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9 20:42:40傾聽

【心靈地圖】〈5〉


○.生命的韻律如果是苦的,煩惱與問題必然會產生,生命的意義是一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本質上我們不能永遠擁有一切,包刮擁有年輕、美貌、愛情、財富、時間與自己,那我們可以擁有什麼?最後我們剩下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忽略精神面與心靈意義,只在於物質架構上思考,可能是讓人覺得悲觀;相對的我們接受這種信念,在面對生命中的不順遂,我們內心的惋惜與怨言相對會減少,而自然會去面對問題。

反之,若認為「自己最不幸、最倒霉,都是別人害的」,這種認知會讓我們加倍痛苦。
持這種信念的人,在我們接電話所遇到的案例中,所佔比例很高;覺得痛苦與困擾的指數相對增多,也就是說,能夠接受生命無常與不順遂是必然的,其改變或調適的機制較容易。他們較能接受新的觀念,有較大的彈性。

在接電話的日子裡與別人交流,如果在觀念上可以相互影響與調整,這種成就感會讓我們獲得所謂的「回饋」;也就是說,助人工作是一種高度藝術,一種可以影響別人生命的偉大工程。

思及,我更倍感慎重恐懼,自己應該為此而作更高的自我提昇。


○.解脫煩惱是學法的個人目標,我們感受了生命裡許多的苦處,面對壓力卻沒有能力承受;許多人不快樂,也不知道如何何謂快樂;解脫煩惱我們就可以輕鬆自在、常在快樂當中,甚至進入寂靜涅槃的境界,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

另外的「自覺覺他」的大乘法門,許多宗教或學說有相似的說法,例如「愛,是我們這一生的學習課題」,好像是前世今生這類所提出的說法吧。
〈這本書在第三部份也有提到「成長與宗教」,到時候再說吧。〉

除了我們親身進入去體驗,實踐修行,別無他法可以驗證佛陀的說法;也就是說,修行是一種向內觀照的過程與經驗。

○.而修行,是一種有價值的生命態度。
〈以前,不敢說自己是修行者,因為認為修行高高在上;而今認為每個人都必須修行,把修行拉到很平實的位階。〉

〈「但我想,若有機會可以改變人的負向思維---因為認知決定感覺,感覺影響行為,行為形成習慣個性,也因此決定人的命運;因此改變人的想法,是我想努力與來電者交流、分享的方向……」〉


○.所謂「修行」,即修正自己的行為其實該包刮認知、情緒、行為三個環扣〈ABC理論〉;心理學及諮商理論早就探究這樣的課題,一種「自我成就」的話題。〈別太嚴肅,世間法讓世間人實踐,方便善巧的佛法。〉


《讀書日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