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01:00:00prajna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楊定一著(書摘)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楊定一著(書摘)

本文來源        https://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272


 

這本書,其實我等了很久才動筆。

 

本來我希望很早就分享出來──甚至,是當初寫完《全部的你》之後就想表達。遺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後,我才發現大家對用詞和我想表達的內容其實是陌生的。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一般的邏輯。是這樣,我只好先踩一個剎車,把步調放慢,透過接下來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為大家建立一個更穩健、更踏實的基礎。

 

什麼基礎?

 

也許你還記得,我不斷地強調,意識其實是一個譜(spectrum)。這個譜是很廣的,從一種有限而相對的範圍(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無限大而永恆的狀態。

 

這裡所談的「相對」,既包括你我在人間可以體會到的所有經驗,也包括微細得五官捕捉不了的現象,甚至念頭想像不來的境界。至於無限大、永恆的狀態,我過去最多也只能稱為「絕對(absolute)」、一體、心、本性、主、神。

 

意識譜,就是這麼的廣。

 

這種廣度,不光是我們用頭腦想像不來,也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畢竟,我們表達得出來的所有觀念,沒有一個不是還在局限的相對範圍裡。

 

然而,你也一定還記得,我過去不斷強調──無限的絕對,其實遠遠比局限的相對更大、更長遠,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大、不可思議的悠久。基於這個事實,我有必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基礎,幫助你我讓意識從一個相對、受限的角落擴大開來。這局限的意識如果能擴展到一個地步,自然會讓你我可以接受這裡談的絕對和一體,接受全部的生命。

 

接下來,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我一邊寫,一邊建立一套完整的詞彙。這麼做,除了幫助我自己節省時間,同時也為你省下了許多光陰。有了共同的語言,我們才能一路走到這裡,而能準備好自己來接軌──跟一體接軌。當然,我也不斷提醒,你我還是要透過練習,而且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一天 24 小時、一星期 7 天、一年 365 天不斷地練習,才可以把這許多觀念沉澱到潛意識裡。甚至進一步,讓它隨時可以浮出來。

 

只有這樣子,你才不知不覺,讓「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觀念能真正成為你生活主要的部分。並且,在練習中,你會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迴路(neural  network),而讓自己面對生命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你可能會想問,到了這個時候,我為什麼還會想再一次動筆,重新把一個完整的意識相關的理論帶出來?透過練習,再加上過去累積的那麼多觀念,不就夠了嗎?

 

這麼講,當然也是對的。但是,我總認為,我們過去所談的,絕大多數還是從身心出發,是從一個角落、一個局部在表達。我們很少有機會站在一個更大、接近全部或一體的層面來回顧一切,包括這個人間。

 

對於你,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點,這種理論的架構,可能會是你現在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我透過文字和表達所嘗試的,也就是為你建立一個關於真實的架構,同時讓這個架構可以說明你個人從練習得到的體驗,甚至可以加深你的領悟,而讓你得到一種全面的整合。

 

我也希望透過這種全面的整合,讓你在迷茫中隨時擁有一個指南針,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

 

說到指南針,確實,你可能會迷路。然而,這不是你擔心得了的。這早就是你我活在人間的現況。你、我、每個人都會迷路,也隨時都在迷路。

 

你只要觀察自己:面對周邊的人、事、物、情況、考驗,是不是馬上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一小點?

 

就這樣,你隨時忘記了自己真正的身分。

 

這一關,誰都過不了。更何況,你不見得有一位好老師在身邊提醒你。這時,你會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知識體或古人所說的「法」,帶著自己不知不覺走上──沒有回頭路的路。

 

此外,我常常聽到有些朋友說(你很可能也說過),理論是理論,實務歸實務。坦白講,我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就好像心裡暗自認為兩者各走各的,搭配不起來。

 

然而,我寫《唯識:新的意識科學》這本書,所想表達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會有這些表面的矛盾,也只是因為你我是透過身心、透過肉體的聰明在看生命。然而,這種聰明(我通常稱為小聰明、人間的聰明)對整體並沒有什麼代表性,也不足以全面地說明、解釋你透過練習而得到的體悟。

