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3 01:21:27frank
嘉義縣三界埔移除外來種沙氏變色蜥
不當引進外來物種,影響生態和造成農業損失,從我小時候電視最常報導的福壽螺到前一周上了所有媒體的沙氏變色蜥。這類新聞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實在頗令人感到無奈與心痛。
福壽螺是我第一個認識的來物種,而且它造成了巨大的農業損失。但是這近二十年來媒體已鮮有報導了,是因為農地大幅休耕而使其危害減少?還是因為隨著農業的凋零與不受重視,這個問題就不在重要了呢?台北市已經沒甚麼農地了,但是在各個濕地裡還是常見福壽螺那粉紅色的卵塊:關渡平原的水田、關渡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各公園的水塘、河濱公園裡的人造濕地...。福壽螺一年可以產七至九千個卵,繁殖力驚人。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也不見甚麼有效的防治手段。
前幾年有一則新聞是一群大朋友和小朋友去柴山拔除黃金葛得新聞,在五六十平方公使得面積裡就拔除了200公斤。我可以理解登山客的熱心,想美化環境,但是假以時日,柴山可能會只剩稀疏的大樹和滿山的黃金葛了。這樣的柴山應該不是登山客們心中對柴山的願景才是。
中南部的水庫裡,有許多俗稱「魚虎」的泰國鱧魚,這種魚是強力的掠食者,在台灣水域裡只有人類可以成為其天敵。因民眾任意在日月潭放生觀賞用的玻璃魚和紅魔鬼魚,這種魚專吃魚卵,使得日月潭昔日盛產俗稱總統魚的曲腰魚和奇力魚數量銳減,機近滅絕。
去年開始學習如何賞鳥,也有不少被引進作為鳴禽外來種,在台灣野外建立起穩定的族群。像是白尾巴哥、黑領椋鳥、大陸畫眉、葵花鳳頭鸚鵡(貴子坑就有一個族群)、輝椋鳥... 等等。
這些鳥的引進或在野外繁殖,並不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甚麼妨害,或經濟損失,因此也不太獲得重視。但就和玻璃魚使得原生種的曲腰魚和奇力魚數量銳減,機近滅絕一樣,這些外來種生物會使得生物多樣性降低。而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訂立2010年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減少生物多樣性各组成部分流失的速度,包括:(一)生物區系、棲地、生態系,(二)物種與族群,(三)基因多樣性。維護生物多樣性,是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之一。
「嘉義縣收購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喊停」這則新聞引起我對這種蜥蜴的好奇,於是上網蒐集一些資料,早在兩年前就有學者估計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那為甚麼編列預算抓三萬多隻呢?
雖然不知道這三界埔有多大,難道沙氏變色蜥在三界埔的棲地只有四五公頃左右?這似乎不太可能!而另一方面主事者也沒有針對預算的限制來訂其收購價格。
水上鄉總面積 69.1198平方公里 / 區劃 26村409鄰
平均每村面積 2.6584平方公里 (= 1,630m x 1,630m)
1平方公里= 100公頃
以下是我從網路蒐集來的資訊:
小型的蜥蜴,軀幹長雄體約5公分,雌體約4公分。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有鮮豔的橘色喉囊。喜歡停棲於大樹的基部、灌木或水泥柱上,高度通常不超過1.5公尺。非常敏捷,不容易接近。有很強的領域性,並藉打鬥驅離其他接近的蜥蜴,甚至會咬人。雌體一窩產卵1-2個,埋在沙堆或落葉堆中。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及其鄰近島嶼,台灣2000年於嘉義水上鄉境內發現引入的族群,可能從寵物市場逸出,但引入原因不明。沙氏變色蜥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都屬於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因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及競爭力,對當地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台灣目前也發現沙氏變色蜥對台灣野生蜥蜴的生存有排擠效應,值得注意。
2009/8/16補記
這次莫拉克颱風嘉義的雨量破紀錄,希望能將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和牠們的卵都沖走!
