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戰史:“金門之熊”的故事
傳說中的真相 由於撤至台灣後的國民黨各部隊之間派系複雜,相互歧視,各方均對這一時期軍史研究反應冷淡,加之後來的研究者們的漫不經心,這場發生於1949年10月24—27日的戰史,在目前台灣官方記載裏,始終有著許多尚待更正之處;在民間也有許多流傳下來的傳說,其中有一則傳說是這樣講道:24—25日淩晨時分,解放軍先鋒團按梯次登船、渡海攻擊金門,沒想到駐島國民黨軍隊此時剛好有一輛坦克因為在先前的演習中發生故障而拋錨,直到解放軍部隊在金門西海灘搶灘登陸時還在搶修,因此使守島的國民黨軍在第一時間頂住了解放軍的攻勢,從而使金門戰役形成了有利於國民黨軍隊一方的戰場態勢。這一敘述,日後成為了被台灣方面稱為“金門之熊”的坦克第3團第1營裝甲兵的傳奇“軼事”。 之所以稱之為“軼事”,則主要因為“金門之熊”在創造這一戰例之後,台灣軍方的軍史研究單位並未立即詳細記載下該坦克營在金門戰鬥中的具體行動細節,該營編纂的原始“戰鬥詳報”也因為那時戰局緊張而錯漏百齣。時至今日物換星移、人事凋零,只剩下當時在場的幾位軍官有限的文字記錄可供參考;而另一些國民黨陸軍出身的相關人士,又在編纂所謂“古寧頭大捷”戰史時,有掠美搶功之嫌,以致于不僅關於當時“金門之熊”這支裝甲部隊在金門戰役的表現,研究者們只會用模糊的“戰功厥偉”等空洞的形容詞一筆帶過,連其中那輛因禍得福、影響戰局發展的傳奇坦克故事,也已無人知其詳情,漸漸的,在遺忘中開始被人質疑,懷疑那則“軼事”根本就是台灣方面在金門前線得手後,自己編造出來,用來提高民心士氣的神話。但不管怎樣,筆者在對當時情況經過仔細研究後得出結論,有關“金門之熊”的傳說,是確實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而且當時那輛坦克的乘員,至今仍有多數健在。 第66號坦克 國民黨軍隊的金廈海域經歷了一連串的敗仗之後,雖然選擇固守金門,但守軍心中都曉得:一但再敗就難有所謂的“轉進”的空間與時間。10月24日早上,金門守軍高層召開作戰會議,由湯恩伯親自主持,會上依據氣候與情報,判斷出解放軍即將對金門發起進攻,湯恩伯雖在內戰中屢遭解放軍重挫,但此時,仍以堅定語氣指出:解放軍不攻金門則已,若攻金門必定會在金門西部的壟口至西一點紅之間海岸搶灘登陸,要求坦克部隊于該處加強步兵青年軍201師步兵、坦克協同演練。同時,對岸的解放軍部隊也已下達進攻金門的命令,並定於待10月24日晚上漲潮後,派出第一梯隊三個加強團,在金門西北沙灘搶灘,並於鞏固灘頭陣地後掩護後續部隊登島,一舉攻克大小金門。 湯恩伯所指出的區域,正是坦克1營第3連(欠第3排)的守備地區,接到命令後,第3連連長帶著第1排3輛美制M5A1輕型坦克由連部出發至金門西部的燠熱海岸參加演習,第1排的排長是楊展中尉,同時也是66號坦克的車長,該坦克的駕駛員是班長唐再坤上士,炮手是熊震球上士,副駕駛員則是曾紹林上等兵。 演習至黃昏時,排長楊展的66號坦克卻因履帶陷入沙溝而拋錨于壟口附近,一時搶修無效,天色又已逐漸暗下,連長便命令第一排留在原地,由64、65坦克保護66號拋錨坦克的夜間安全,並於夜間繼續搶救,其他車輛人員則隨連長返回連部用餐。但楊展的66號坦克當晚卻故障不斷,眼看晚餐時間已過,這群演習了一天后還在修車又沒吃晚飯的官兵,越發對66號坦克無力沒輒,維修師歐曉雲乾脆坐在海灘旁的修理工具箱上,乾脆對66號坦克來了個不搭理! 到了晚上8、9點,金門對岸的解放軍已在陸續登船。而在金門的坦克3連連長在連部見前方第一排始終未歸,便帶了隨從親自開車摸黑前雲壟口查看,不料,連長乘坐的車輛竟也在途中拋錨,連長等人只好返回連部找人先去修理自己的車;於是,仍是只有由楊展指揮的第1排3輛坦克擺在壟口海灘。