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1 09:05:32魔彈射手

2009.10.23 EMI 新片情報-1

PREMIUM SERIES優質絕選
 

薩替:鋼琴名作集
奎芙蕾克(鋼琴)
Anne Queffelec
Satie: Gymnopedies, Gnossiennes, Sports et Divertissements

美國現代作曲家約翰凱吉將薩替視為讓音樂從貝多芬的箝制下,解放開來的革新者。薩替還曾對一些批評者說:我比你們都優秀多了,不過因為我素以謙虛聞名,所以我不會說出口。這話可以說道盡了薩替為人既自大、又無視於旁人的心態。蒲朗克曾說,薩替到了晚年非常的貧窮,這是實話,但是他似乎不以為意,他大部份的作品都是在巴黎的咖啡廳座位上完成的。雖然他譜寫了那麼多的鋼琴作品,但他過世後,人們進入他家中所找到的唯一一架鋼琴,卻是完全無法彈奏的。這架鋼琴後來就被立體派畫家布拉克買走,以為紀念。薩替的作品可以說與他的時代完全背道而馳,在那個人類發現科技可以讓我們辦成許多事,管弦樂團的音色與和聲,也隨著這種想像力擴大到後浪漫時代的最極限,在馬勒和理察史特勞斯以及德布西手中,找到極大化的質感,而浪漫派鋼琴技巧也在此時發展到最極限的同時,薩替卻以寫作最簡單、貧弱的和聲為樂。鋼琴家奎芙蕾克是一九六八年慕尼黑大獎金牌得主、也是六九年英國里茲大賽得主。她所灌錄的薩替鋼琴演奏,被譽為史上最具歌唱性和細膩的演奏,在數位錄音捕捉下,音色粒粒迷人清晰,彷彿可以聽到音符在其間的呼吸和換氣。
 
 
巴哈:第八十二號&五十五號清唱劇與男高音詠嘆調
博斯崔吉(男高音)畢昂迪(指揮)華麗的歐洲古樂團
Ian Bostridge / Fabio Biondi / Europa Galante
Bach: Cantatas & Arias

雖然近代都習慣以「清唱劇」來稱呼巴哈近兩百首的聲樂作品,但是巴哈自己的習慣則是稱為「協奏曲」,他口中的協奏曲指的是帶有合唱團開場、結尾、宣敘調和詠歎調的聖樂作品,至於清唱劇一詞他則只專用在模仿韓德爾、史卡拉第等人風格寫成的意大利式世俗聲樂作品。這類作品通常都只有獨唱,不用樂團,本片中一共包含了一首宗教清唱劇和兩首世俗清唱劇,都是巴哈此類作品中最有名的作品。其中第八十二號清唱劇「我心已飽足」屬於前者,這是專為男低音所寫的作品,也是巴哈最有名的男低音清唱劇。不過巴哈另外也留了一個為女高音(或假聲男高音)以及另一個女低音(或男高音)演唱的移調版本,歌詞是一樣的,所以後世編巴哈全集時,就將它編成BWV82a。英國男高音博斯崔吉在這份錄音中,除了選唱兩首巴哈清唱劇外,也演唱了多首巴哈其他聖樂作品中屬於男高音的詠嘆調。巴哈作品中寫給男高音的部份有其特別的義涵,不像男低音往往給人世俗、凡人的聯想,巴哈作品中的男高音往往以較中立、旁觀者或傳遞訊息者的角色出現,像是兩首受難曲中的福音史家,就是講述受難故事的劇情外旁觀者。另外,男高音清亮的音質,也常被巴哈用來闡述犯過後願意懺悔或是點醒的角色。
 
 
巴哈:三首古大提琴奏鳴曲
霍迪.薩瓦爾(古大提琴)湯‧庫普曼(大鍵琴)
Jordi Savall / Ton Koopman
Bach: The Sonatas for Viola da gamba