「捕蜥達人」蔡傳榮每周捕捉200多隻,數量居冠。
圖/魯永明 http://udn.com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收購延長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即時報導】 2009.07.29 07:49 pm
農委會在嘉義縣水上鄉國姓與三界村,收購村民捕捉的蜥蜴,上週喊停,29日下午林務局會同縣府調查,對其快速繁殖驚訝,宣布增加百萬元延長收購,但價碼區分大小隻,大隻維持20元,小隻減為10 元,林務局研究員劉泰成說,委託師大調查,收購有成效,第一階段結束,蜥蜴減少四分之一。
村民對延長收購都很高興,或用蒼蠅拍、橡皮圈、用手捉。村民說,木瓜樹被蜥蜴破壞損失,蜥蜴躲藏密林、草堆,不易發現,「既要收購撲滅,就徹底執行,收購到消滅為止」。
劉泰成說,收購價改為大小隻:大隻20元,長度由蜥蜴口到肛門間3公分以上,小於3公分10元,變色蜥對生態影響大,花蓮也有發現,4年前委託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杜銘章調查,以國姓村、三界村的三界埔地區,族群數量最多,收購啟動後,減少四分之一。
農委會六月起鼓勵村民捕捉收購,原訂執行到10月,目標2萬多隻,結果不到2個月,上週捕捉近4萬隻,超出目標,劉泰成說,按杜教授調查,動支百萬元延長收購,應能有效減少族群。
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較台灣特有種的斯文豪氏攀木蜥,平均10至30公分,體型小很多,但環境適應力很強,最大特徵求偶或示警,會突起橘紅色喉囊,以蟋蟀、蝗蟲、螞蟻為食,也覓食綠蜥、攀木蜥蛋,有其存在之處,螞蟻數量銳減一半以上,無天敵,又具擴散入侵力,不撲滅將嚴重衝擊生態。
嘉義縣收購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喊停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即時報導】 2009.07.22 08:37 pm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村遭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多年,縣府爭取中央補助,鼓勵村民捕捉,以每隻20元收購,原訂6月到10月,為期5個月,收購2萬多隻,結果不到2個月,捕捉逾3萬多隻,超出目標,農業處被迫22日收購喊停。
有政府收購誘因,三界埔村民與成功國小學童,將捉蜥當成全民運動,休閒又可賺外快,成功國小100多名學童1個多月,共捕捉2000隻,賺4萬多元,村民也紛紛投入捕捉。
截至22日為止,農業處共收購3萬4000多隻,支付逾60萬元,中央補助只有2萬隻、50萬元額度,補助額用完,農業處不得不暫時喊停,再向中央爭取補助。
農業處綠化保育課長曾永華指出,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屬中小型變色蜥,環境適應力很強,已知入侵墨西哥、牙買加、貝里斯和美國等地,最大特徵是求偶或示警時,會突起橘紅色喉囊。
沙氏變色蜥曾在花蓮發現,數量不多,不像三界埔地區族群密集,從2000年發現至今,估算數萬隻之多,為避免變色蜥破壞本土物種生態,發布「通緝令」,定點設收集桶,鼓勵村民和學生捕捉。
鄭永華說,沙氏變色蜥肉食性,以蟋蟀、蝗蟲、螞蟻等昆蟲為食,也覓食綠蜥、蜥蜴、攀木蜥蛋,研究發現,有沙氏變色蜥存在,螞蟻數量銳減一半以上,螞蟻具分解落葉等生態功能,螞蟻減少嚴重衝擊地生態,變色蜥在台幾無天敵,又具擴散入侵力,不撲滅任其擴散,恐將釀成生態浩劫。
2007年6月26日中央社嘉義報導
威脅本土生態 通緝沙氏變色蜥
2007/05/01 報導記者:蔡崇梧 /台視新聞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發現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已入侵在此繁衍生息多年,為了避免破壞本土原有物種生態,嘉義縣政府農業局決定全面「追捕」,在各校園廣發「通緝」海報,並設收集站,不論死活。
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屬中小型變色蜥,對環境適應力超強,很容易擴散入侵各地,最大特徵是求偶或示警時,會突起橘紅色喉囊。
入侵台灣的「沙氏變色蜥」,是南非大學研究生海瑞在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採集到二雄一雌,經與國外學者一起比對、探討,終於在二年後鑑定出是新出現的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學者們並認為入侵台灣的沙氏變色蜥,可能來自中美洲的古巴。
