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00:31:17就是要顧及然

住啥?

團隊前往基隆開會,路上一位夥伴突然開口:「院長,你怎麼看《金剛經》裡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最近壓力很大喔?」我反問他,的確,在面對工作上的困難與挑戰時,難免有時候會感到困頓與無助,當下我關心的詢問了他遭遇的問題,並給予一點分析和建議,然後分享了我對這句話的一點見解...(先說好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喔 XD

《金剛經》的核心要義就是「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非常不容易做到,我們一般人的眼睛總是向外看,看到什麼就批評什麼,伸手就想拿什麼,所以容易生「妄心」,而「利益大眾」就是先放下「自己」,看看能幫助別人做些什麼,不要老是去計算利害得失。

其實,《金剛經》的精髓也就是「緣起性空」,就是「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的智慧與圓融。

當我們「起心動念」的瞬間,便已經注定什麼人事物會來、會去了。

當我們生出「利益大眾」之心,必然能夠集合更多人的智慧與力量去成就更大的利益,讓更多的人獲得利(包含我們自己),所以不必處處去想「自己」,這就是「無所住」。

沒有「自己」的利害得失,就能找出更佳的做事方法,這就是「生其心」。

這樣的心念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更多美妙的事物,這就是「緣起」。

更多的朋友不分彼此的共同攜手去實現夢想與理想,成就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此生無憾,這就是「性空」。

成就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是「心想事成」的圓滿智慧人生,根據印度博學之士,龍樹大師(Nagarjuna)的《寶鬘論(Strong of Precious Jewels)》,提出的就是「六度+慈悲」:

佈施:給予我們所擁有的,會帶來財富;
持戒:善待他人,會創造美好;
忍辱:放下嗔怒,會帶來美好;
精進:增長美好,會帶來卓越成就;
禪定:全神貫注,會帶來寧靜;
般若:真正的自由,來自真理;
慈悲:對眾生之愛,成就我們所有願望。

如果,我們對目前的事業、家庭、生活感到匱乏、困頓,那是因為我們「吝於給予」,給予什麼?不是侷限在金錢、物質,而是我們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讚美、真誠、信賴...等,也就是是世尊在《金剛經》中所揭示「一念生信」的不可思議功德福報。

如果,我們對目前的一切感到不美好、不舒服、恐懼、驚惶、空虛、無助,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善待」每一個人,沒有放下「我執」的喜怒哀樂之心,在過去的歲月中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批判」,甚至是損害到別人的事。

如果,我們始終一事無成、坐困愁城,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正面的去「善待別人」,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總是從「自我」的利害出發。

如果,我們經常感到惶惶終日、日薄西山,那是因為我們缺乏「專注」,沒有「務本」,失去「定靜安慮得」的智慧。

如果,我們自覺沒有掌握精髓、看透事理的智慧,那是因為我們的「雜念」、「妄心」太多,所以失去判斷真理的能力。

如果,我們一直感到人生充滿無奈、處處得失,那是因為我們內心充滿的是「欲愛」,什麼是愛?說文解字註解為「行貌」,行所得也,就是行為的結果,什麼行為?就是無私的付出,為什麼會無私付出?因為「愛」,有點繞口,我們換個方式說明,西方對愛的定義區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欲愛(Libido):生理、生存、性、參與。
第二種是人愛(Philia):親近、信賴、友誼。
第三種是真愛(Eros):真、善、美。
第四種是神愛(Agape):愛的最後與最高形式。

所以,無私的付出又回到「六度」的第一件事:佈施。
整個「六度+慈悲」就是圓滿智慧的人生啊!

關注"就是要顧及然"個人新聞台,時常吸收新觀念,為大家的競爭力補充元氣!!!http://www.pro4c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