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並不是像他字面的意義指的是一種中提琴。其字義來自巴洛克時代的一種維奧爾琴(viol)家族。維奧爾琴就像是提琴家族中的一支,在文藝復興時代到巴洛克時代曾經是相當繁盛的一個家族,在那個時代,歐洲大陸上的主要樂團都是由維奧爾琴所組成的,有所謂「胸持維奧爾琴」作為高音弦樂器、也有所謂「腳夾維奧爾琴」,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古大提琴。維奧爾琴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六弦,且指板上有隔,就像吉他一樣。他們的音量較細,但聲音纖柔,更由於其弓是呈圓弧狀,所以可以製造出較現代提琴自然和諧的和弦音。巴哈的三首古大提琴奏鳴曲寫於這種腳持維奧爾琴幾乎已近絕跡的時代,所以為什麼要在一種樂器已經不再被廣泛使用時,為它創作樂曲,原因我們至今仍無法明白,可是由於整套作品連數字低音都非常完整的紀錄下來,讓後人得以聽到巴哈罕見的室內作品的呈現。這份一九七八年完成的錄音,是西班牙古大提琴演奏家薩瓦爾為維京唱片所錄一系列經典錄音中早已為人遺忘的一份,被遺忘,是因為已經太久沒有再版,但是其音樂價值卻是極高的,因為近年來薩瓦爾在為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演奏大紅後,他又再重新與本片的大鍵琴家重新灌錄了一次這份曲目,成為這位錄音作品眾多的古樂名家少數重新灌錄過的樂曲,因此他相隔近二十年間對此曲詮釋觀點的差異,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佛瑞:安魂曲
大衛希爾(指揮)樸恩矛斯小交響樂團、南西阿根塔(女高音)賽門金利賽德(男中音)
David Hill /Bournemouth Sinfonietta
Faure: Requiem

不像威爾第、布拉姆斯等人的安魂曲,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打算要在教堂中演出,佛瑞的安魂曲是以教堂演唱的儀式為訴求而創作的。因此他在譜曲時除了進堂詠和聖哉經兩段外,其餘部份只要遇到“安息”這個字,都予以配樂上的強調,全曲也以「安息吧」這個字開始並結束。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佛瑞才與傳統乖離,選中「葬禮儀式」中的「在天國」一段的經文,譜在曲中作為結束段。同樣的理由,讓他選中了「亡者禱」中的「垂憐經」,用來替換傳統安魂彌撒中的「降福經」。同樣的,佛瑞也刻意不強調「神怒之日」這段經文,而將譜曲的重點移到隨後出現的“請賜永恆安息”經文上。他特別強調,這首安魂曲跟他本人一樣的溫柔,而他眼中的死,是一種幸福的解放,是天堂的來臨,而不是痛苦。此曲的創作與佛瑞母親在一八八七年除夕夜過世有關。至於「小彌撒」一曲是依嚴格的天主教小彌撒儀式創作,此曲前後共有三個版本,前兩版中包含了他學生梅西傑的作品,這最後一版則拿掉梅西傑的樂章,新添了佛瑞自己作的垂憐經樂章。本片這份一九九八年的錄音,採用的由英國現代作曲家盧特校定過的一八九三年版本,這個版本是繼一八八八年佛瑞將全曲添加了銅管部以後,又在一八九二年新添了獻堂樂和釋放我兩段由男中音主唱的經文的版本。這個版本雖然是完整,但又與一八九四年、九八、九九年所重寫的交響樂版不同,在編制上,本片的版本要小一些。
 
 
葛利格、李斯特:鋼琴協奏曲、抒情小品
安斯涅(鋼琴)基塔顏可(指揮)卑爾根愛樂管弦樂團
Leif Ove Andsnes / Dmitri Kitajenko
Grieg & Liszt: Piano Concertos

挪威浪漫派作曲家葛利格本身也是位出色的鋼琴家,他生平的作品雖然以「皮爾金」劇樂等管弦樂曲聞名後世,但其實他作品中數量最多的卻是鋼琴作品,尤其是抒情小品他一生前後寫了六大冊,時間前後從一八六七到一九零一,長達三十四年之久。本片中收錄的作品六十五是出自他第五冊抒情小品,完成於一八九六年,這是以非常濃厚的挪威民俗音樂體裁創作的作品,甜美可愛而具有獨特性。葛利格一生只寫作了一首鋼琴協奏曲,完成於一八六八年,這是帶有非常獨特個人色彩的作品,在音樂史上並沒有類似的作品與之呼應,在二十世紀初,此曲曾一度不受垂青,但後來又再度受到喜愛。此曲中也處處流露出葛利格對於挪威民謠的鍾愛,在第一樂章一開始的八度音下行鋼琴獨奏的音程裡,就流露出挪威民俗音階的特色,而最後一樂章更採用挪威民俗舞曲「霍林舞曲」(halling)為基礎寫成,讓人聯想到馬匹馳騁在凍原上的景像。在十九世紀中葉,李斯特就對葛利格這首協奏曲非常推崇,還經常帶著此曲四處演奏,他也在一八七零年當著葛利格的面為他彈奏這首協奏曲。鋼琴家安斯涅是挪威二十世紀最具有聲望的鋼琴家,雖然年紀輕輕,但他的錄音和演奏會,卻多年來一再受到舉世樂迷和樂評人的推崇和喜愛,其錄音更先後奪得葛萊美、德國唱片大獎、留聲機大獎等。他在葛利格鋼琴音樂上的詮釋更是特別受到讚揚,所灌錄的抒情小品也在2002年得到留聲機大獎。他更先後兩度被唱片公司邀請,在不到二十年間兩度灌錄葛利格的協奏曲,證明了他彈奏此曲的魅力,這份錄音是他一九九一年第一次灌錄此曲的錄音。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丹尼爾哈丁(指揮)馬勒室內樂團
朵勒西亞.茹許曼(女高音)
Daniel Harding /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Mahler: Symphony No.4