 

只是,這種從頭腦而來的限制,最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這次的分享,還是選擇用直接跟你對話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你有科學背景和相關的訓練,也許會很驚訝這樣的選擇。畢竟,大多數人(包括我),只要講到科學,想到的會是一種中立而客觀的口吻,好像是一個第三者站在外頭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還要引用各式各樣的根據來佐證。

 

然而,意識這個主題,和一般科學截然不同。我認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考驗。

 

我不是沒有嘗試過用科學界熟悉的方式,來切入意識的主題。比如說,儘管 1998 年是我在美國東岸工作相當忙碌的時期,我仍然在巴西最大、擁有幾十萬讀者的科學期刊《科學和文化》(Ciência e  Cultura)爭取到整整一期的篇幅來談意識。那一次,我不光是自己寫了引言和專文,更向各領域相當有地位的專家邀稿,希望達到一個整合。後來,我在美國擔任好些期刊的編輯,也試著用這種方法來整合意識的科學。不過,現在回頭看,當初的嘗試可以說每一次都失敗。沒有一次,能達到我一開始的理想。

 

當然,這個情況並不難理解。畢竟意識這個主題,其實沒有客觀的根據可以引用。我又怎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探討祂?

 

別忘了,我可以引用的任何根據或佐證,本身還是落在客觀現實的範圍。然而,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說,任何可以觀察到、可以表達的客觀現實,都還是從主觀的意識延伸出來的。再進一步,這個世界、一切、包括物質,都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延伸出來。

 

基於這一點,如果你也要探討意識這個主題,也就應該是採用顛倒的方法,倒不是依循傳統──從客觀觀察到的一個點,去理解這無限的整體。

 

從客觀的現實出發,去探討無限的意識,這本身完全違反最根本的定律,而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只要想用一個客觀、有根據的方法來面對意識,也自然會發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畢竟,針對這無限大的意識、永恆的整體,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稱為根據?

 

是這樣,我才會把科學家熟悉的這種方法暫時擺到一旁,而選擇分享我個人最直接的體驗。也許會有那麼一天,未來的人的聰明可以達到一個地步,而真正為意識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基礎。

 

然而,我很有把握,這樣的基礎絕對離不開這本書所談的觀念。畢竟,科學離不開經驗,而一套理論首先要符合實務上的經驗和體驗,才能站得住腳。

 

內文試閱

【03 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雖然說你也就把意識的背景、把畫布隨時忘記,但真正奇妙的是,其實你也忘不了祂。別忘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背景、沒有畫布,你連顏料都塗不上去。

 

其實,你在人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經驗,從來沒有離開過祂,只是你不知道。然而,不知道的你,並不是這個最原始、沒有被污染過、沒有被扭曲過的「你」(大我、大你),而是頭腦投射出的小你。

 

這個頭腦投射出來的你,和大你不同。這個小你,本身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這個小你,跟我們每一個瞬間所觀察到的任何客體一樣。它有邊界、有限制、是一個框架。它會出生、也會死亡、會消逝。它是我們頭腦和五官所投射出來的印象。

 

你摸摸自己,摸到了臉、手臂,摸到了區分身體內外的皮膚。你有 170 公分的身高。你是男的或女的。你的長相、外貌。你帶著某一種氣質。

 

你這一生也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單獨的發生。每一件事,都依賴著前面有一件事來引發它,而它本身也會產生後果。

 

你打開冰箱拿水,喝了,會解渴。你到浴室洗臉,感覺清爽許多。你看電影時,會吃爆米花。你工作做不完,周末又得加班。車子里程數滿了,你不能再忘記送廠保養。有了孩子,你開始小心地記錄生活開銷。

 

你收到一封信,看到寄信人的名字,馬上想起上次的不愉快。你一看到同事的臉色,就知道人家對你有意見。主管誤會了你,才剛把你罵了一頓。每次開完會,總是胃痛,你開始定期做健康檢查。

