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7 01:59:56陳潔民

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讀李敏勇的詩

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讀李敏勇的詩

組別:第19組
組員:企二B 劉孟瑜 491330604
企二B 李佳靜 491330701
企二B 周珮甄 491330882

一‧作者介紹

  李敏勇,台灣省屏東縣人,1947年11月20日生,為「四七社」成員。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高中教師,廣告公司撰文、企劃、業務經理及建設公司經理、副總經理。1968年開始在《笠》詩刊發表作品,參與《笠》詩刊編務,歷任《笠》詩刊主編、社長,《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成立後,曾擔任該會理事、會長等職。現任圓神出版集團總監、鄭南榕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
  高中時代的李敏勇,對詩文就有著一股強烈的喜好,甚至開始執筆創作,於一九六九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雲的語言>>,從此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一名詩人,是一般人只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因為現實逼人,要養家活口談何容易?李敏勇亦同樣面臨這樣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因此,在寫詩之餘,他也曾為生活從事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包括報社記者、廣告公司企畫、高中教師等。儘管如此,他所從事的工作仍不脫離文字相關的行業;而且,他亦不曾就此放棄他所喜愛的詩文創作。
  對於詩,李敏勇有許多的理想,他認為詩在文學藝術領域裡有其重要的代表性,也是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他發現很多人不讀詩,可能是因為刻版印象中認為詩難以理解,最好少碰。另一種人則是不知道、沒接觸過詩。如何讓這兩種人了解詩呢?李敏勇的經驗是,多接觸詩並且廣泛的閱讀書籍。
  讀過李敏勇詩集的人大都會發現,在他的詩集裡,有不少是帶有政治色彩的作品。或許有人會質疑,詩人怎麼可以與政治扯上關係呢?對於這個問題,李敏勇有著自己的定見和立場。他提到,英國作家艾克頓曾說過:「權力讓人腐化,絕對的權力讓人絕對的腐化。」美國詩人佛洛斯特也說「權力讓人腐化,詩使人淨化。」這些詩句都表徵了詩與權力的關係。詩追求的是真善美,雖然與追求能量運作的權力大相逕庭,但也正因為如此,詩有著評論政治的抗衡力量。
  李敏勇又引用了兩個詩人的話來表達自己更積極的想法;有一位法國詩人曾說:「如果要我不能寫什麼,我要自殺。」另外一位詩人則說:「如果一定要我寫什麼,我也要自殺。」李敏勇認為他是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李敏勇擅於引用詩句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充份印證了古人「詩可明志」這句話。
在他心目中,詩人的角色絕不只是雕琢文字的人,而是拯救文字的人,意即意味著真實地面對現實社會,維護意義和美。自九七年後。他將詩人的身分與社會運動者的身分結合起來,以筆耕的方式關心台灣社會脈動與文化課題。

二‧作品風格

  李敏勇於六○年代末期開始發表作品,以詩和評論為主,早期作品以寫情為主,於1969年出版第一本詩與散文合集《雲的語言》後,告別婉約、浪漫風格,逐漸落實現實、對戰爭的殘酷和社會不合理制度尤多批判,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他將筆觸伸向政治現實。除詩與散文、小說外,並發表許多社會批評,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
  不若傳統的社會運動者,他跳脫世俗的眼界,以世界性的眼光、堅持本土的觀點、文化為出發點,去反思這個社會的種種,緊緊扣住台灣土地上的人和物,也緊緊扣住台灣島的悲情。文章中帶有強烈的批判性,但沒有強烈、粗暴的文字,或悲傷、憤慨的情緒,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與溫柔,以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筆調,寫下心中對台灣最真實而深刻的關懷。
  「他的詩只歌誦土地,不歌誦權力。」台大歷史系教授李永熾這樣形容,這是他最欣賞李敏勇的地方。作為一個詩人,一個文化人,一個社會運動者,他以他的方式重構了台灣文化價值以及台灣政治價值,值得細嚼,深入體會。然而,除了濃厚的社會批判性與社會觀察,從文學角度來看,前輩文學家李魁賢引用一句詩界諺語來形容,「人過二十五歲繼續寫詩,不能沒有歷史意識!」李敏勇在著重於社會關懷時,他沒有忘記文學的趣味性,感性的文筆,如野菊般淡然的文字,跳躍式的語法,自成一格特殊的李式風格,別具文學性。
  《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兩本充滿詩意名字的書。書名對許多人而言或許相當陌生,書本的內容是詩人李敏勇自九七年至二○○○年間,在新台灣新聞周刊「異議份子手帖」專欄所發表一系列文章之集結,以本土的、文化的角度,關懷台灣這塊土地所發生的種種,深受讀者的喜愛,當時是著名的專欄之一,這兩本書可以說是詩人在這段期間對台灣社會的反思與觀察。