成功國小教導主任張世杰表示,根據學者調查,入侵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在嘉義地區的數量就有上萬隻,且逐漸向外發展,因初步發現其體內可能有寄生蟲,將衝擊當地生態. 據了解,沙氏變色蜥和台灣特有種的「攀木蜥」一樣,都有強烈的地域觀念,會排斥同類進入領域,因此族群並不密集,反而能接受「沙氏變色蜥」在牠領域內,這也使得「沙氏變色蜥」數量有擴大趨勢。
農政單位為避免,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破壞本土物種生態,已在三界埔當地廣發「通緝令」海報,並定點設置收集桶,村民和學生捕捉後,再由農政單位統籌處理.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全民緝殺
吳志明/嘉義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5.01
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的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最近又出現原產於中南美洲古巴的沙氏變色蜥,且有大量繁衍跡象,初估每公頃有一萬隻。由於沙氏蜥體內有寄生蟲,並會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因此農政單位已下令全面撲殺。
三界埔 當年紅火蟻首度入侵處
三界埔一向是嘉義地區民眾公認的風水寶地,不少外地的堪輿師也常慕名而來。三年前,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入侵的地方,除了桃園外,就是嘉義的三界埔。巧的是,現在讓農政單位相當緊張的沙氏變色蜥,也在此地繁衍生息。
嘉義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說,事實上沙氏變色蜥之前在花蓮地區也曾發現過,但相當零星,不像水上鄉三界埔這般密集,而且從二○○○年發現到現在,已經非常穩定的繁衍下來。
三界埔成功國小校長鄭鴻鵬說,宜蘭大學教授毛俊傑根據這段時間在附近所捕獲的數量初估,三界埔一帶,目前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令人憂心的是,將來可能逐漸擴展到其他地方。
移動速度迅猛 追捕應注意安全
雖然成功國小已經張貼有關沙氏變色蜥的「通緝」海報並廣為發放,但鄭鴻鵬說,並不鼓勵學生看到就抓,因為牠移動的速度很快;三界埔靠山,附近山溝、墳墓多,萬一學生為追捕而發生危險就不好。
成功國小校園內現在設有收集站,不論死活只要抓到沙氏變色蜥就可交給收集站;死活分別存放,死掉的蜥蜴先以酒精浸泡,每兩周清點一次。希望能有效遏止其蔓延,以免影響台灣物種生態。
古巴來的沙氏變色蜥 凶猛會咬人
吳志明 中國時報 2007.05.01
沙氏變色蜥(Anolis sagrei),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的古巴和鄰近島嶼,屬於小型的蜥蜴,身形瘦長。
雄蜥長約五公分,雌蜥略小,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雄蜥遇到危險或憤怒時,頸部的喉囊會膨漲,並呈橘色。
平常喜歡棲息在大型喬木、檳榔樹、灌木或水泥柱,動作十分敏捷,不容易接近,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常藉凶猛的打鬥,驅趕其他接近的蜥蜴,有時也會咬人。
繁殖季節,母蜥通常產卵一至二個,產後埋於沙堆、落葉堆中,等待孵化。
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因為牠強烈的領域性和競爭力,對當地不同品種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威脅,部分族群甚至因而消失。
南非大學研究生諾瑞(Gerrut Norral),長期在水上鄉三界埔觀察沙氏變色蜥的生態,曾經發現牠有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幼蜥的觀察紀錄。
沙氏變色蜥 嘉義縣府下撲殺令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水上報導】 2007.04.26 04:10 am
水上鄉三界埔地區是目前所知外來種沙氏變色蜥的主要棲地,縣農業局防範其擴散展開撲殺計畫,昨天邀請學者毛俊傑向地方人士講解沙氏變色蜥,並將發動全體村民一起捕捉。
沙氏變色蜥又稱為古巴小樹蜥、安東蜥、褐樹蜥,專家學者研判可能隨木材進口或寵物店引進,現今有些寵物店還可見到。
沙氏變色蜥在水上鄉三界埔一帶族群相當密集,由於牠的適應力和繁殖力很強,很容易藉著垃圾、苗木,甚至颱風水災擴散到各地。
