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1 18:53:35妙音

功德與福德2


功德與福德2

 

「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盡。」為什麼?世間福報,果報在六道裡頭。

「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只要著福,修再大的福報,那福報有限。

過去的梁武帝,大家都曉得,這在佛門修布施,大概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人能超過他。在他手上建這些寺院庵堂,規模都非常雄偉,多少座?四百八十座。他喜愛佛法、護持佛法,人要是希望出家,他無比高興,他做你的護法,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

福報大不大?他是取相分別,所以達摩祖師直截了當告訴他:並無功德。他在達摩祖師面前誇耀,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取相分別,沒功德,有福報。

福報大不大?有限,因為他分別取相,所以福報有限。那個福報是肯定在欲界天,欲界天有限,這個有限不是四王天就是忉利天。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功德,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千萬不要誤會了。

「靈峯」是蕅益大師,《破空論》是《金剛經破空論》,這部書就是蕅益大師寫的,他在這個書裡頭這麼說,「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這是大師教人。

修六波羅蜜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不著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布施多少?布施一分錢,布施一毛錢,功德多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

梁武帝不知道,為什麼?《還源觀》上講到的「含容空有」,也就是大乘常說的量大福大,他不住相,量就大了。沒有取捨,不住相,他的心量跟虛空一樣,這麼大的心量,他施一點點錢,那個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

只要你取相分別,你布施萬兩黃金,得福有限。不著相,不取相、不著相,布施一文錢,功德超過那個著相的布施萬兩黃金,超過它。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與心量相應的大,與心量相違背的就小。

含空容有,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周沙界是容有,能包容,含空也是能夠含受整個虛空。虛空在哪裡?虛空在我心裡面,心比虛空大。這個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的。

「而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它大就大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稱性而住,稱性而行。

不住諸相,就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也無當中施捨之相,布施之後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這個福報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進、禪定亦如是。

六度前面五個是事,最後一個是智慧。智慧在哪裡?不住相就是般若。你布施裡頭有般若,你持戒裡頭有般若,你忍辱裡頭有般若,精進、禪定裡頭有般若,有般若就跟自性相應,那就叫無量無邊的功德。要是有取相分別,功德就沒有了,是有限的福德,這個福德果報在人天,有限。

佛法這些微妙精深的道理不能不懂。不住相,為什麼大?《破空論》裡頭有解釋,有個比喻,譬如芥子,芥菜子,芥菜子裡面的空,我們把芥菜子裡面挖掉,芥菜子裡頭空,這個空跟十方的空間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功德不就一樣的嗎?所以空性無二無別。以空沒有內外,空沒有彼此,空沒有方隅,就是沒有東南西北,空沒有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沒有什麼小空大空。「無相之福,其福乃大。」你著相就錯了,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所以明理的人能修大福,明理、有智慧的人,他施小得大福。乃至於他沒有施,只起一個善念,福報都不可思議。他要是能夠把這個善念做到,那福報就更大。這些理事我們懂了,這真學佛,不懂那這叫做迷信。

「又《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你著相了,只要你著一個,四個統統都有,它都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曉得我們現前修的不如法,所以障難這麼多。

障難能不能化解?很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聽了佛法,我們這個觀念轉不過來。能不取相嗎?能不執著嗎?放不下!怎麼辦?佛的辦法就是教你長時薰修,你只要不捨棄這個方法,讀經、念佛、聽教,一年轉不過來,十年;十年轉不過來,二十年;二十年轉不過來,三十年,肯定會轉過來。

為什麼?時間久了,你真的明白了。時間不到,你那個明白是假的,靠不住的。為什麼?境界現前馬上就亂了,毛病習氣全跑出來了。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薰習的力量太薄弱,問題在這裡。古大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知道它非常有道理。

 

所以《金剛經》上講:若心取相,你就著了四相;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就退轉了,你不是菩薩。那你要記住這句話,這句話前面是什麼?「若心取相」,若心取相你就不是菩薩。

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能不取相嗎?不取相,真菩薩;取相,受了菩薩戒,這假菩薩,不是真菩薩。《般若經》上這樣教給我們的。「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失就是錯了。故經云:『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這樣學佛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要記牢。

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最後給我們講的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條是地獄,念佛果報在地獄。我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我懷疑,念佛怎麼可能墮地獄?念佛是好事情,善中之善。

他下面註了一句,「為五欲故,念佛墮地獄」。這句話什麼意思?為貪圖五欲六塵供養來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是往無間地獄。怎樣念佛才能往生?念老在此地引用得很好,菩提心,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你決定得生淨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會很高。

你有沒有智慧?取相分別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智慧,貪圖五欲六塵沒有智慧,對待別人有分別不平等沒有慈悲。

菩提心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跟慈悲。這些道理不懂,我們念佛就不如法,自己以為不錯,到後來不管用,要知道原因到底在哪裡。