 

探病回家,你想起孩子還小,也就決心要規律運動。你在電視上看到車禍的畫面,會叫其他人開車要小心。你開會時胸口一緊,你沒有告訴任何人,一個人夜裡上網查「胸悶 症狀」。收到同年齡的人的訃聞,你默默加買了保險,第一次想遺囑要怎麼寫⋯⋯

 

全部這一切,都有條件,而都受到限制、受到制約。這一切,都是在這個框架裡建立的。這就是你這一生認定是全部的你。你認定,這一生全部的可能也不過如此──會來、會走、會生、會死、會病、會老化。

 

這,就是你認為是自己的全部。

 

這個你,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物質,同時認為自己被眼前的物質守住。這個你,不光和它合一,認為自己被它困住,還會認為自己就是從眼前的物質延伸出來的。這種處境,是多麼荒謬可笑。

 

然而,大你、大我是不一樣的。它是還沒有產生作用、還沒有產生關聯前就有。它是獨立的存在。

 

大你、大我,是你可以輕輕鬆鬆承認、可以在的一種存有的觀念。最有意思的是,你有的大你,它其實並不受你觀察或體會的同一個限制!

這個觀念實在太重要,我可能需要再重複一次。

 

你或許沒有注意過,眼前所看到、所體會、感受、想得到的一切(你可以把這一切稱為人間),其實都是站在一種局限、相對的層面。甚至,眼前的東西或思考愈具體,也就愈讓你能夠注意和區隔。

 

不過,至於能觀察的這個體(你可以暫時把它稱為「主體」)則不受到同一個限制。它是無邊無際,隨時可以存在。

 

讓我再試著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

 

你可以把觀察(五官透過捕捉資訊為你建立印象的機制)比喻成光的折射(refraction)──就像是透過一個稜鏡,把無限大的宇宙或無限的光捕捉下來,同時還扭曲光線前進的方向,來照明一個很小的範圍。

 

這種局部化的過程,和你隨時在運作的注意力是一樣的,把本來無限大、永恆、到處都有的整體,落成局部的一個小點。

 

你的注意本身就帶著一種類似光線折射的機制,而你是透過這樣的注意才可以建立眼前的世界。至於你注意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那個無限大的宇宙,也就自然落到背景。

 

如果用光線的折射來比喻你的注意,那麼,你觀察的機制,也就是五官和念頭二元對立的比較和對照,作用則是像稜鏡一樣──扭曲你的注意。

 

進一步,你自然會透過比較和對照,就像用畫筆在畫布上一個點一個點建立出一幅畫,把你注意到的東西、東西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而能夠從眼前的人、事、物取得一點意義。假如再加上念頭,去比較一個點的位置、它之前的位置、它未來的位置,也就這樣,對你,時間的觀念就出來了。

 

當然,點和點之間的每個角落,因為注意不到、抓不到、沒辦法體會到、無從比較起,也就自然會把它當作空白。

 

你只要懂了這樣的比喻,可能也自然體會到──對任何東西的觀察,不光受到注意力折射的作用,它本身也完全被觀察的機制或工具(稜鏡或這裡講五官和念頭)框架起來了。

 

在這種限制之下,還要探討這一生究竟是自由或不自由──這種議題,對你其實沒有意義。畢竟,你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本身就已經不是自由的。它是透過條件才可以聚合,又怎麼可能組合出自由的人生?