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昨天邀請專研沙氏變色蜥的宜蘭大學自然資源系助理教授毛俊傑,到水上鄉成功國小向地方人士講解,他提到沙氏變色蜥在國外的密度可達1公頃1萬6000多隻,已知牠會吃昆蟲、其他蜥蜴、蛞蝓等,不僅破壞生態,更可能傳播病原菌、寄生蟲。
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表示,縣府將和學界、成功國小合作,在三界埔地區廣發通緝沙氏變色蜥的大型海報和折頁,定點放置收集桶,鼓勵小學生和村民捕捉收集後交給專人處理,並將在成功國小網站附掛通緝沙氏變色蜥的專屬網頁,同時要將此次外來種入侵設計成教育題材。
福壽螺是我第一個認識的來物種,而且它造成了巨大的農業損失。但是這近二十年來媒體已鮮有報導了,是因為農地大幅休耕而使其危害減少?還是因為隨著農業的凋零與不受重視,這個問題就不在重要了呢?台北市已經沒甚麼農地了,但是在各個濕地裡還是常見福壽螺那粉紅色的卵塊:關渡平原的水田、關渡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各公園的水塘、河濱公園裡的人造濕地...。福壽螺一年可以產七至九千個卵,繁殖力驚人。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也不見甚麼有效的防治手段。
前幾年有一則新聞是一群大朋友和小朋友去柴山拔除黃金葛得新聞,在五六十平方公使得面積裡就拔除了200公斤。我可以理解登山客的熱心,想美化環境,但是假以時日,柴山可能會只剩稀疏的大樹和滿山的黃金葛了。這樣的柴山應該不是登山客們心中對柴山的願景才是。
中南部的水庫裡,有許多俗稱「魚虎」的泰國鱧魚,這種魚是強力的掠食者,在台灣水域裡只有人類可以成為其天敵。因民眾任意在日月潭放生觀賞用的玻璃魚和紅魔鬼魚,這種魚專吃魚卵,使得日月潭昔日盛產俗稱總統魚的曲腰魚和奇力魚數量銳減,機近滅絕。
去年開始學習如何賞鳥,也有不少被引進作為鳴禽外來種,在台灣野外建立起穩定的族群。像是白尾巴哥、黑領椋鳥、大陸畫眉、葵花鳳頭鸚鵡(貴子坑就有一個族群)、輝椋鳥... 等等。
這些鳥的引進或在野外繁殖,並不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甚麼妨害,或經濟損失,因此也不太獲得重視。但就和玻璃魚使得原生種的曲腰魚和奇力魚數量銳減,機近滅絕一樣,這些外來種生物會使得生物多樣性降低。而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訂立2010年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減少生物多樣性各组成部分流失的速度,包括:(一)生物區系、棲地、生態系,(二)物種與族群,(三)基因多樣性。維護生物多樣性,是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之一。
「嘉義縣收購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喊停」這則新聞引起我對這種蜥蜴的好奇,於是上網蒐集一些資料,早在兩年前就有學者估計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那為甚麼編列預算抓三萬多隻呢?
雖然不知道這三界埔有多大,難道沙氏變色蜥在三界埔的棲地只有四五公頃左右?這似乎不太可能!而另一方面主事者也沒有針對預算的限制來訂其收購價格。
水上鄉總面積 69.1198平方公里 / 區劃 26村409鄰
平均每村面積 2.6584平方公里 (= 1,630m x 1,630m)
1平方公里= 100公頃
以下是我從網路蒐集來的資訊:
小型的蜥蜴,軀幹長雄體約5公分,雌體約4公分。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有鮮豔的橘色喉囊。喜歡停棲於大樹的基部、灌木或水泥柱上,高度通常不超過1.5公尺。非常敏捷,不容易接近。有很強的領域性,並藉打鬥驅離其他接近的蜥蜴,甚至會咬人。雌體一窩產卵1-2個,埋在沙堆或落葉堆中。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及其鄰近島嶼,台灣2000年於嘉義水上鄉境內發現引入的族群,可能從寵物市場逸出,但引入原因不明。沙氏變色蜥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都屬於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因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及競爭力,對當地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台灣目前也發現沙氏變色蜥對台灣野生蜥蜴的生存有排擠效應,值得注意。
2009/8/16補記
這次莫拉克颱風嘉義的雨量破紀錄,希望能將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和牠們的卵都沖走!
