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荒謬的夜晚來臨前,我從不覺得惡夢如此真實...
好書推薦
在那個荒謬的夜晚來臨前,我從不覺得惡夢如此真實......《白噪音》
「我們誰會先死?」這是我和妻子最常討論的問題。
雖然我已經結了五次婚(有兩任還是同一個女人),但我和妻子的感情十分融洽,各自生的四個孩子們也都還小(因而家庭日總是十分尷尬),死亡的距離仍然遙遠。不過,我和妻子都希望自己能比對方早死,不想成為被獨自留下痛苦的那個人。
只是在深夜,我時常滿身大汗地驚醒,看見時鐘的數字總是奇數,心中就會湧起莫名的恐懼,對那些我所未知的經驗、感覺,或無意識主宰人類的力量。它們能用一個名詞概括表達嗎?例如「死亡」?
我以為樂觀的妻子會比我堅強(因為她說過想先死),但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會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對抗她所謂的「恐懼」……
《白噪音》是唐.德里羅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之作,從1985年出版至今,始終被視為呼應現代人處境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它描繪出這個世代的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以至於做出荒腔走調的行為。然而,它的故事卻相當平易近人,獨特喜感的對話與極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擄獲了數個世代的讀者。研究者鑽研它,青年學子閱讀它,創作者受其影響、啟發,廣大讀者更藉由它的字字句句來抒解心靈的困頓。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評譽此書:「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白噪音》更是在這個迷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憑藉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著。
◎英國文學大師馬丁.艾米斯評譽:「唐.德里羅是美國當今最偉大的作家。他的重要著作《白噪音》對話不僅具有獨特的喜感,也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
◎美國女作家菲利普斯(Jayne Anne Phillips)評譽:「唐.德里羅的《白噪音》是我們在面對當前生活所需要的一種聲音,一種一針見血、充滿機智、嚴厲卻又不失趣味的聲音!」
◎《紐約時報》書評:「《白噪音》是八零年代後少見還持續留存在學院的文學作品之一。它對社會各個層面及許多創作者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它不止是出版於二十世紀的文學著作,也將會是影響我們這個世代、未來世代的重要作品。」
◎《出版家週刊》:「這是美國重量作家唐.德里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精確、冷靜的鑿斧,刻繪現代人的死亡恐懼,堪稱此類書寫中的經典之作。」
◎《週日泰晤士報》:「讀了這部小說你將難以忘懷……承載著巨大的訊息與意涵的每一頁,完美的轉折與衝突,以及每個駭人而令人驚心的心理流動……像一首生命的歌,在我們的日常的軌跡中低迴,久久無法散去……」
◎《時代雜誌》:「在二十世紀出版的小說中,《白噪音》是絕對需要被閱讀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對我們時代的影響,並不止如今我們所見的程度;它給予我們省思,以及對於生命的深沉思索,也將是永遠的。」
◎《新共和雜誌》:「唐.德里羅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清徹的一雙眼……《白噪音》的幽默與處處可見的哲思,讓我們從中獲得無窮的閱讀興味。」
◎《每日電訊報》:「相當平易近人的大師名作!結合了多種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嚴肅主題,但筆調卻載滿著笑意;在平順的文字中,我們不知不覺走入一個看似平常卻充滿詭異、荒唐,甚至是駭人的現代人生活寫照。」
★現代人的經典──瓦倫提斯,美國加州(1996) 「德里羅用相當奇特的筆法,呈現出現代人最尋常的生活面貌,讓讀者很快就進入了他們的世界。一群影響著彼此卻互不瞭解的人,沉默變成了他們言詞間最沉重的形式,這是我們最真切的生活,也是這部現代經典巨作歷久不衰之處。」
★無處不在的哲思──史蒂維利,美國紐約(1998) 「用平順優美的文句,展現出存在最深刻的問題。讀了這本小說,我至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對於死亡的恐懼或許得不到解決的方式,但藉由《白噪音》裡無處不在的哲思,我知道怎麼思考此刻的生活。極力推薦此書!」
★伴你經歷不同的年歲──佩妮芬,美國維斯康辛(1999)「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在你經歷不同的年歲,處於不同的困境時,它將給予你最忠懇且宏觀的思想指引。」
★幽默中展現思想的深度──漢克,美國洛杉磯(2000)「這部小說點出了恆久以來困擾人類的問題──那就是生與死。唐.德里羅的筆法相當幽默,讀到很多對話都讓人忍不住笑了,幾乎忘了死亡是這麼沉重的議題。我不認為這本書適合那些完全不動腦的讀者,但如果你願意在閱讀進行時獲得一些思想的回報,這部小說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文學院必讀校本──湯姆生,學生,美國德州(2001)「《白噪音》應該可以說是近五十年來,唯一能夠表現出現代人生活中的迷亂與紛亂的大師傑作,而這項成就幾乎無人能及。我也相信,這是它之所以成為我們文學院必讀校本的主要原因。」