 

儘管如此,這個議題還是反映了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從每一個角落,不管是虛的或不虛的,真實到頭來還是會現身,還是會露出祂自己。

這句話含著一把寶貴的鑰匙,讓我再用個比喻來切入。

 

「真實會露出祂自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忘記了真實,你所遇到的每一個客體,本身已經在為你反映它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已經告訴你它是怎麼被顯現出來的。

 

一個客體的存有,本身已經在反映它成形的機制。

 

就好像你看一幅很美的畫或去欣賞一場演出,因為畫很美、劇情很精彩,你可能會忘記這幅畫其實只是顏料在畫布上的組合,而戲只是舞台上的演出。

 

但是,你忘記了畫布和舞台,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畫布和舞台其實還在。只是你的注意力被它所包容的內容帶走,被畫作的美或戲劇的情節給迷住了。

 

既然,畫布和舞台隨時存在,沒有不在過。你只要把注意放鬆回來,那麼,一直在背景裡的畫布或舞台,也就隨時會從你的注意露出來。你就是想把畫布忘記,想把舞台忘記,對它也沒有影響。然而,如果沒有它們,你根本沒有這幅畫、這場戲可以談。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可以體會到過去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過、每一個角落都是出口。

 

當然,你讀到這裡大概也理解了,雖然我用「出口」這個詞,倒不是為了讓你透過注意或是意識的轉變從人生「跳出來」。

 

其實,你也跳不出來。 

 

你最多也只能把原本的注意放過。

 

本來你的注意完全擺在客體,把注意放鬆回來,讓它輕輕轉回來,你反而才突然可以體會到,原來,觀察的人或主體一直在背景。

 

也就這樣子,你的頭腦突然回轉過來,而你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一條沒有路的路。接下來,對你,最有意思的,不是眼前不斷改變、會生會死的客體,反而是後面輕輕鬆鬆可以觀察的主體。真沒想到,這個不動的主體,竟然比各種不斷變動的客體還更有趣。

 

也就這樣子,你會發現,就連外頭的客體,包括物質,也就是從頭腦延伸出來的。

 

其實,要體會到這些,倒不是把你的注意擺到哪些學問、某一種法或某一個神聖的象徵。反而只要放過眼前的事,把原本盯著客體不放的焦點退回來,也可以說是把你投注在上頭的注意解散。

 

這也只是你唯一需要做的。

 

 

【15意識場的科學】

 

關於意識這個主題,你現在也可能已經發現,其實沒有一個科學可談的。

 

「科學」這兩個字,在這裡最多只能算是比喻。 

 

所謂的科學,一定要有一個主題,而讓你需要一些「客觀」的測量方法去面對它。任何的主題與方法,本身還是落在客體的層面,還在相對的地盤裡作業。

 

至於我在這裡所談的意識科學,坦白說,是一種沒有科學的科學、沒有哲學的哲學、沒有知識的知識。

 

這樣的意識科學,並不屬於客觀的層面,而完全是屬於主觀的範圍。這主觀的科學,是要透過你、我每一個人親自去體會、去驗證。

 

但是,我相當有把握,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後,這些話都會被驗證出來,而且透過親自驗證而得到確認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早晚,這樣的人會變成大多數。

 

當然,這也是我對未來的人的期待。

 

然而,不管怎麼說,用人類的工具,要探討意識是不可能的。相對地,意識場,反而是可能著手的層面。是這樣,我才會把意識場或高速的螺旋場的概念在這裡就先拋出來。

 

未來的人,最多是把這些場和其他物質的觀念做一個結合。他們從場和物質的轉換或互動中,會發現相當多的規律和原則。這些原則,對物理學家而言,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律。光是這本身,就足以建立一套科學,從而影響到各種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舉例來說,透過這套科學,可能會研發出你目前想不到的未來工具,包括瞬間移動、瞬間傳送(teleportation)和其他物質的轉變或改善。只是,無論這些進展多麼新奇,意識場或高速螺旋場畢竟還只是在意識的下游,本身不可免地還是落在物質的層面。

 

物質,任何物質,包括場,其實還是離不開頭腦的層面。它本身還是由頭腦延伸出來,離不開你二元對立的聰明。

 

客體好像存在,也只是因為頭腦把它變成真的。它們好像會生會死,主要還是因為頭腦觀察這些客體、這些東西,是透過一種會生起、會消失的機制(也就是二元對立)所建立的。是這樣,它看的東西,當然會來也會走。

 

如果你還是想給物質或意識場一個本質,別忘了,物質、意識場還是離不開意識的懷抱。它們的本質,說到底還只是意識。

 