「捕蜥達人」蔡傳榮每周捕捉200多隻,數量居冠。
圖/魯永明 http://udn.com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收購延長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即時報導】 2009.07.29 07:49 pm
農委會在嘉義縣水上鄉國姓與三界村,收購村民捕捉的蜥蜴,上週喊停,29日下午林務局會同縣府調查,對其快速繁殖驚訝,宣布增加百萬元延長收購,但價碼區分大小隻,大隻維持20元,小隻減為10 元,林務局研究員劉泰成說,委託師大調查,收購有成效,第一階段結束,蜥蜴減少四分之一。
村民對延長收購都很高興,或用蒼蠅拍、橡皮圈、用手捉。村民說,木瓜樹被蜥蜴破壞損失,蜥蜴躲藏密林、草堆,不易發現,「既要收購撲滅,就徹底執行,收購到消滅為止」。
劉泰成說,收購價改為大小隻:大隻20元,長度由蜥蜴口到肛門間3公分以上,小於3公分10元,變色蜥對生態影響大,花蓮也有發現,4年前委託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杜銘章調查,以國姓村、三界村的三界埔地區,族群數量最多,收購啟動後,減少四分之一。
農委會六月起鼓勵村民捕捉收購,原訂執行到10月,目標2萬多隻,結果不到2個月,上週捕捉近4萬隻,超出目標,劉泰成說,按杜教授調查,動支百萬元延長收購,應能有效減少族群。
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較台灣特有種的斯文豪氏攀木蜥,平均10至30公分,體型小很多,但環境適應力很強,最大特徵求偶或示警,會突起橘紅色喉囊,以蟋蟀、蝗蟲、螞蟻為食,也覓食綠蜥、攀木蜥蛋,有其存在之處,螞蟻數量銳減一半以上,無天敵,又具擴散入侵力,不撲滅將嚴重衝擊生態。
嘉義縣收購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蜴喊停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即時報導】 2009.07.22 08:37 pm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村遭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多年,縣府爭取中央補助,鼓勵村民捕捉,以每隻20元收購,原訂6月到10月,為期5個月,收購2萬多隻,結果不到2個月,捕捉逾3萬多隻,超出目標,農業處被迫22日收購喊停。
有政府收購誘因,三界埔村民與成功國小學童,將捉蜥當成全民運動,休閒又可賺外快,成功國小100多名學童1個多月,共捕捉2000隻,賺4萬多元,村民也紛紛投入捕捉。
截至22日為止,農業處共收購3萬4000多隻,支付逾60萬元,中央補助只有2萬隻、50萬元額度,補助額用完,農業處不得不暫時喊停,再向中央爭取補助。
農業處綠化保育課長曾永華指出,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屬中小型變色蜥,環境適應力很強,已知入侵墨西哥、牙買加、貝里斯和美國等地,最大特徵是求偶或示警時,會突起橘紅色喉囊。
沙氏變色蜥曾在花蓮發現,數量不多,不像三界埔地區族群密集,從2000年發現至今,估算數萬隻之多,為避免變色蜥破壞本土物種生態,發布「通緝令」,定點設收集桶,鼓勵村民和學生捕捉。
鄭永華說,沙氏變色蜥肉食性,以蟋蟀、蝗蟲、螞蟻等昆蟲為食,也覓食綠蜥、蜥蜴、攀木蜥蛋,研究發現,有沙氏變色蜥存在,螞蟻數量銳減一半以上,螞蟻具分解落葉等生態功能,螞蟻減少嚴重衝擊地生態,變色蜥在台幾無天敵,又具擴散入侵力,不撲滅任其擴散,恐將釀成生態浩劫。
2007年6月26日中央社嘉義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發現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繁衍多年,學者調查後估計嘉義地區數量可能高達上萬隻,且有逐漸向外發展趨勢。為避免破壞本土原有物種生態,嘉義縣政府農業局決定全面移除,並在各校園廣發「通緝」海報,要將外來種蜥蜴趕出台灣。
嘉義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課長曾永華指出,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屬於中小型變色蜥,對環境適應力很強,很容易擴散入侵各地,目前已知成功入侵墨西哥、牙買加、貝里斯和美國等地,最大特徵是求偶或示警時,會突起橘紅色的喉囊。
農政單位為了避免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破壞本土物種生態,已在水上鄉三界埔廣發「通緝令」海報,並定點設置收集桶,村民和學生捕捉後,將交由農政單位統籌處理。
威脅本土生態 通緝沙氏變色蜥
2007/05/01 報導記者:蔡崇梧 /台視新聞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發現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已入侵在此繁衍生息多年,為了避免破壞本土原有物種生態,嘉義縣政府農業局決定全面「追捕」,在各校園廣發「通緝」海報,並設收集站,不論死活。
沙氏變色蜥長約4.8到6.4公分,屬中小型變色蜥,對環境適應力超強,很容易擴散入侵各地,最大特徵是求偶或示警時,會突起橘紅色喉囊。
入侵台灣的「沙氏變色蜥」,是南非大學研究生海瑞在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採集到二雄一雌,經與國外學者一起比對、探討,終於在二年後鑑定出是新出現的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學者們並認為入侵台灣的沙氏變色蜥,可能來自中美洲的古巴。