對馬勒同時代的人而言,第四號交響曲的旋律不是很正統的馬勒風格,其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被認為太像舒伯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輪旋曲樂章的第二主題。馬勒自己知道要擺脫這點並不容易,但他對於此曲在其他方面卻是相當自豪的,他認為這應該是他最完整的一部作品。這首完成於一九零一年的交響曲,是馬勒最後一首「魔法號角」交響曲,首演時反應非常的糟,之後更幾乎不為同時代人所聽聞。馬勒為前兩個樂章原來的標題分別是「永恆的當下示現的世界」、「死神提琴手的拉奏」,顯然他心中對整首交響有一個故事性的想法,但卻未說出來,據說此曲是在描寫一個小朋友在心中尋找上帝的旅程,從第一樂章乘上雪橇,聽到鈴聲開始,在慢樂章中來到旅途的最後。對照終樂章裡演唱聖彼得在天國作著料理的畫面,或許這首交響曲真的是在體現一個孩童心中,找到天國的旅程。這份錄音是青年指揮家哈丁在零四年灌錄的,當時他雖已在國外樂壇受到注意,在台灣卻還不受到矚目,因此發行後幾乎少有人知道或收藏。身為拉圖和阿巴多欽點合作的助理指揮,他在劍橋大學一年級時就被阿巴多點名到柏林愛樂擔任助理指揮,從此聲名大噪。他從二零零三年開始擔任馬勒室內樂團的音樂總監(同時兼任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和特倫海姆三個樂團),三十三歲就登上史卡拉歌劇院,成為多年來少見在歌劇和音樂廳都非常出色的指揮新秀。近兩年他更因為被DG簽下獨家約,而引起全球矚目,不過幸運的是,維京唱片更早就相中他的才華,邀他灌錄了多張唱片,這份評價極高的錄音就是其中之一。
 
 
裴高雷西:聖母悼歌等聖樂
傑哈藍斯涅(假聲男高音、指揮)音樂講堂古樂團
薇洛妮克珍絲(女高音)
Gerard Lesne / Veronique Gens
Pergolesi: Stabat Mater

聖母悼歌是在十五世紀末才開始被接受成為天主教儀式中的一部份。但十六世紀的特倫特公會卻因為儀式太過華麗鋪張而明令禁止,到了十八世紀第二個十年才在本篤十二世教宗時解禁,但是作曲家們卻絲毫無視於禁令,像韋瓦第就早在一七一二年就突破禁令寫下他優美的聖母悼歌。而裴高雷西這闕深受後世喜愛的聖母悼歌,則是在一七三六年問世,當時委託的瑪達洛尼公爵是想在自己的教會中,以此曲撤換已經聽膩了的亞歷山卓.史卡拉第的聖母悼歌,畢竟,這是拿坡里樂派當道的時代,史卡拉第的樂風早已過時,而裴高雷西這種跨於巴洛克的華麗和古典的旋律性之間的轉型風格,正囂塵上。裴高雷西深知自己的專長,他於是為這首原本歌詞就已經相當聳動的聖樂作品,譜上了世俗歌劇的華麗悲情風格,也因此讓這首新作,深受時人歡迎,但是這位短命的作曲家卻連這首曠世傑作的問世都來不及聽到,就被召回天國,他在首演前的一七三六年三月十六日,就因為耗弱症以二十六歲之齡辭世,這早逝造成後世對他更瘋狂的喜愛和好奇。這份一九九七年的錄音是當時少數以古樂詮釋這份優美聖樂的錄音,由法國假聲男高音藍斯涅帶領親自創建的音樂講堂古樂團演出,藍斯涅原來是法國的搖滾歌手,但卻因為對古樂的喜愛,而放棄流行歌手的行業,一頭栽進古樂研究的領域。他在七零年代投入古樂研究時,這還是一個相當罕為人知的領域,但他憑著高音域特別清亮、低音域極其雄渾的難得天賦,輕易地征服了古樂界,才二十三歲就隨著Rene Clemencic在歐洲各地演唱中世紀音樂。之後他更轉戰葛麗果聖歌的素歌演唱,並與美國古樂學者威廉克利斯帝合作,嘗試了許多巴洛克演出,雖然浸淫在各式古樂類型,但藍斯涅最拿手的卻是義大利巴洛克音樂的演唱,原因是華麗的義大利巴洛克音樂,正好符合他出色的嗓音,這份錄音中的演唱就能說明他這一難能可貴的特質。
 
