清楚的見到。沒有證得法身的人,雖然聽說了,也很難體會真實的境界。因此,修學就非常的重要,在佛法裡稱之為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實在說,也是無量無邊。佛在經論之中,將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的類:第一類是身體的造作,我們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為。第二類是言語,口業的行為。第三類是思想見解,意業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行為的錯誤與正確以什麼做標準呢?佛門裡不但有標準,而且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標準。因為修行不是一開始就能圓滿的,正如同在學校裡接受教育一樣,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修學層次不相同,它的標準當然就不一樣。觀經三福就是明顯的三種不同的標準。第一福是講人天標準,第二福是二乘(聲聞、緣覺)的標準,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的標準。雖然層次標準有很多不相同,但它有一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這個原則是 ─ 稱性。換句話說,與真如本性相應的。這是佛陀教我們修行的準則,與心性不相應的就是錯誤的,相應就是正確的。因此,我們修行下手一定要依靠經論,要善於選擇法門。在還沒有選擇法門之前,地藏本願的法門是修行的基礎,無論你將來學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統統是以地藏本願做基礎。換句話說,學佛就是從地藏本願下手,從這個地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