成功國小教導主任張世杰表示,根據學者調查,入侵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在嘉義地區的數量就有上萬隻,且逐漸向外發展,因初步發現其體內可能有寄生蟲,將衝擊當地生態. 據了解,沙氏變色蜥和台灣特有種的「攀木蜥」一樣,都有強烈的地域觀念,會排斥同類進入領域,因此族群並不密集,反而能接受「沙氏變色蜥」在牠領域內,這也使得「沙氏變色蜥」數量有擴大趨勢。
農政單位為避免,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破壞本土物種生態,已在三界埔當地廣發「通緝令」海報,並定點設置收集桶,村民和學生捕捉後,再由農政單位統籌處理.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全民緝殺
吳志明/嘉義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5.01
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的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最近又出現原產於中南美洲古巴的沙氏變色蜥,且有大量繁衍跡象,初估每公頃有一萬隻。由於沙氏蜥體內有寄生蟲,並會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因此農政單位已下令全面撲殺。
三界埔 當年紅火蟻首度入侵處
三界埔一向是嘉義地區民眾公認的風水寶地,不少外地的堪輿師也常慕名而來。三年前,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入侵的地方,除了桃園外,就是嘉義的三界埔。巧的是,現在讓農政單位相當緊張的沙氏變色蜥,也在此地繁衍生息。
嘉義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說,事實上沙氏變色蜥之前在花蓮地區也曾發現過,但相當零星,不像水上鄉三界埔這般密集,而且從二○○○年發現到現在,已經非常穩定的繁衍下來。
三界埔成功國小校長鄭鴻鵬說,宜蘭大學教授毛俊傑根據這段時間在附近所捕獲的數量初估,三界埔一帶,目前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令人憂心的是,將來可能逐漸擴展到其他地方。
移動速度迅猛 追捕應注意安全
雖然成功國小已經張貼有關沙氏變色蜥的「通緝」海報並廣為發放,但鄭鴻鵬說,並不鼓勵學生看到就抓,因為牠移動的速度很快;三界埔靠山,附近山溝、墳墓多,萬一學生為追捕而發生危險就不好。
成功國小校園內現在設有收集站,不論死活只要抓到沙氏變色蜥就可交給收集站;死活分別存放,死掉的蜥蜴先以酒精浸泡,每兩周清點一次。希望能有效遏止其蔓延,以免影響台灣物種生態。
古巴來的沙氏變色蜥 凶猛會咬人
吳志明 中國時報 2007.05.01
沙氏變色蜥(Anolis sagrei),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的古巴和鄰近島嶼,屬於小型的蜥蜴,身形瘦長。
雄蜥長約五公分,雌蜥略小,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雄蜥遇到危險或憤怒時,頸部的喉囊會膨漲,並呈橘色。
平常喜歡棲息在大型喬木、檳榔樹、灌木或水泥柱,動作十分敏捷,不容易接近,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常藉凶猛的打鬥,驅趕其他接近的蜥蜴,有時也會咬人。
繁殖季節,母蜥通常產卵一至二個,產後埋於沙堆、落葉堆中,等待孵化。
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因為牠強烈的領域性和競爭力,對當地不同品種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威脅,部分族群甚至因而消失。
南非大學研究生諾瑞(Gerrut Norral),長期在水上鄉三界埔觀察沙氏變色蜥的生態,曾經發現牠有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幼蜥的觀察紀錄。
沙氏變色蜥 嘉義縣府下撲殺令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水上報導】 2007.04.26 04:10 am
水上鄉三界埔地區是目前所知外來種沙氏變色蜥的主要棲地,縣農業局防範其擴散展開撲殺計畫,昨天邀請學者毛俊傑向地方人士講解沙氏變色蜥,並將發動全體村民一起捕捉。
沙氏變色蜥又稱為古巴小樹蜥、安東蜥、褐樹蜥,專家學者研判可能隨木材進口或寵物店引進,現今有些寵物店還可見到。
沙氏變色蜥在水上鄉三界埔一帶族群相當密集,由於牠的適應力和繁殖力很強,很容易藉著垃圾、苗木,甚至颱風水災擴散到各地。
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昨天邀請專研沙氏變色蜥的宜蘭大學自然資源系助理教授毛俊傑,到水上鄉成功國小向地方人士講解,他提到沙氏變色蜥在國外的密度可達1公頃1萬6000多隻,已知牠會吃昆蟲、其他蜥蜴、蛞蝓等,不僅破壞生態,更可能傳播病原菌、寄生蟲。
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表示,縣府將和學界、成功國小合作,在三界埔地區廣發通緝沙氏變色蜥的大型海報和折頁,定點放置收集桶,鼓勵小學生和村民捕捉收集後交給專人處理,並將在成功國小網站附掛通緝沙氏變色蜥的專屬網頁,同時要將此次外來種入侵設計成教育題材。
上一篇:大冠鷲換羽
下一篇:[US] 建築物的節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