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0 21:26:46powang4

吳下阿蒙

呂蒙(178年-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市東南)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東吳勢力的重要將領。繼任魯肅成為吳軍前線指揮官,其最重大的成績是擊敗了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但是自己卻也在不久後病逝。

若說他真正為世人所深知的,便是大家所理解到的這句成語了。早年的呂蒙在東吳軍中頂多只是一介武夫,但是在周瑜亡後的後期受魯肅深薦之和孫權信任總理大都督職位,但是他在是何時才變的這麼厲害的呢??

從小基基裏的情報網中找到了這個線索^^

《江表傳》中有一段說:初時,孫權曾向呂蒙及蔣欽說道:「卿等今日皆在執掌大事,應該追求學問為自己開發有益之道。」呂蒙當時答道:「在軍旅中我常常苦於軍務多勞,只怕不容許我再去撥冗讀書。」孫權便說:「孤難道是想你研究經典去做博士嗎?孤只不過是想令你們藉著書史,涉獵一下故史往事而已。

你說你們的事務繁重,但能比孤的事務更多嗎?孤年少時歷《詩經》、《書經》、《禮記》、《左傳》、《國語》,只是沒有讀《易經》。直至統事以來,學會三史(六朝以前,《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合稱「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好像卿等二人,本質聰朗具悟性,肯去學習的話必定有所得著,有這麼好的條件,還能不好好去做嗎?你們應該儘快讀好《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

孔子曾說『終日不進食,終夜不就寢,而去一味的憑空思考,那是無益的事,還不如去學習啊』。光武帝劉秀面對著軍中的兵馬之務,仍然手不釋卷。曹孟德亦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何就不會自我勉勵呢?」呂蒙聽後大悟,於是開始就學,而且篤志不倦,他的所覽所見所學,縱使是一些舊儒生也做不到。

孫權也常歎道:「人成長就希望求取有所進益,好像呂蒙、蔣欽這樣,普通人大概很難趕上啊。在富貴榮顯之時,更能夠折節好學,樂於閱書覽傳,輕財而尚義,他們的行為可以作為典範,而且並皆成為國家良才,不是很值得高興嗎!」


由此可以得知,呂蒙從一位單純的領兵的將才變成負責總領軍國事務的帥才。應當是從這裏開始的,那麼所謂的 吳下阿蒙和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一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就要說這裏開始說起了

話說 很早以前 東吳陣中的 魯肅對於 呂蒙是很看不起的,後來旁人說呂蒙已非當時,要去接見一番才是。於是魯肅便客套的見了他一面,向他陳問平荊戰略。沒想到呂蒙針對當時負責把守荊州太守 關羽的分析相當的徹底和明白。甚至為他獻上了 五條祕策 魯肅盡數接受 於是 便說出此句 吾向來以為大弟只有武略而已,但今日一見 已非當日吳下的阿蒙了。

而呂蒙也不甘示弱的回敬一番,士別三日、更即刮目相待才是。於是乎兩人就結為好友。而從此歷史名語 吳下阿蒙 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 等成語就這麼永久流傳下來了。


呂蒙出身不太好,從早年的一介小混混愛幹架開始作起。以黑社會來說就是負責保護老大『孫權』旁邊的親信伺衛長之類的,而後來受到了孫權的點化後開始致力讀書理解和改變自已的氣質。而後在後期成為了東吳著名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那更是相當不簡單的,在在的說明了一件事情。無論你是多麼破爛和所謂的忙,都該沒事有事的拿本冊來看看。

且看呂蒙的老大孫權說的多好,不是叫你當學者。通曉書中經意、所謂的以古鑑今,很多的答案解答其實都藏於書中。呂蒙就是一位成功透過自學的例子,孫權曾有言 東吳得周瑜、魯肅之助 平安定略貢獻頗大 但只有 子明能為吾一討荊州和面對劉氏出了一口氣 解寬吾心 所以當時呂蒙在拿下荊州後病亡,孫權真的媽媽號很久了 看的出來呂蒙在他的心中的 份量是極重的。

所以阿呆破爛的我 是否也要學學呂蒙 沒事多看書 學習別人的想法和增加自已的智慧和看法呢?? 意欲尋得 巧巧母 不如自已成為巧巧男乎?? 我也成為已非 桃下阿砲囉 ^^ 除了厚話也會很有想法和看法的人才囉??
~~

三國志十一的吳下阿蒙歷史故事的 觸發法

君主為孫權 和 蔣欽、呂蒙 同城即會觸發該事件~~
此為未觸發前 呂蒙的 圖像 以及他所設定的數值
蠻普通破爛的唷 不過當 引發這個事件之後
將會有可怕的成長呢
看看 事件觸發完畢之後
他變成多麼成熟可靠的面
外加他的數值設定上 簡直是判若兩人
無論是 統率 武力 智力 政治 魅力上面
都是一位相當可靠的 人才呢^^

不過我已經快破關了 他才成為 已非吳下阿蒙的人才
來不及了啦 @@
mi ya ko 2008-08-11 00:11:43

真厚話
連電動也能扯到那去

版主回應
這就是

育教娛樂
了解了吧
2008-08-11 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