 
陳其鋼:作品集
湯沐海、杜特華(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
馬友友(大提琴)
Muhai Tang / Charles Cutoit/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QiGang Chen

因為擔任零八年北京奧運音樂總監,並創作了京奧主題曲「我和你」,旅法中國作曲家陳其鋼忽然從狹小的現代創作領域,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出生於上海、在北京長大的陳其鋼,畢業於中央音樂院,原本是學單簧管的,和譚盾、陳佐湟等人都是同學,在大陸被稱為第五代作曲家。後來考到留法公費後,就拜在梅湘的門下,還在三十三歲拿到了從十九世紀就讓白遼士、聖桑等人競逐的羅馬大獎,以一個外國人而言,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和大部份中國第五代作曲家一樣,陳其鋼的作品因為受到西方物質文明的薰陶甚深,很能詠物紓情,但各自卻還是有不同的風格,像旅法的陳其鋼,就不走恩師梅湘的複調性或十二音,而像是回到印象派作曲家的風格那樣:清恬飄緲,幾乎沒有重量一般的讓人放鬆,一點也不像大部份的現代音樂那麼讓人望而生怯。這份零三年的錄音,收錄的都是陳其鋼至今最為人傳誦討論的代表作,在當時都是世界首度錄音。更遠從紐約請來了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拉奏大提琴協奏曲「追憶逝水年華」,也從北京京劇院請來京劇演員擔任第一首「蝶戀花」中的演唱。這種結合京劇和西方音樂的作品雖然不少見,但是陳其鋼將青衣韻白的淒、怨和他那種淡淡的管弦譜寫結合的效果,卻著實只此一家,讓人聽了不禁大嘆:前此怎麼無人有此創見呢?因為他的結合實在非常細膩巧妙,也不禁讓人想道,如果東西方音樂作此融合,想必無人會反對,也著實沒有任何突兀。
 
 
舒伯特:大二重奏
杭諾卡普松(小提琴)傑洛米杜寇斯(鋼琴)
Renaud Capucon / Jerome Cucros
Schubert:Grand Duo

舒伯特的室內樂作品多半是為他的好友合奏作樂而寫,但有些作品則例外。「華麗的輪旋曲」一作是為被蕭邦稱為「帕格尼尼第二」的史拉維克所寫,他是維也納歌劇院的首席提琴家,他後來轉而從事鋼琴演奏,也成為名家。舒伯特先是在十年前為他寫了「大二重奏」這首奏鳴曲後,才為他寫這首輪旋曲。此曲是一八二七年的作品,再隔一年舒伯特就要過世了。此曲事實上有兩個樂章,但卻一氣呵成,不間斷奏完。「大二重奏」完成於一八一七年八月間,但一直到一八五一年才出版,之後又隔了十三年才第一次有人公開演奏,足足晚舒伯特過世三十六年之久。音樂學者愛因斯坦稱此曲讓舒伯特完全走出海頓和莫札特的陰影之外,充滿了他個人的魅力,迷人而甜美,全曲充滿了他在藝術歌曲上的甘美旋律特質。C大調幻想曲則是舒伯特最後一首室內樂作品,這是他在一八二七年十二月最後一個禮拜寫下的。此曲同樣由史拉維克首演,但卻還是遲到一八五零年才首度出版問世。此曲演奏難度比之前的作品都高,愛因斯坦因此稱此曲等於填補了舒伯特未寫作小提琴協奏曲的空缺。此曲的第三樂章小行板是以舒伯特歌曲「我贊同你」所寫成的變奏曲。這份一九九八年的錄音是卡普松初在樂壇綻露頭角的知名作品,多年來他受到阿格麗希看中他的天份,一再邀請他前往阿格麗希音樂節演出,應證了他是當今法比小提琴學派的正統傳人身份。
 