這一段最後說的,『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求生淨土,永得解脫。無相是什麼?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

如果真的離一切相,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你著相分別,沒有一法是佛法,《華嚴經》、《無量壽經》也不是佛法,為什麼?你著相了。佛為什麼要這麼說法?為什麼要這樣教給我們?相是虛幻的,沒有這個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當真的,你錯了。真的東西只有自性,自性是圓滿的。

明心見性,見的什麼性?所見不外萬法一如、萬法一體、萬法無二,這就是見性,你的智慧現前了。智慧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自然沒有了;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智慧,你所現前的是煩惱,不是智慧現前,煩惱現前。

智慧跟煩惱是明暗的兩面,明現了暗就沒有,暗現了明就沒有。所以有智慧決定沒有煩惱,有煩惱決定沒有智慧。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要放在心上,常常想著,我有沒有一點智慧?我的學習如不如法?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

把往生所有一切障礙放下,這就對了。什麼時候放?現在就要放,不要等待。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黃泉路上無老少」。今天不知道明天事,今天活在這個世間,明天還能嗎?靠不住。

那這個事情我現在就要辦,我不能等到明天,等到明天那我又是煩惱,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等,即在當下,轉煩惱為菩提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現在學過《還源觀》、學過《華嚴》,學過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今天講無諸相我們有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念念不住。

對《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明白了。一切法包括我的身體,無所有。這個相怎麼存在?原來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波動現象產生的,也就是這個相在一秒鐘裡頭產生一千六百兆次的變化。

哪裡是真的?怎麼會是有?確實是無!像我們看電影,這個電影膠捲給我們啟示,這個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二十四張,換句話說,它在銀幕上佔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佔的時間,馬上就過去了,你想它不是假的。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這個現象,跟這個電影底片一樣,一秒鐘多少次?生滅多少次?一千六百兆。這個東西在銀幕上一秒鐘二十四次,現在我們的環境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它怎麼會是真的?怎麼會是有?

「無諸相」三個字把這個事實真相,就是宇宙之間一切萬法的真相說出來了。你所聽的,你所看的,你所接觸到的,你所想的,全都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波動現象。

所以佛把這個境界比喻作夢幻泡影,比喻得好!真的是夢幻泡影。所以佛經上常講「即在當下」,當下就是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當下。

有,要知道有是什麼意思;無,無是什麼意思。

有就是那個一念,一念有。第二念呢?第二念不是第一念,第一念沒有了,第二念生起來了。第三念不是第二念。念念是單一的。我們感覺到這些現象,是這些單一的相似相續相的一個幻相,相似相續的幻相,我們誤會了,把它當真。

《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個五蘊是什麼?就是當下那一念,那一念不可得。這一念,彌勒菩薩講得很好,這一念有形,形皆有識。

彌勒菩薩用彈指,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講得很清楚,這真叫宇宙萬有的真相。

你把這句話要是真的體會到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對於經上講的無諸相、無所有,你統統明瞭了。這是諸法實相。

下面還是引用《金剛經》,「《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

你什麼時候見到諸相非相,恭喜你,你見性了;見性又叫做成佛,你成佛了。《金剛經》上講如來都是講性,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全是講自性,這兩個名詞有兩個名詞的意思。

凡所有相,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連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這個我們在學習經教裡報告很多次了。諸佛如來的實報土叫一真法界,它有相,那相也不是真的。那相是什麼顯的?是無始無明習氣顯的相,無始無明習氣斷了,相就沒有了,皆是虛妄。

沒有了之後現什麼?常寂光現前,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前面報告很多次,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常寂光裡頭這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皆是虛妄也可以形容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這些虛妄東西,所以它是真的。

真裡頭沒有妄,妄裡頭有真,真裡頭沒有妄。這個道理要去把它參透,對我們的修學會有很大幫助,對我們求生淨土那幫助就更大。

~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9 ~

 

趙高有感

1.     今天華藏衛視播出559集的大經解,真巧,也談到功德與福德,意猶未盡再PO文上來供養有緣。

2.     畢竟是凡夫俗子,道理雖懂卻習氣深重,老和尚開示的長時薰修讀經、念佛、聽教,確是對治習氣的妙方。

3.     猶記得在 沈家楨 居士所著的那本『金剛經的研究』當中,也提了一個小孩學走路說明習慣成自然的例子。剛開始一定扶牆扶椅學習站立走路,如今我們要起立行走何曾想過要扶牆扶椅?自自然然站起就走。

4.     長時薰修確是重要,尤其是「聽教」不可一日間斷,對於伏住習氣,受用甚大!

5.     往回重溫 沈家楨 居士的金剛經日用那篇文章,深覺法喜充滿,亦一併供養有緣。

延伸閱讀:金剛經日用

上一篇:功德與福德

下一篇: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