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01:00:00prajna

源於缺乏福德╱宗薩欽哲仁波切

 

(轉)源於缺乏福德宗薩欽哲仁波切 

 

本文來源       http://www.buddhist.idv.tw/categories/article_lists_tw/74

 

生命中的很多顯現,都是源於缺乏福德。

    

缺乏福德,即使你遇到真正的老師你也不會喜歡,因為他不是那種會滿足你“自我”的人。而精於滿足你“自我”的人通常都是騙子。那些對你微笑的都是想從你口袋裡掏出錢的(譬如你去珠寶店,那些店員絕不會說你不愛聽的話,因為她們希望你買最貴的珠寶),而真正的老師只關心你的證悟,不關心你的錢包。所以,他只說你該聽而非你愛聽的話,但你該聽的話,你一定不愛聽。所以,缺乏福德,你不會有勇氣和這樣的老師共處。

 

缺乏福德,即使你有機會接觸最偉大的法師,你也只會希望從他那裡獲得一點加持,而非佛法。你會祈求他摸一下你的頭、撒點水,然後就心滿意足地離開。甚至不會有請他為你開示佛法的念頭。會認為這就是佛教的全部。

 

缺乏福德,會以是否吃素,而不是以他是否具備佛教的見地,或不是以做任何事情是否以佛法為唯一的考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佛教徒。

 

缺乏福德,會認為佛法應該是免費的。會為你應該不付出任何東西而得到珍貴的佛法。謝天謝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荒唐的想法,如果每個人都認為佛法應該是免費的,那麼最後將沒有任何人能免費得到佛法。

 

缺乏福德,會以為頭銜和學養修證是掛鉤的,如果某人有仁波切或法師頭銜,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他一定很有修證。你會尊敬那些有頭銜的人而忽視那些沒有頭銜的人。事實上,頭銜並不證明任何問題,它既不能證明一個人的修證,也不能證明他有菩提心。

 

缺乏福德,不會有人告訴你,修行人的衣服是否破舊與修證不存在任何必然聯繫。也不會被告知,是否觸摸金錢也跟修證毫無關係。不會知道,一位菩薩可以很有錢;一個破衣爛衫生活清苦的修行者,並不必然是個具足出離心沒有貪欲的人,很可能他只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因為大眾對佛教的錯誤理解,讓很多人認為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修行者。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十輛奔馳,每天出沒於聲色場所,也不表示他一定不是個大修行者。曾經在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之時,有個身著華服的人走了進來,他直走到釋迦牟尼佛身邊,然後直接坐在佛旁邊的墊子上,其他人都很不平。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那是文殊菩薩。

 

缺乏福德,只會以表象來做判斷。

 

•缺乏福德,如果你的佛法老師來到你所在的城市,而你又沒見到,你會把它歸咎於某人的自私,他因自私而未通知你,而非自己福德淺薄。

 

缺乏福德,會認為有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如果你是佛教徒,你應該了解沒有事情會脫離因緣果。一切事情都是有條不紊地按照因緣果運行。當條件具足,就會有結果。如果你說:“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那表示你認為有某些事不符合因緣果,有某些違背因緣果的事情發生了。這相當於你認為在咖啡裡倒了一包糖,卻得到一杯鹹咖啡。

 

缺乏福德,會相信自己而非老師。會以懷疑的心態檢視老師的話。當老師說你應該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按自己的喜好刪改他的話,只留下那些對“自我”沒有威脅的部分。

 

缺乏福德,只會關心師父是否具德,而從不關心自己是否是具德弟子。會要求老師如何傑出,但卻不想努力做。你只想得到想要的東西,卻不想付出所付出的。

 

缺乏福德,會很沒時間,因為你的時間都用來做那些你認為比佛法更重要的事了。你會忙完所有重要的事之後,把最後的一點時間留給不重要的佛法。如果沒時間,那就不留了。你會認為和家人吃飯比和上師的碰面更重要。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修法比為老師的弘法服務更重要。事實上,捨棄自己的修行的人才能最快證悟。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他捨棄的是自己最重要的。

 