 
假聲男高音的小夜曲
大衛丹尼爾斯(假聲男高音)馬汀卡茲(鋼琴)
David Daniels / Martin Katz
Serenade

美國假聲男高音大衛丹尼爾斯是九零年代中期崛起的明星級歌唱家,在他之前或之後,假聲男高音從來沒有吸引過這麼多主流媒體的注意,這除了他的歌藝,也和他寬和敦厚的性格討人喜愛有關。出生在雙親都是歌唱教師的家庭,從小就擁有媲美女高音的音域和音色,本來在辛辛納提音樂院學男高音的大衛,因為每次唱到高音F以上音色就不一致,改唱男中音音色又不對,於是在幾經嘗試意外發現自己的聲音竟然在假聲男高音音域最美,所以到密西根大學修碩士時他決定改唱假聲男高音,從此讓他唱出了一片天。因為這樣的轉變,讓他的成功來的比一般人晚,一直到二十六歲才第一次登台作職業性的演唱,但很快的在短短七年間他就唱進了大都會歌劇院的頭角,所有韓德爾歌劇中閹人男高音的角色都找上他,也因此他的聲名開始跨過大西洋,受到歐洲主要歌劇院的注意,成為許多巴洛克歌劇中固定的頭角。大衛丹尼爾斯的假聲男高音之所以能走出古樂界,受到主流樂迷的歡迎,或許和他從小就愛聽歌劇有關,但是也和他的音色稟賦有很大的關係,他的聲音不像一般假聲男高音給人男人唱假音的不自然感,相反的,他用了很多的胸腔共鳴支持他的聲音發出溫暖而具有男性特質的音色,而這種技巧也讓他因此可以為自己所演唱的歌曲帶進濃厚的情感,而不致於像一般假聲男高音那樣流於只是飆高卻少了聲音厚度和情感深度的缺點。也正因為這樣,大衛很能夠把他的聲音運用在原本非假聲男高音演唱的作品上,就像本片,他所選唱的幾乎都是從來不曾由假聲男高音演唱過的曲目,連作曲家本人也不見得想像得到這些歌曲如果由假聲男高音演唱會是什麼效果。這份兩千年的錄音,是大衛初露頭角時的經典作品,非常值得收藏。
 


韋瓦第:四首經文歌
畢昂迪(指揮)華麗的歐洲古樂團派翠西亞.琪歐菲(女高音)
Fabio Biondi / Patrizia Ciofi / Europa Galante
Vivaldi: Motets

韋瓦第一生的創作雖然以協奏曲和歌劇居多,在宗教音樂上的貢獻他則多半延用同時代的樂風,沒有太多的革新,但是因為他豐富的旋律才華以及將協奏曲的手法運用到合唱與獨唱音樂上,而得以展現當時威尼斯富麗唐華的音樂景象,的確稱得上巴洛克音樂的一絕,其華麗的程度,遠在同時代的法國、德國和英國音樂之上,此點是無庸置疑的。本片中所收錄的四首經文歌,已經可以嗅到未來音樂的氣味,這些經文歌都是以花腔女高音為對象撰寫的華麗作品,其精妙的聲線,讓人驚豔,而韋瓦第在這四曲中處理獨唱女聲的手法,幾乎就是把人聲當作協奏曲中的小提琴一樣花俏繁複,對唱者充滿高度挑戰,對聽者則是滿是撩撥聽覺的滿足。古樂小提琴家兼指揮家的畢昂迪的韋瓦第指揮一直被視為當代最有活力且鮮明的代表,他指揮「華麗的歐羅巴」古樂團所灌錄的「四季」在全球熱賣超過五十萬張,並贏得義大利和法國等第唱片大獎。該團在一九九八年與維京唱片簽下獨家合約,先後完成了多張在古樂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洛克專輯,其中他對韋瓦第音樂精湛獨到的呈現手法,尤其是當代一絕,不管是在近年來讓人驚豔的歌劇「霸亞齊」,或是本片這些經文歌,都一樣精彩。片中與他合作的義大利女高音琪歐菲是當代罕見從出道以來就一直橫跨浪漫派主流歌劇和古樂演唱的歌唱家,她既能唱普契尼、威爾第的輕抒情女高音角色、又能唱美聲歌劇和古樂,這都要歸功於她那蒙著一層霧一般的特殊女高音,這份零四年的錄音,當時她在台灣尚不為人所知,因此只限量發行了極少數幾張,知道的人不多,如今她已經因為多次在費加洛婚禮、茶花女等劇中的出色表現大獲矚目,擠身當代首席女高音,回頭再聽,更能欣賞她的獨特嗓音。
 


