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1 02:08:05魔彈射手
瓦薩里與國台交
”VS”,台灣人很喜歡用這一個縮寫,不管是誰與誰搭配合作、誰與誰對抗比拼,台灣人總用VS來連結兩個名字,對外國人來說這是個奇怪的用法,因為VS有對立對抗的意思,並不是每一個情況都適用。
音樂會嘛,常會看到知名獨奏家或指揮家來和樂團搭配,這個時候,台灣人還是用VS來連結,於是「菁英系列I-瓦薩里VS國台交」這樣的標題就出來了,是怎樣?瓦薩里和國台交打擂台?
聽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是一波三折,原本沒有打算去聽,音樂會前臨時有人給我票,不過卻因為在公司加班,到了音樂廳卻已經遲到了,我記得沒錯的話,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聽音樂會遲到,於是音樂會的第一首曲子「芬蘭頌」我沒聽到,只在場外看了現場轉播。
在講這場音樂會之前,還是得講一下場地。這場音樂會在台中的中興堂演出,這個場地的效果,就如同哈地斯的冥王城,如果你有看過「聖鬥士星失」的話,沒錯,我講的就是那個佈了結界,會讓聖鬥士只剩下十分之一功力的冥王城,在設計師的「巧思」之下,中興堂如同佈下結界,樂團演出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或許樂團有時表現不好是場地的關係,先平衡報導一下吧。
雖然第一首沒聽到,不過第二首才是我真正想聽的曲子,也算是今天的重頭戲,李斯特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很奇特的是,這首曲子不但由瓦薩里獨奏,還由他來指揮,李斯特的曲子都不簡單,協奏曲也非常艱難,如何指揮、獨奏兼顧,的確讓人好奇。
先談瓦薩里的獨奏,他彈得的確是非常不錯,雖然七十好幾,可是觸鍵仍然非常犀利,許多快速的樂段,音符仍然可以處理得很清楚,絲毫不輸給年輕人,瓦薩里的琴音不像俄國鋼琴家那麼厚重,反倒是多了些晶瑩剔透,每次聽到他彈琴,我總是很難想像,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呢。
可惜的是,這首協奏曲仍然不算是成功的演出,如同之前薇莎拉絲的音樂會,樂團和獨奏家沒有搭上,第一個在音色上就不合,第二個樂團常常會有點脫序,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沒有真正指揮的關係,有時的齊奏並沒有整齊的出來,事實上除了銅管以外,感覺得出來國台交在這場音樂會進步許多,可是為什麼總覺得不對勁呢?
樂團演奏的問題在下半場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中,明顯的表露出來,問題就在於低音部不見了。由於弦樂的低音整個出不來,因此樂團就如同沒有地基一般飄來搖去,小提琴拉得很用心,但沒有低音的襯托就顯得非常尖銳,在這首交響曲中,木管的表現非常非常棒(尤其是豎笛和長笛),小提琴亦不差,甚至銅管也不像上半場一樣像個攪局者,但低音部的不振使得合聲感整個不足,這可是布拉姆斯啊!低音不見,布拉姆斯就不布拉姆斯了,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正因為這樣,音樂聽來不大穩重,反而有點虛浮。
國台交在這場音樂會的演出,比我之前聽到的幾場都要棒,不過低音部如果不再加強一些,實在很難更上層樓。
如同以往的音樂會,瓦薩里在安可曲的部分也帶給大家許多意想不到。上半場協奏曲後,他獨奏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再一次的又讓大家見識他的演奏功力,不過快結束前,他的椅子竟然滑動了,為了把椅子挪回來,曲子的結尾彈得有些慌亂,於是瓦薩里又回來,從他出了亂子的那個地方開始再彈一次,這次果然是好多了,不過……大師您的結尾最後幾小結還是有點………。
下半場,瓦薩里帶領樂團演奏的安可曲是布拉姆斯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也常在音樂會中聽到,不過瓦薩里的詮釋有別於其他指揮,別人拿來當安可時總是指得特別快,但他一開始就用了較慢的速度,樂曲中故意把速度的反差拉大,休止符也刻意的把它延長,比起一般我們聽到的版本,大概是兩到三倍的演奏時間吧,不過聽起來還蠻棒的,比起趕鴨子的演奏,是多了許多深度,也讓人覺得他的確有用心準備這首安可曲。
會後,又是一堆人大排長龍的索取簽名,大師也很合藹的一一滿足樂迷的要求。在大廳意外的看到一個高挑的美女,他是大師的妻子,也是個芭蕾舞者,如果看過「遊藝黑白」的訪問就知道,大家應該和這位美女致敬一下,要不是因為她,瓦薩里不知道還會不會再回到鋼琴前面呢。
後記:雖然對於今天的音樂會仍然有些微辭,不過國台交的轉變仍然有目共睹,不管是在演奏上、節目的安排上、節目單的內容上、甚至是樂團出版的刊物上,都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希望他們能再接再厲囉。
april
2008-03-03 22:47:03
對!
不厚重就不布拉姆斯了!
下半場我滿懷期待
但演奏的過程我的心裡都一直在搖手[不對!不對!布拉姆斯這裡不是這樣呀]
可能我聽的版本都比較厚重或速度慢一點(鄧許泰特/克倫培勒/約夫姆)
速度上瓦薩里也處理的比較明快
布拉姆斯有些樂段應該是會有點"卡卡"的
會有放肆之後的矛盾與不安那種感覺
可是瓦薩里的呈現比較沒有這種悶悶,憂鬱的感覺
版主回應
第一、三樂章的確和一般聽到的版本有些詮釋上的差異,不過這場音樂會國台交的表現已經比以前要好上許多。國台交似乎還有許多要加強自己的計劃,也希望他們越來越好啦。
2008-03-04 23:39:32
說到"VS"....去年德國銅管來時,也犯了這個錯...「德國銅管樂團VS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管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