深夜降臨,楊展在11點後,曾返回連部找人手幫忙並捎回些飯菜,準備上全排士兵用餐完畢後再修車,這時除了22兵團太武山觀測所外,全金門島守軍皆已和島民一同進入夢鄉。 “金門之熊”第一炮 10月24日夜間11點40分,解放軍的3個加強團船隊,正向金門西北方向的東一點紅至古寧頭之間行來,而在壟口陪著那輛拋錨坦克的坦克3連第1排,卻在準備享用那頓排長帶來的冷飯菜。至12點多,處於第一線的青年軍201師士兵發現海面有解放軍的先鋒突擊隊正在泅渡上岸,準備刺殺摸哨,掩護後續大部隊搶灘,立即鳴槍數響示警,這一槍開啟了金門戰役的序幕! 在聽到信號彈警告後,楊展與其他士兵在對岸炮火轟擊下,趕緊登停在海灘上的3輛坦克,但乘員李禮仁登上65號車時,已被炮彈破片擊傷。由於拋錨的66號坦克沒能修復,於是楊展先在車中用無線電呼叫連部請求支援,然後命令另外兩輛無故障的坦克,以66號坦克為中心,移動至其左右排成橫隊,以確保66號坦克的安全。 在解放軍的尖兵部隊登島之後的,緊接著便是解放軍登陸部隊,登陸部隊涉水搶灘後立即向201師海岸防線與陣地發起衝鋒,青年軍201師的灘岸火力網隨即猛烈開火,但由於防線太長兵力不足,加之後方增援不及時;半小時後,解放軍登陸部隊已突入青年軍第一線陣地內,雙方展開了白刃格鬥,並在近距離上互擲手榴彈,壟口灘頭陷入慘烈的喊殺混戰中。 就在此時,第1排66號楊展的坦克接到了連部同意開火的命令,由於此時解放軍已接近至坦克前方,楊展遂即命令炮手熊震球上士開炮射擊,企圖以炮火用作觀測照明,查看黑夜中前方的情況。結果熊震球上士摸黑髮射的“金門之熊”第一炮,竟打中了解放軍民用帆船的桅桿,炮彈的高熱引燃了涂有油脂的船帆,並因海風助長火勢而燒到其他帆船,而一發不可收拾,楊展在看清這一情況後,隨後要求全排3輛坦克立刻開火,僅在一小時內,面對以3輛坦克形成的扇形壓制火力網,解放軍登陸部隊傷亡不斷增加,只得利用灘頭地形隱蔽,並繞到該坦克排的兩側黑暗處再向內陸突進,壟口正面海灘逐漸沉寂下來。 坦克阻擊戰 但在壟口坦克火力網以外的其他地方,戰況仍十分激烈。201師防線被解放軍全面突破,坦克連長受命率第2排坦克與一部分步兵前往前線增援201師,行至途中便不斷與向內陸突進的解放軍部隊遭遇,並在觀音亭山地區發生激戰,連長見增援受阻,遂通過無線電要求前方第1排還能動的兩輛坦克,變更保護拋錨的66號坦克與乘員的前次命令,立刻朝西,向西一點紅方向攻擊前進,對201師防線正面的解放軍衝鋒部隊進行火力壓制。楊展雖不情願,但也深知坦克火力大,此時是協助青年軍進行反擊的最佳武器,便按照連長命令,換排長指揮座車,率第1排兩輛坦克摸黑西進,沿途借助黑夜阻擊解放軍部隊,而將拋錨的66號坦克交由班長唐再坤上士指揮。 楊展帶領坦克出發後不久,壟口方面的青年軍步兵營這時卻因正面傷亡過大,準備放棄陣地,向後方退卻,並要求留守在66號坦克上的裝甲兵棄車一同撤退,但該坦克乘員、都向步兵營表示要繼續留守66號坦克;步兵營長聞訊後同意,並決定盡力守位壟口方面陣地,即命令該步兵營各連只能向66號坦克兩側退卻,與66號坦克互相掩護,而不再向內陸作大縱深的撤退。在前來增援的坦克連長與步兵,在觀音亭山地區頂了攻向該處的解放軍,使解放軍擔任左翼主攻部隊244加強團,其大部至拂曉前仍在灘頭難以展開行動,解放軍左翼登陸部隊因此不能迅速突進至金門中部蜂腰地區要衝瓊林鎮,切斷金門東西間聯繫,更無法進而佔據太武山。 對於坦克在此戰役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坦克1連排副沐巨梁,曾以第三者立場,針對坦克3連,作公允的評價:坦克第1排演習時因履帶故障的坦克停在那裏,位置正好處於蜂腰地帶,死死擋住了解放軍的進攻,如果沒有那幾部坦克擋在那裏,解放軍在登陸後6個多鐘頭早已突進至太武山,如是那樣,戰役結果也將隨之重寫。 