★幾乎全書都是佳言好句──邁菲特,美國費城(2003)「我讀小說有個習慣,喜歡在佳言好句上面做記號,但從沒有一本書像《白噪音》一樣讓我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我幾乎每句都想劃,每頁都有註記!整本書幾乎紅通通的!天啊,它有太多值得人深思的地方!」
★最喜愛的小說──郝斯特,美國,雜誌編輯(2005)「從十二年前第一次讀到這本小說至今,它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作品。我從不想說自己有多喜愛哪部電影、電視劇或樂團,因為我對於『喜愛』的定義是很嚴苛的。但我卻必須說,這麼多年來,這是我最喜愛的小說。」
★生涯必讀之書──凱特安,美國底特律(2006)「閱讀這本小說沒有年限,只要你活著,你隨時需要它。我很贊同有男性成長網站將它列為『生涯必讀之書』,有哪部作品能像它一樣,將我們現代人的生死問題說得那麼透徹?確實,我們往往與死亡是這麼貼近,死亡的因子就像白噪音一樣不被看見卻充滿在我們空氣裡的任何角落。」
★強烈的警世意味──馬維,西雅圖(2008)「它的結構太強了!每一篇章都有其深厚的布局用意,整個故事讀起來卻絲毫沒有刻意的矯態。我尤其喜歡它的結尾,太驚人了,作者讓死亡恐懼的不確定性,在那短短幾頁裡提升到最高點,具有強烈的警世意味。它有太多方向可以解讀,是一個開放的結尾,但我更願意將它視為另一個開始。」
●文字經紀人──王鐘銘mingwangx,台灣如果我這樣說唐.德里羅的《白噪音》,我猜很多人會說我發神經,但是我還是要這樣說:這是近來我讀到的美國小說中,可讀性僅次於史蒂芬.金作品的。(除了會被很多人視為瘋子之外,我想我會被唐.德里羅朝要害狠狠開一槍,然後被史蒂芬.金救去急診室。)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並不把可讀性當一回事。情節即使不能算是付之闕如,但是離什麼高潮迭起也有十萬八千里,而瑣碎細密的文字描述,提供的是一個雖然稱不上乏味倒也足以讓人煩躁的空間想像。講到主題……別提了,雖然說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是貫穿全書的主題,但是你別想從中感受到什麼驚險刺激。那麼為什麼我依然要強調其可讀性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它的確具有可讀性。不管作者是否刻意為之。我的建議讀法是,照字面上地(literally)讀。你可以把所有關於現代/後現代、純文學/非純文學、經典/大眾什麼之類的形容詞都擱置一旁,也不要理會它是不是什麼「關於死亡的思索的產物」,不去管德里羅是不是美國二十五年來最偉大的作家、是不是第一個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的美國作家而《白噪音》有沒有獲得美國圖書獎、有沒有被《紐約時報》評為近二十五年最優秀作品、有沒有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英文小說。你可以專注在文字上,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只照著字面上的意思理解,那麼我相信你會享受到一次很棒的閱讀經驗,類似於閱讀《浮生六記》。當作者平鋪直敘地寫場景、寫動作、寫物件、寫對話,那麼你就照樣簡單地讀。就像白饅頭嚼出甜味,你可以讀出一種小品樂趣。當然,這部偉大的作品只當小品來讀,不可不謂可惜。但是連小品式閱讀就已經可以帶來莫大的樂趣,不讀這本書才謂暴殄天物。
●文學部落客──心戒‧荒蕪年歲,台灣作為一本隨手Google便跳出大量的、充斥各種意象與解釋的、可以塞進文學院論文成為剖析目標的小說,唐‧德里羅的《白噪音》真可謂嘈雜喧鬧。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不如說這是一本對生活與死亡產生質疑的辯證集,輯錄美國中產階級在人生各片段對恐懼死亡與生命態度的質疑。一如書名所暗示的,《白噪音》充斥各種強度相當的想法頻率,嗡嗡嗡地在讀者腦袋裡折返來去,擺盪消弭後尋求最終的共鳴。《白噪音》的劇情讀來非常單純,甚至帶有後現代的魔幻拼湊味。在美國(虛擬的)山上學院「希特勒研究學系」教學的系主任傑克,現正與教授成人教育學程課程的芭蓓同居。同一屋簷下的,還有兩人多次婚姻後的四名青少年兒女。故事前半段多集中在傑克一家人的生活瑣事上:逛大賣場、載送小孩上下學、全家人固定於客廳舉辦週五闔家歡電視之夜等等,劇情的推演或角色的形塑皆非唐‧德里羅最主要的焦點,唐‧德里羅把所有的氣力都用以著墨人物間仿若莊惠濠梁之辯的對話上,圍繞著死亡打轉。進入第二部後,唐‧德里羅甚至安排了一場玄祕離奇的毒氣外漏事件,整個大學城居民因此被迫遷移至安全的定點,突如其來的環境死亡脅迫,揭露群體面對死亡時的焦慮。作為終章的第三部則回過頭來掀開第一部的神祕藥物面紗,傑克除了得擔憂自己因為暴露在「尼奧丁衍生物」長達兩分鐘之久而(可能)成了隨時撒手人寰的未爆彈外,更得煩憂同居人芭蓓因煩惱年華老去而應徵神秘組織「格雷研究中心」的藥物人體實驗。未料神祕藥物的功能尚未釐清,每週的人體實驗卻被揭露不過是躺在廉價旅館的滾床單騙局!於是,在更進一步討論性與死亡間的關連前,神奇的傑克立馬抄起傢伙(談死亡總得有槍嘛),單槍匹馬一路踏尋神祕的格雷先生而去。至於最後宛若美式B級黑色電影的結局高潮如何?我只能說,嘿,還滿讚的! 〈本文為部分摘錄,全文請見http://blog.roodo.com/wastedyears/archives/10833333.html〉
下一篇:不景氣,要爭氣
哎呀
好想看喔
那就去看吧
聽說還不錯看唷^^ 2009-12-06 2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