美國女高音與兒童合唱團藝術歌曲
派翠西亞.佩蒂邦(女高音)美國男孩合唱團
Patricia Petibon / American Boychior
Songs from America

法國花腔女高音佩蒂邦近幾年開始從古樂界轉戰主流十九世紀曲目,尤其是輕歌劇上更是大獲好評,也因此被DG唱片相中,成為主力歌手。明年要滿四十歲的她,其實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維京唱片慧眼相中,灌錄了許多別具巧思的曲目,像這份美國歌曲就是以即使現在都沒有人想得到的方式組合:女高音、次女高音、鋼琴和兒童合唱團的搭配。畢業於巴黎音樂院的她,原本主修雕塑,後轉修音樂學,並以第一名畢業於九五年,之後她幾乎都是和哈農庫特、賈第納和明可夫斯基、克利斯帝等古樂家合作,但慢慢也開始把觸角伸往現代藝術歌曲,由於她對音樂領悟的天份和多元文化的浸淫,讓她對美國和法國現代藝術歌曲的掌握特別具有巧思和慧心,也因此讓她在古樂傑出表現外,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份錄音中,她選了一系列我們幾乎不熟悉的美國近代作曲家歌曲,但不熟悉的其實只是曲名,音樂或其中的意涵卻是很容易就感受的。像柯普蘭的美國古謠,其中就有一首是他用進「阿帕拉契之春」的主題曲正當叫歌曲「簡單小禮物」、另外I BOUGHT ME A CAT也因為曲中歌手要模仿貓和鴨子叫聲,而經常被選唱。本片很特別的另一點是,每一套作品的鋼琴伴奏都不同人,因為連鋼琴家本身對這些曲目的熟悉度也是有限,但也因此格外有趣。這樣的音樂概念在維京古典初創的頭幾年,經常可見,也是這家唱片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惜台灣在當時因為少人宣傳,因此這份錄音也幾乎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現在再版,很值得把握機會珍藏。
 


蕭邦:敘事曲、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
安德佐夫斯基(鋼琴)
Piotr Anderszewski
Chopin: Ballades, Marzukas, Polonaises

雖然是波蘭人,對於蕭邦,安德傑夫斯基一開始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是像他這樣一位正好出身為波蘭裔、又正好在巴黎發展自己演奏生涯的鋼琴家,如果還要彈蕭邦,未免給人攀關係的聯想,所以他早期的認同是在另一位波蘭作曲家齊瑪諾夫斯基的音樂上,一直到經過歲月洗練,在更多鋼琴家中去除了自己的抗拒,才重新在蕭邦中找到自己血液中同樣的律動,也在其中找到同樣的國際色彩,而這份蕭邦,也同樣在問世後,在歐美樂壇成為廣被討論的焦點,樂評人一致的看法是,安德傑夫斯基是這樣一位難以歸類、極端的鋼琴家,他的音樂讓喜歡的人喜歡極了。這是一張絕對獨特的蕭邦彈奏,不流俗、不譁眾取寵,卻能夠看到別人所看不到、彈出別人所彈不出的蕭邦專輯。這份錄音是他在零三年的錄音,之後他就回頭又在他最熟悉的貝多芬和巴哈中探索新的世界,這張蕭邦也因此成為他演出生涯至今的奇數,卻也更因此格外讓人懷念。
 


