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Chapter 22
《老子道德經》... Chapter 22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能不斷地凹陷成〝盅〞則能不斷地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少取則真得,貪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因此,聖人渾融一體而為天下前行探路。不執著於成名,所以能明於道;不自以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遠在途。因為他不執著於名而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古時候所說的〝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在是一個很全面的概括。
【解釋】
(1)抱一:即"不二不盈"之義。不有不無、不長不短、不高不下、不前不後等即"不二";不貪求多名即"不盈"。"抱一"即銷熔眾名的渾融一體之義。"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說明行為者處守於某一名狀就會像處守於單擺的一側至高點一樣把對立的名狀作為他下一步的趨歸。所以,為一正名而棄一反名,或貪求多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等生存方式是不可取的。理想的生存方式應該是能曲而全、枉而直、窪而盈、敝而新、少而得、不多而惑;要對任何名狀都保有能而不為的從容;對任何兩極對立的有名都保有出入彼此、往返周行的自如,或兩翼推進、交相憑依的能動。這種"不二不盈"卻又"能二能盈"的行為方式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因此,"抱一"是有得於道的又一體現。
(2)天下式:按易順鼎、任繼愈等先生說,"式"即"栻","栻"是古代占卜用的器具。像其他預測工具一樣,"栻"可以不確定地展現眾多狀態卻又不特別趨向於某一確定態(這樣才可以保持"感應"的靈敏性),把它所展現的眾多狀態看成是對各種現實的"感應",並想像與各種可能前景相對應,它就擔負起為人測知前途吉凶的探路者的職能。"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即"聖人渾融一體而為天下前行探路"之義。
也有認為"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指"聖人拿(抱)道(一)來作為觀察天下命運的工具"。這樣的解釋難與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說法相一致,本身語義也頗成問題。進道主要是對自身的調協而不是對工具的抱持,"抱一為天下式"應該是指通過"抱一"的自我調協讓自己來充當"栻"。這在老子道論中是聖人"先民"的一大法式,其蘊義值得我們注意。
(3)不自見,故明:"見"通"現",從無為無名到有為有名就是行為者的"現",相對於"道隱無名"的"隱"而言。"自見"即執求"成名"之義。老子所說的"明"是行為者明於道的內明〈襲明〉境地,是就行為者對資訊反饋的感觸靈敏性,以及對資訊意義的理解因應能力而言,滯守於某一名狀就失去了這種感觸因應的靈動性,所以說"自見者不明"、"不自見,故明"。
(4)不自是,故彰:自是即自以為是,即過於肯定自己所處的觀景點的絕對優越性。自是者難能有靈動變換參照系的能力,他既不善於與他人調協溝通、理解體諒,也不善於調換觀景點而對世界作多層次、多側面的觀照認識,因而不可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判斷,所以,"自是者不彰"、"不自是,故彰"。
(5)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即自我張揚、自我誇耀。自伐者因某一功名的取得而躊躇自得、固步自封,既失去了靈動進取的能力,又把已立之功作為自我誇耀的本錢而消耗,所以,"自伐者無功"、"不自伐,故有功"。
(6)不自矜,故長:自矜即勉力維持于某一有名。為一有名而矜持於此名,將不可避免地隨此有名之"物壯則老"而自壞,只有效法道之柔弱靈動,使名變成為能動而任運的"自然",才可以長遠在途。所以,"自矜者不長","不自矜,故長。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種執著于"成名",並把所居之名位﹑所得之名譽﹑所掌之名職執為仗恃而局限於某一支點、架式的作為,是行為者的某種程度的自執、自僵,是先行探路者的行為大忌。老子把它們作為柔曲的反例說明他所說的柔曲是有很抽象而廣泛的比喻意義的。對一個國家來說,寓剛於柔即不自見,虛心以受知即不自是,謙沖以睦鄰即不自伐,變革以維新即不自矜。
(7)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執著或不入駐兩相對立的某一方即"不爭"。道者以"名無名"為"常名",不執著於兩相對立之中的某一有名,力圖從極端回復渾融調和的"抱一",所以,他的行為特徵就是不特處一極而與另一極對立而爭的"不爭"。
"不爭"者的一大特徵就是不滯於名而柔弱靈動。由於"名變"對他並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反而是他的任運自然,所以,他的行動展開就具有近乎無限的因應彈性,而他的敵人則會覺得像是進入一張無限柔軟而廣大的大網一樣,感到無所把捉、無處借力、無從掙扎,也無法去判個輸贏,因而"莫能與之爭"。
上一篇:﹝Love is﹞... 藤井樹
下一篇:橫陳 ... 陳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