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4 00:58:59方方土

電影艋舺行銷手法-4000M046

2010的二月份,台灣電影院瘋起一陣《艋舺》風,是繼海角七號之後出現的另一場台片喧嘩,《艋舺》成了今年本土電影的最新焦點,國片在沉寂多年後,終於在2008年有了新的開始,也逐漸讓地方政府對台灣的影視產業更加關注,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本協助影視產業,用另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將台灣本土特色帶入世界各地。

今年《艋舺》幾乎成了台灣人家喻戶曉的一部電影,它的背景故事題材新鮮,重新再現了八零年代的艋舺的社會背景,內容描寫黑道社會的故事,但實質上卻是以青少年叛逆時期為軸心,更貼近台灣人的青年時期的成長背景,因此容易引起觀眾共鳴。除了故事題材吸引人之外,《艋舺》的行銷手法也非常成功,電影的選角也是導演未來在考量宣傳時的一個重要因素。影片的宣傳在各個媒體包括電視節目、廣播、新聞、廣告、平面海報、網路等都實行的很徹底,甚至在台北國際書展都看的到該片舉辦簽書會,可見電影的賣座,除了故事內容吸引人之外,行銷策略也佔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艋舺》也是一部融入城市文化行銷很重的電影,艋舺電影所拍攝的場景,帶來許多觀光客到此參觀與拍照,間接帶動萬華附近的商機,可說是一部經濟效益很成功的國片,同時也是官方願意贊助影視文化的主要動機。

不同的類別題材,行銷手法其實大同小異,以「艋舺」電影為探討主題,其實可以發現,台灣圖書行銷方式也可以嘗試分析其他領域的成功行銷方式,可從內容選題、設計風格、社會議題、時間規劃、市場分析等等方面去整體規劃。像艋舺在其電影操作的背後,一切都拿捏的很精準。有幾個成功要素值得探討,包括「艋舺」顛覆一般的傳統操作模式,先搶下戲院的春節黃金檔期,之後再去決定製作電影,第二,清楚劃分投資的規則,讓股東可以清楚了解獲利分配;再來決定卡司陣容,了解觀眾喜愛的口味,從老到少,南到北的各年齡觀眾層,都先設定好適合的角色;第四,則是抓緊拍片時間,為了在春節檔期上映,整部影片前製到後製的整個過程,都非常緊湊。最後則是致勝的行銷方式,不斷地製造新聞話題,還有計畫性的培養影迷,行銷手法一波接著一波,讓觀眾不得不去探究電影的真面目。因此,不管是一部賣座的電影還是一本暢銷書,除了內容要引起觀眾的共鳴,最好也要融入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