被戰爭女神選中的坦克第1排的3輛坦克,整夜作為“金門之熊”前鋒所付出的代價是,2名上士受傷,1名上等兵陣亡,在戰役期間各坦克排中死傷人數最高。陣亡者是的66號坦克的副駕駛員:曾紹林上等兵,其在出車射擊準備貼近爆破66號坦克的解放軍時,由於位置曝露,身中11發子彈,當即身亡。 在隨後的幾天裏,坦克1營的兩個連坦克輪番出動,加上駐金門國民黨軍步兵在數量的優勢與解放軍方面“後繼無船”的戰術失誤,最終使國民黨軍隊在金門戰役中得勝,坦克1營也因為在戰役中的相關表現,被12兵團封稱為“金門之熊”。有關“金門之熊”裏66號坦克的故事,便由此開始流傳于巷議街談間。(田立仁) 《軍事家》 |
莒光樓
坐落於金城鎮南郊丘頂,民國四十二年秋天興建完成的<莒光樓>,係金門最具知名度的建築,由水泥和石塊混合建成的仿宮殿式樓體,共有三層,飛簷畫棟,氣勢極其開闊雄偉。 已故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在所著<金門憶舊>一書中指出,<莒光樓>的建築構想是在民國四十一年提出,設計人是著名的設計師沈學海,當時共支用台幣一百零三萬元,係金門當年費用浩繁的建設工程之一。 民國四十八年間,郵政總局以金門為主題,發行過二組郵票,一是「毋忘在莒」,另一則是「莒光樓」,隨著國家名片的傳佈全球,因而馳名中外,除一般觀光客之外,也是國際友人抵金參訪必到之處。 地方相傳<莒光樓>興建期間,當時擔任金防部司令官的胡璉將軍為鼓舞士氣,還曾親自挽袖與施工官兵一起搬石頭;事隔近半世紀之久,軍管時期的傳說已無從查證。 <莒光樓>樓頂額題係「大二膽之役」的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這可有一段英勇的故事,說的是民國卅九年七月廿六日夜,中共以一個加強營-第廿九軍八十六師二五八團第二營轄屬的四個連,共五百多人,突襲大、二膽島;金門守軍則是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第二營史恆豐營長所屬部一營官兵中的半連。 當晚九許時,共軍先頭部隊在大膽島北山高地登陸,主力也在四十分鐘後於南山高地登陸,企圖遂行「兩側撕裂」戰術計劃;在大膽守軍的強力反擊之下,雙方交戰激烈,至次(廿七)日上午七時許,國軍史恆豐營長係受到潮汐影響,共軍以無法出動船團增援,斷然展開新一波的反攻,迄十時四十五分許,這個中共解放軍精選出來的敢死營,包括營長鮑成以下的二百五十二人遭生俘,其餘三百餘人均被殲滅,其中大部分落水溺斃。 當兩軍交鋒時,大膽島南、北通訊即告中斷,當時坐鎮南山高地的史恆豐營長為安定北山高地守軍的軍心,並掌握狀況擬定逆襲計劃,特派只有十八歲左右,江西籍的傳令兵賴生明在槍林彈雨中,從南山陣地到北山聯絡。 只背一隻卡賓槍的賴生明,穿梭於槍林彈雨之中,中途腳部還受了一點傷,但他仍順利完成任務,告訴連長:「沉著應戰,營長一定會來救援」;兩端守軍全力以赴,最後扭轉了戰局,確保這兩座「離島中的離島」,賴生明功不可沒,如今大膽島上也建有「生明廳」紀念其作戰功蹟。 |
過去,莒光樓長期做為金門民俗與歷史文物展示場所,一樓闢有多媒體展示室,三樓則有先總統 蔣公歷次蒞臨金門巡視的圖片和金門建設成果、金門歷次戰役圖片,為觀光客抵金旅遊的首站,九十年底封館,由縣府斥資整修,次年六月完工,計劃做為金門旅遊服務中心,提供觀光客相關旅遊資訊服務。 「金門之熊」之由來 |
上一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