三‧《種子》、《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之內容心得

「種子」:

  種子這首詩,一開頭「不要讓意志腐爛」一句,就給讀者一個很強烈的開頭;「潛藏在泥土裡/我們頑強的心/已經快要免於一季冬長長的欺壓」這三句寫出的作者在惡勢力中不屈服,意志堅定的等待時機;「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這句有如黑暗過去,光明來到的喜悅感覺;「雪的酷冷成為水的滋潤/泥土的黑暗是養分/沒有什麼能剝奪我們希望的/一定會遇見陽光」這段詩把惡劣環境中的酷冷的雪,和黑暗的泥土,讚美成滋養新生的養分,有股化阻力為助力的力量;「當門開啟的時候/記得相互傳達重見天日的喜悅以及溫暖」最後以快樂溫馨做節尾。
  讀完這首詩,感受到一顆種子,蘊含著那麼深奧的學問在,有溫暖光明、希望、迎接春天、重見天日。開頭激烈口語、節尾溫馨友愛,前後的調和令人有股舒服的感覺。

「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

  這首詩的背景是在二二八事件紀念五十週年時,作者為紀念受難者而作。    「這一天 / 讓我們種一棵樹 / 每個人 / 在我們的土地 / 在自己的心中 / 在島嶼每一個角落 / 在掩埋我們父兄的墓穴 / 讓我們種一棵樹。」首段詩直接點出要為228受難者種棵樹。
  「聽到叫喊的聲音 / 看到血流的影像 / 但 / 讓我們種一棵樹 / 不是為了恨 / 而是愛 / 讓我們種下希望的幼苗 / 而不是流出絕望的淚珠。」第二段寫出當時受難的苦,不過以『但』字為轉折筆法,讓人從難過的心情跳脫到希望和愛,由樹的象徵體驗寬恕和包容,用恨來取代愛。
  「讓我們種一棵樹 / 不是為了記憶死 / 而是擁抱生 / 從每一株新苗/ 從每一片新葉 / 從每一環新的年輪 / 希望的光合作用在成長 / 茂盛的樹影會撫慰受傷的土地 / 涼爽的綠蔭會安慰疼痛的心。」第三段將死亡視為邁向生命的開端,把新苗、新葉、新的年輪、希望的光合作用、茂盛的樹影、涼爽的綠蔭都象徵再生的力量和治療傷口的良劑,將樹作為生命的延續,肯定台灣人勇於承擔和成長的力量。
  「讓我們種一棵樹 / 做為亡靈的安魂 / 做為復活的願望 / 做為寬恕的見證 / 做為慈愛的象徵 / 做為公義的指標 / 做為和平的祈禱。」第四段用了六句排比句,把樹象徵成寬恕、慈愛、公義、和平的指標並且可以延續生命和安撫亡魂。
  「讓我們種一棵樹 / 做為一種許諾 / 做為一種堅持 / 樹會伸向天際 / 伸向光耀的晴空 / 伸向燦爛的星辰 / 樹會盤根土地 / 守護我們的島嶼/ 綠化我們生存的領域。 」最後一段結尾,以樹向上發展到天際也向下紮根土地,給人一種寬廣的遠景,緬懷過去的受難者痛苦,展望未來前程的光明。
  讀完這首詩令我非常感動,雖然我沒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不過讀完這首詩,讓我感受到那股悲憤和傷痛是無法形容的。這首詩是事發五十年後作者紀念事件所寫的,五十年這麼長一段時間還無法完全撫平傷口,更令人想見當時受難者家屬的傷痛,而這首詩用樹的再生,給了這些家屬一個心的出口、一個寬恕、一個以德報怨的心胸和一個重生的力量。

四‧課外補充

1﹒<心的奏鳴曲>:

一書主要是透過心的奏鳴曲一般的詩,以島嶼被遺忘的歷史象徵,延伸關注的視野來瞭望世界。並提供呈現了許多動人的療癒和撫慰聲音,來清洗受難的傷口。

2﹒<戒嚴風景>:

一書是李敏勇透過不斷解放被禁錮的語言並使其復活。因為他認為只有詩才能帶給人們現實中的慰安,提供人們追求善美的力量。所以他重視詩人的歷史意義,特別是在歷史變動中詩人應堅持的立場和態度。

3﹒<思慕與哀愁>:

一書是李敏勇的漢日對照詩選。選路了李敏勇30多年個階段的作品,可看出其”既以史入詩、也以詩寫史”的特性。可看到詩人一以貫知的理念,也呈現出詩人被譽為[ 有發亮的瞳孔,冷靜地凝視現實 ]的風格。

4﹒<傾斜的島>:

一書是李敏勇的第6本詩集,透露出他以抒情性和現實性為基調,洋溢著哀愁與兼具強烈批判性的一貫風格。也可看出他作為一個戰後世代的代表詩人,被視為具有深刻思想性與強烈文化意圖的原因。

5﹒<如果你問起>:

一書與<思慕與哀愁>相同,其相異處只是此書是漢英對照。

  以下是我們選錄<心的奏鳴曲>中的其中一個小集「被遺忘的歷史」作為探討及介紹。
  <心的奏鳴曲>這個集子裡內有許多詩篇都在詮釋”詩該是什麼”,也就是關切”詩應該發揮什麼積極功能”。而我們所要介紹的第3個小集「被遺忘的歷史」則是本詩集的主要內容。因為這整本詩集的主要關注即是族群的歷史----但詩人李敏勇卻稱作「被遺忘的歷史」,這本詩集的主要張力就在這種另類的觀點。
  「被遺忘的歷史」記述一九四五年終戰後日本政權撤退,但台灣島上的子民沒能註銷殖民地的戮記,致使「暗澹的歷史持續下來」的故事。而李敏勇在此小集中寫出擔憂族群喪失記憶,歷史橫遭封鎖、遮蓋的問題,並表現出自然必須從政治和社會脈絡來瞭解的自覺意識。除了闡述他不認同統治政權,也反映出他不滿意官方及其同謀者所編構的國族論述。
  「國家」一詩弔詭地說:「我的國家/只隱藏在我心裡」,那是一個「沒有鐵絲網/沒有警戒兵」的天然世界,間接表示對現實生活必須面對的國家有所不滿。「殖民地的孩子」一詩明白指出作者祖孫四代從誕生於日治時期的祖父到一九七九年出世的女兒全「都是殖民的孩子」。
  <我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此首詩則是李敏勇各從人民的立場、在地人的立場、批判的立場出發來曝現「異議份子」和抗爭事件的「歷史」的例子。詩中的3個主題內容皆以民眾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名稱起頭,藉以渲染鄉土情愫和民間立場。詩中並反諷出海外遊子響應鄉土呼喚、踏上歸途,但竟是被捕、遭禁的下場。並宣洩難以消滅的氣憤,及祇喚同志繼續努力,改變現狀。
  李敏勇之所以熱中宣揚<詩史>其目的只是希望自己能以戒慎惶恐的心態來為島嶼被遺忘的歷史提供象徵表記而已。從<心的奏鳴曲>此詩集並未拿特定的歷史事件作為敘述對象不難看出。畢竟真正的一首好詩所涉及的關鍵不是在於實際所發生的事情,而是從種種事件分析類型中來提出詮釋。就如李敏勇先生一樣,發出歧異於正統權威的另類聲音,為時代的災難留下見證,並為受難犧牲者療痛止傷及提供撫慰。或許在今日動盪的社會中就是需要多一些像李敏勇這一類的詩人吧!

(此為學生報告,參考書目略)
1 2011-11-25 16:35:33

請問這首詩朗誦技巧是?

讀詩心運動 2009-10-16 16:39:27

讀詩心運動──2009第四屆太平洋詩歌節

─ 快速的年代,讓我們重新體驗讀詩慢活的感受 ─

徵求一句曾經感動你的詩,

分享於本篇文章下方的迴響區http://poetryfestival.pixnet.net/blog

例如: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出自鄭愁予《錯誤》

By~花蓮的小威



並將您迴響於部落格的內容,以及您的聯絡方式同時e-mail至zziz0621@gmail.com,信件主旨註明"讀詩心運動",我們將於11月6日~8日於松園別館舉辦的太平洋詩歌節現場,列印並張貼出您的詩句,並由與會詩人親自選出20位網友選讀的詩句,於11月10日於部落格上公佈入選名單,並由主辦單位祥瀧股份有
限公司提供紀念品寄送給您。(主辦單位:祥瀧股份有限公司)

紀念品獎項:
(1) 2009第四屆太平洋詩歌節紀念詩冊五名(收錄有
鄭愁予、楊牧、席慕蓉等大師作品,極具收藏價值。)

(2) 松園別館紀念明信片一套五名

(3) 松園別館紀念鑰匙圈五名

(4) 蕭蕭《草葉隨意書》詩集五名

◎ 想更瞭解2009第四屆太平洋詩歌節的活動內容嗎?

請上活動官網:http://poetryfestival.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