樣樣,好像都在借用意識的存在來存在。

 

物質和意識場,都是意識組合的,是藉由意識才可能成立。甚至,沒有意識,也就無法成立。

 

換一個方式來形容,就好像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借一點「原料」,來製造出客體一個個的存有。是這樣,任何客體,還是隨時會把真實的部分洩露出來。

 

這麼說,你也不用在別的地方找意識。任何地方都不用去找。因為你往哪裡找,都是同一個意識。

 

科學的發展,最多也只是從名相的分別展開。然而,未來意識的科學會超過這個範圍,而進入一種無色無形的層面。人類自然會發現,全部的名相,都是從物質延伸出來的。意識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名相,最多是暫時的現實。然而,意識不需要二元對立,就可以理解一切,包括自己。

 

這一點,對你的頭腦也許是最難理解的。

 

不需要頭腦,意識可以體會到自己,這才是唯識的核心價值。

 

此外,包括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透過這種意識場科學的探討,將來也有一部分現象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說,前面提過你其實是更大、永恆的生命,是透過人類的機制才會落到所謂的地球(而且是上頭的某一個小角落)、做某一件事、承擔某一種身分或責任。

 

在你還沒有投入之前,站在覺、知、在,你的潛能其實是無限。可供你選擇的可能,本身也是無限的。

 

但是,只要你下了一個決定,要投入某一個空間、某一件眼前的事、某一個身分⋯⋯也就這樣,你已經把這個人生不斷地守住、再固定,而更進一步只鎖住其中某一個點。

 

就好像在原本無窮無盡可能的路徑裡,你選擇了一個,也就只好這麼繼續走下去。

 

無論你選了什麼,數不清的其他可能、甚至數不完的眾生、各種生命無數的覺察能力,其實是同時存在。而且,這種多重的存有,完全在一個統一的場裡面發揮作用。

 

這一點對於我們目前的腦,是太不可思議,是根本想不到的觀念。然而未來的意識場研究,自然會把它證明出來。

 

此外,物理學家一直以來,始終化解不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畢竟,你我在眼前的世界確實體會不了量子的現象。是這樣,物理學家還需要刻意去區分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的不同。

 

然而從意識場的科學切入,這個矛盾也就消失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其實沒有差異。最多只是觀察角度不同。

 

你可能還記得,我之前曾經和你談過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在這裡,我也就不再多說。畢竟,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次,我是透過文字希望帶你進入體驗的層面,而不是再一次為你分析一套學問。

 

你再研究下去或參下去,自然會注意到,跟其他的科學不同在於,只有透過意識的科學,你才會自然得到歡喜。它隨時隨地指出路標,帶你回家,帶你回到意識海。

 

相對地,任何現在人間的領域(不只科學,而是包括你想得到的任何一個領域或專業),最多是在你頭腦本身的阻礙上再額外加一層(甚至多層)的障礙。這一來,反而提高了回家的難度。

 

你可以期待,唯識或意識的科學,將來一定會變成主流的學問,而成為未來的顯學。有一天,它會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哲學⋯⋯任何一個領域都更重要。它會整合人類所有的學問,徹底確實地將人類的知識合一。接下來,人類的發展,當然會完全不同。

 

是從那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光明的黃金時代。這個趨勢,是誰都擋不住的。

 

哪怕短時間內,你我可能遇到數不完的災難,遭受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衝擊。但是,話說回來,每一個所謂的打擊,最多也只是個恩典,會讓你的注意從表面的形相和物質移開,甚至徹底地回轉到心。

 

也就這樣子,自然會加快人類整體的演化。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Xe71NabX89nAWlNpcJ6bZpTBiEA4iwN

 

楊定一.讀書會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Xe71NabX8-lstwkAxToPau-L-cOvfMR

 

【楊定一】剪接精華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06qswXGgEI2tCsuxjXumTNNDXgT8SNAz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TheTotalityOfLife/

 

(悄悄話) 2021-03-14 21: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