缺乏福德,你會以錯誤的動機修行佛法,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無意識。你會誤以為自己擁有出離心,甚至菩提心。如果福德匱乏,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根本不想出離,非常熱愛輪迴。

 

缺乏福德,不會認識到自己的自私,會認為自己的動機確如你所描述的那樣美麗。

 

缺乏福德,你不會有膽量面對真實的自己,你不會有膽量看那個沒有任何修飾的你,會和“自我”沆瀣一氣,你對他的轉化你修行的行動完全不知情或假裝不知情。能夠知道“自我”在轉化自己的修行也是需要巨大的福德的。大部分佛教徒對此完全不知情。

 

缺乏福德,老師只是稍微觸碰你的“自我”,就會跑掉。希望找個從不觸碰你“自我”的老師,你希望你的老師只滿足你的“自我”。

 

缺乏福德,你不會有機會了解真正的佛法。不會對真正的佛法有興趣,只會對那些不痛不癢的看起來像是佛法的東西感興趣。佛法是切膚之痛,而非隔靴搔癢。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只要知道佛法就足夠了,無需修持。認為知道佛法就足夠了,就如同認為去餐館只是看看菜單就可以填飽肚子一樣。缺乏福德,你會把生病、違緣視為魔障,把一切都很順利的視為加持。而事實恰好相反。你會向佛陀祈求“一切都很順利”一百次而祈求“取得證悟”只有一次。甚至可能一次都沒有。

 

缺乏福德,你不會把身邊頻繁發生的死亡視為對自己的提醒。當看到新聞上說某處死了很多人的時候,你只會說:“這些人太倒霉了。”你不會認為這是你的老師在提醒你,亦不會認為自己會死,你會認為自己還會活很久,尤其是你還是個修行人,你還剛修了長壽佛的法。

 

缺乏福德,你會以為你還擁有大量的時間,因此可以把修行放到以後再說。放到未來的某一天,你準備好的那一天,但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你會幻想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切條件都已經具足,你開始修行。會經常這麼告訴自己:“等我完成了某件事我就去修行。”你會認為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做,你要把那些事情都做好了再去修行。如果你這麼想,那表示你已經沒有可能去修行了。你會在忙碌中死去,進入下一個輪迴。

 

缺乏福德,你會認為禪宗是很簡單的修法,你甚至會認為那是最簡單的修法。你認為“生活就是修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缺乏福德會導致你遇到很多與你持類似觀點的人,因為你們有相似的業。那你只會是個近乎佛教徒。

 

缺乏福德,你甚至沒機會積聚福德,你不知道:“福德仰賴於福德”的甚深道理。由於福德匱乏,你根本不會認真對待那些能夠讓你積聚福德的方法。你沒有足夠的福德推動你去做這些能夠積聚福德的事。

  

缺乏福德,你會樂於蒐集佛法,你會為自己又學習了某個菩薩的論,或接受了某個殊勝難得的灌頂而沾沾自喜,你會收集很多法教卻從不實修,你會把佛法當做知識,當做擺在客廳的戰利品,你告訴別人的佛法也完全來自書本而非自身的體驗,你會陶醉於收集更多的法教和灌頂。你的“自我”也非常鼓勵你這麼做。因為這樣對它沒有威脅,知識性的佛法對“自我”毫無威脅,它可以在你喪失覺知的時候,把這些全部轉化為它所用。

 

缺乏福德,你會在了解顯宗之前接觸密法,並且在接觸密法之後還不懂顯宗,比這更糟的是,你絲毫也不認為有了解的必要。

 

缺乏福德,會缺乏虔誠心,缺乏信心,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你面前,你也生不起絲毫的信心。

 

缺乏福德,會缺乏悲心,甚至不能真正聽懂老師的一句簡單的話,對老師的悲心不會有任觸動。

 

缺乏福德,不會對無常有感,甚至不會被感動,不會悲傷,更無法安靜,無法喜悅。

 

缺乏福德,無法看懂也無法認同上述內容,也無法耐心看完全部內容。

 
----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作PDF下載
http://www.buddhist.idv.tw/filedownloads/download_view_tw/312

【八萬四千•佛典傳譯】

http://84000.c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