莫札特音樂會詠嘆調
娜妲莉德賽(女高音)顧雪鮑爾(指揮)里昂歌劇院管弦樂團
Natalie Dessay
Mozart: Concert Arias

法國女高音德賽被譽為二十世紀末的「聲音奇蹟」。原本是演員的她,因為嗓音出色,在友人的鼓勵下前往音樂院進修,並在法國廣播公司的聲樂大賽中獲得首獎,之後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舉辦的國際莫札特歌唱大賽中獲得金牌。這些出色的表現讓她很快就贏得歐洲樂壇的矚目,快速地在一九九零年代初崛起,尤其是九二年在巴士底歌劇院演出「霍夫曼故事」中的歐琳匹雅一角,雖然只出場一小段時間,超凡的花腔嗓音卻技驚四座,讓她一夜成名。接著她就被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網羅,取代美國女高音史都德的多場演唱,並因此贏得維也納觀眾的傾心,連同場演出的多明哥,也驚訝於她輕而易舉的花腔演唱功力,連小克萊巴也慕名而來邀她與女高音邦妮同台演唱「玫瑰騎士」,可惜克萊巴竟意外過世,而未能及時讓這份製作問世。但之後她還是以史特勞斯另一個花腔角色澤賓內妲的詮釋在歐洲歌劇院受到讚揚,也因此讓大都會歌劇院以史氏另一齣歌劇阿拉貝拉相邀,更因為在普羅旺音樂節演唱魔笛的夜之后,而讓該製作大受歡迎,連續演出一年不輟。這份錄音完成於一九九五年,當時台灣的樂迷對她還沒有太多的認識,但就在這之後不到五年,她的聲名也快速傳遍亞洲。本片中她演唱了莫札特最艱難的幾首花腔女高音詠嘆調,這些詠嘆調因為音域極高,所以不常被挑選,但其中第二首「神啊,我要向您傾訴」當年曾被美國黑人女高音凱瑟琳芭桃唱得非常完美,德賽以更輕巧的方式挑戰此曲,與雙簧管互相唱和,可謂人間天籟。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布瑞頓:大提琴交響曲
楚爾士莫克(大提琴)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Truls Mork / Simon Rattle/City of Birmingham Sym Orch.
Elgar: Cello Concerto& Britten: Cello Symphony

布瑞頓的大提琴交響曲完成於一九六三年,是他在著名的戰爭安魂曲問世後的創作。此曲是獻給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的,並由他隔年在莫斯科首演,從此就成了二十世紀知名的大提琴協奏作品。此曲是貨真價實的交響曲,其主題的連貫性和第一樂章採用奏鳴曲式創作的手法,都遵循傳統。而大提琴雖然在曲中擁有超技的展現,但樂團的地位卻不只是伴奏,而是像交響曲中一樣的完整。此曲的終樂章是以帕薩卡格利亞寫成的,主題則來自第三樂章,隨後則發展成六道變奏。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被稱作是他秋日薄暮之作,這是一首充滿悲傷和回憶的作品,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以這首協奏曲其實可以看作是艾爾加的「戰爭安魂曲」,是他為慘痛的人世爭戰所寫的悼歌。這裡面有悲憤,但更多的是不忍,而晚年的心境也為樂曲的悲傷氣氛平添些許低沉色調。這首協奏曲日後因為五零年代後期英國天才大提琴家杜普蕾成功的詮釋而快速翻紅,從此擺脫了原本僅在英國本地知名的情形,成為國際的名曲,杜普蕾因為與此曲聲名相繫,在之後十多年的演奏生涯中,一再被邀請到各國演出此曲,也因此讓此曲傳遍各國,從此這首協奏曲不再是英國大提琴家的專利,而被許多國際知名的大提琴家納入曲目中,馬友友和麥斯基等人都為此曲貢獻過他們不同的觀點。這份錄音是挪威大提琴家莫克在一九九九年所做的錄音,擁有史上罕見史特拉第瓦里與蒙塔尼亞納兩位大師作品合體的大提琴“Esquire”(一七二三年,琴頭是史氏所造)的他,是史上第一位進入柴可夫斯基大賽決賽的北歐演奏家,這之後他就因為演奏風格獨特的冷靜卻別具個性而受到喜愛,尤其在近代和現代大提琴曲目上,他的處理更是其他大提琴家所無法克制自己做到的超然和深刻的綜合表現。這份錄音當年在台灣發行時很少被人注意,十年後再版,可千萬別再錯過了。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
Justy 2009-10-22 14:48:30



真是嘆為觀止!
都是好有文化的音樂!

版主回應
EMI的這個系列看來的確是還蠻不錯的 2009-10-22 15: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