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1 02:24:46鮑穎
Paris, Je T’aime (我愛巴黎) [電影筆記]
巴黎,可愛嗎?
老夫婦相約餐廳商討離婚,卻還不忘幽對方一黙。再見不輕言,曲終留一拍;像巴黎,白天它傲漫不讓人輕易親近,日落了sexy 也flirty,叫人既愛又恨。Gérard Depardieu 的幽黙感遇上 Frédéric Auburtin 的立體剪裁,巴黎的夜像金黃色香檳,回憶如氣泡般冒起,卻又轉瞬即破,甘澀交雜,載浮載沉。
”Tu t’appelle comment?” 圓鏡小孩原是啞劇之子,鐵塔底下娓娓道來爸媽獄中相遇經過。活在巴黎,靡爛或富貴與榮華都不重要,你喜歡我不我仍舊喜歡我自己。想像無限以外也能對現實一笑置之。Tour Eiffel,Sylvain Chomet說,我,就是我;信自己,自信就是最可愛。
是花都或浪漫之都或藝術之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夢想能在這裡找得著捉得到。努力一次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一天兩天十天一年,春天相遇夏天燦爛而熱烈秋天太快過去冬天一下子已變得太冰冷… 熱情與冷靜真假莫辨,怎不教人更情迷意亂? Tom Tykwer 的率性要大家知道 everything is possible,天使愛美麗式剪接令 Natalie 既美麗又跳脫卻讓人猜不透。德國人是否都這樣看巴黎?
然後她說,法文學了兩年,是時候真正看看這城市。我想起 “みなの日本語” 那些學習光碟,主配角不分卻永遠 feature 一位外藉人士逐字逐句來日語會話。Alexander Payne 劇本一編,Margo Martindale 的美式法語委實白得可愛 (她恰如其份的演繹也在在畫龍點晴) —— 一心一意試綀學習成果卻碰上好心店員以英語作答,是美國人自大或心底裡還帶點天真? 倒是,由衷喜歡她的自白 —— 六天的行程安排卻因不適應時差而錯失首五天,以及,登上樓頂後忽然想起前男友 —— 而兩人其實卻早已分手十一年,男的更早有妻子育有三兒。一個人的巴黎,熟悉與陌生相互衝擊,哭笑不得,感覺和回憶倒卻暖。
同為美國遊客,Steve Buscemi 的遭遇卻謬之千里。法文老師說法文是性別歧視的語言,法國人對她的客人也有性別歧視嗎? Metro 裡十分鐘的巴黎大檢閱,好的不靈醜的全中,是運氣背或巴黎根本從來不友善? 在我看來,Joel et Ethan Coen 只是現實地告訴大家 —— 假若閣下在巴黎又聾又啞,mind your own business 大概就是最好的旅遊方法了。
而亞洲人總好像特別喜歡巴黎,優雅、時麾、有氣質、浪漫,抑或是,想像太過,所以每年有數以百計自巴黎歸來的日本人,患上巴黎綜合症? 直至上了兩個多月的法文課,老師帶點詼諧的說 “去睇囉! 我愛巴黎好睇家嘛!”,才對這城市的了解好像多了點,不再連回望都抗拒。
Paris Je t’aime (我愛巴黎) 的確好看 (當中又以以上剪輯的最好看)。邀來 18 個製作單位於巴黎選取 18 個地點拍出 18 個巴黎故事,令我想起數年前的十分大師大號 / 小號篇,又不知怎的聯想到 Love Actually。看得我也有點愛上巴黎… (縱然頭一次的邂逅不怎樣愉快或美麗,電影處處卻都看到自己走過的影子;眼熟之餘也想念) 我想,怎樣在一個城市遊走和與誰一起遊走其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罷?
120 分鐘的電影其實尚有Isabel Coixet 的紅大衣故事與Oliver Schmitz 的救護員故事;雖不比上述心水那樣緊扣主題,場面卻是同樣動人,後者通過一雙顫抖的手捧來兩杯咖啡更讓人心折 (巴黎或歐洲的回憶總是永遠抹不掉那些小杯咖啡啊)。此外,把 Wes Craven 那帶有濃濃英國味的法國印象發揮得淋漓盡致的 Emily Mortimer,以及演繹痛失兒子叫人看著心酸的Juliette Binoche (Charlotte Rampling 與Cate Blanchett 以外,大概她就是我的第三最愛) 也令電影生色不少。
剩下來的Gus Van Sant 則繼續貫徹始終做自己,淡淡地讓美少年搬演一齣誤差錯摸。坦白說,喜歡 Elephant 是一件事,自那時起喜歡 Elias McConnell 又是另一件事。但我驚訝的是,這次不沉黙不寡言也不憂鬱的 Elias 竟變了另一個人,更足以混水摸魚裝得成像樣的歐洲青年 (要知道,美國演員就是怎裝都沒有歐洲味!) !
至於敗筆的,可憐地包括香港代表 Christopher Doyle。除堅持他對中國女人的偏愛 (個個長衫浮誇怪裡怪氣) 他竟更放棄自己的鏡頭美學 (但故事又不見得精彩!甚至有點不知所謂!),不能說我不失望。而Vincenzo Natali Frodo 配木獨Elijah Wood 也罷,為何故事與場景設計竟能那樣眼熟、像透 Sin City? 真大惑不解他倆哪裡跟巴黎扯得上關係?
噢,忘了 Olivier Assayas? 對不起,老調子再來但他頭一次的 gimmick 都不能討好我,這次少了矯揉就更叫人記不起太多了。
倒由始至終都討人歡心的,是電影的配樂 (Best buy of the week!)。
Background Music: We’re all in the Dance – Feist (Paris, Je T’aime OST)
老夫婦相約餐廳商討離婚,卻還不忘幽對方一黙。再見不輕言,曲終留一拍;像巴黎,白天它傲漫不讓人輕易親近,日落了sexy 也flirty,叫人既愛又恨。Gérard Depardieu 的幽黙感遇上 Frédéric Auburtin 的立體剪裁,巴黎的夜像金黃色香檳,回憶如氣泡般冒起,卻又轉瞬即破,甘澀交雜,載浮載沉。
”Tu t’appelle comment?” 圓鏡小孩原是啞劇之子,鐵塔底下娓娓道來爸媽獄中相遇經過。活在巴黎,靡爛或富貴與榮華都不重要,你喜歡我不我仍舊喜歡我自己。想像無限以外也能對現實一笑置之。Tour Eiffel,Sylvain Chomet說,我,就是我;信自己,自信就是最可愛。
是花都或浪漫之都或藝術之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夢想能在這裡找得著捉得到。努力一次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一天兩天十天一年,春天相遇夏天燦爛而熱烈秋天太快過去冬天一下子已變得太冰冷… 熱情與冷靜真假莫辨,怎不教人更情迷意亂? Tom Tykwer 的率性要大家知道 everything is possible,天使愛美麗式剪接令 Natalie 既美麗又跳脫卻讓人猜不透。德國人是否都這樣看巴黎?
然後她說,法文學了兩年,是時候真正看看這城市。我想起 “みなの日本語” 那些學習光碟,主配角不分卻永遠 feature 一位外藉人士逐字逐句來日語會話。Alexander Payne 劇本一編,Margo Martindale 的美式法語委實白得可愛 (她恰如其份的演繹也在在畫龍點晴) —— 一心一意試綀學習成果卻碰上好心店員以英語作答,是美國人自大或心底裡還帶點天真? 倒是,由衷喜歡她的自白 —— 六天的行程安排卻因不適應時差而錯失首五天,以及,登上樓頂後忽然想起前男友 —— 而兩人其實卻早已分手十一年,男的更早有妻子育有三兒。一個人的巴黎,熟悉與陌生相互衝擊,哭笑不得,感覺和回憶倒卻暖。
同為美國遊客,Steve Buscemi 的遭遇卻謬之千里。法文老師說法文是性別歧視的語言,法國人對她的客人也有性別歧視嗎? Metro 裡十分鐘的巴黎大檢閱,好的不靈醜的全中,是運氣背或巴黎根本從來不友善? 在我看來,Joel et Ethan Coen 只是現實地告訴大家 —— 假若閣下在巴黎又聾又啞,mind your own business 大概就是最好的旅遊方法了。
而亞洲人總好像特別喜歡巴黎,優雅、時麾、有氣質、浪漫,抑或是,想像太過,所以每年有數以百計自巴黎歸來的日本人,患上巴黎綜合症? 直至上了兩個多月的法文課,老師帶點詼諧的說 “去睇囉! 我愛巴黎好睇家嘛!”,才對這城市的了解好像多了點,不再連回望都抗拒。
Paris Je t’aime (我愛巴黎) 的確好看 (當中又以以上剪輯的最好看)。邀來 18 個製作單位於巴黎選取 18 個地點拍出 18 個巴黎故事,令我想起數年前的十分大師大號 / 小號篇,又不知怎的聯想到 Love Actually。看得我也有點愛上巴黎… (縱然頭一次的邂逅不怎樣愉快或美麗,電影處處卻都看到自己走過的影子;眼熟之餘也想念) 我想,怎樣在一個城市遊走和與誰一起遊走其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罷?
120 分鐘的電影其實尚有Isabel Coixet 的紅大衣故事與Oliver Schmitz 的救護員故事;雖不比上述心水那樣緊扣主題,場面卻是同樣動人,後者通過一雙顫抖的手捧來兩杯咖啡更讓人心折 (巴黎或歐洲的回憶總是永遠抹不掉那些小杯咖啡啊)。此外,把 Wes Craven 那帶有濃濃英國味的法國印象發揮得淋漓盡致的 Emily Mortimer,以及演繹痛失兒子叫人看著心酸的Juliette Binoche (Charlotte Rampling 與Cate Blanchett 以外,大概她就是我的第三最愛) 也令電影生色不少。
剩下來的Gus Van Sant 則繼續貫徹始終做自己,淡淡地讓美少年搬演一齣誤差錯摸。坦白說,喜歡 Elephant 是一件事,自那時起喜歡 Elias McConnell 又是另一件事。但我驚訝的是,這次不沉黙不寡言也不憂鬱的 Elias 竟變了另一個人,更足以混水摸魚裝得成像樣的歐洲青年 (要知道,美國演員就是怎裝都沒有歐洲味!) !
至於敗筆的,可憐地包括香港代表 Christopher Doyle。除堅持他對中國女人的偏愛 (個個長衫浮誇怪裡怪氣) 他竟更放棄自己的鏡頭美學 (但故事又不見得精彩!甚至有點不知所謂!),不能說我不失望。而Vincenzo Natali Frodo 配木獨Elijah Wood 也罷,為何故事與場景設計竟能那樣眼熟、像透 Sin City? 真大惑不解他倆哪裡跟巴黎扯得上關係?
噢,忘了 Olivier Assayas? 對不起,老調子再來但他頭一次的 gimmick 都不能討好我,這次少了矯揉就更叫人記不起太多了。
倒由始至終都討人歡心的,是電影的配樂 (Best buy of the week!)。
Background Music: We’re all in the Dance – Feist (Paris, Je T’aime 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