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3 16:17:15剝雞

我看功夫

【剝雞說】周星馳電影「功夫」在台灣創下多項票房紀錄,樹立了台灣影史的「周星馳障礙」,也引起許多正負面評價的熱烈討論,當然,能以華語電影在台灣造成票房熱潮,也是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場面(十年之內台北市票房唯一超過一億元的華語片只有臥虎藏龍),光是能讓台灣的電影院大排長龍,功夫已是功不可沒。

近年來,好萊塢將台灣電影市場完全攻陷,本土自製所謂國片市場慘不忍睹,僅能在國際影展中露臉聊以自慰,好萊塢的大爛片,賣座都比台灣的經典國片要好得多(2003年最賣座的國片票房也僅170萬→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超過百萬票房的也僅3部)。

自從八零-九零年代好萊塢電影開始席捲全球電影市場後,能保有電影產業持續輝煌的國家確實不多,就連這次功夫旋風大部份媒體也都解讀為「好萊塢資金及行銷方式推波助瀾的成果」,這樣解讀當然不過份,以周星馳的前一部電影「少林足球」來比較就可以得知,當時少林足球北市總票房為新台幣一千九百萬元,而周星馳的新片功夫12/25當天北市就有2500萬的票房,可見好萊塢的投資確實有明顯的效果。

亦有影評人認為,如此的「功夫」是好萊塢的功夫,而非中國功夫,真正獲利的還是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這種文化帝國主義的觀點從過去吳宇森、成龍、李連杰等人進軍好萊塢之後便一再地被討論,好萊塢電影(美國的象徵)為了在吸引其他國家的票房市場(如中國的十幾億市場),出資給這些國家的導演拍片或讓這些國家的明星演員演出好萊塢出資的影片,藉著濃厚美國文化背景的影片,透過這些不同文化的演員、導演代言來打入不同文化的國家。(自從大學修研究方法那段日子之後,很久沒碰理論的東西了)

全球化的世界中,弱勢與強勢文化的存在確實有其兩極化發展,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弱者只能坐以待斃嗎?

「功夫」是個很好的例子,西方世界對神秘東方的「kung fu」本就有濃厚興趣,在許多電影中也出現不少經典武術畫面(如駭客任務),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錢者不一定有創意內容,有創意內容者不一定有足夠的資金,兩者的結合是相當符合邏輯也很合理的。

台灣現在一天到晚在喊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也就是同樣的意思,將人才、特殊文化、特產與資本結合,就會有無限的商機,童玩節是如此、鮪魚季是如此、花卉博覽會亦是如此,只是創意的內容不同、資本的來源不同,如此而已,基本精神大致相同。(離題了一點...)

當然,功夫與臥虎藏龍可相提並論的,不但拿好萊塢的資金,更宣揚了中國(這中國乃文化意涵,可沒政治意義)武人文化的精神,功夫尤其將「仁義」二字發揮得淋漓盡致,片中的正派角色儘管武功再高強也不曾殺害任何一人,不到最後關頭決不出手,反而反派總是雙手血腥,恣意妄為,有相當明顯的對比。

有網友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提到功夫片中的深層隱喻,斧頭幫就像是西方文化的侵略,而豬籠城塞則是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大肆入侵時,幸好有武林高手挺身而出對抗,而後來西方又借力使力,請出中國武林殺手(文化帝國主義)前往,最終仍然被更強高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周星馳擊敗火雲邪神時說的那句話特別令人玩味。

「想學嗎?我教你!」中國功夫不藏於私的精神充分展現,也許周星馳也想向所有想拍東方功夫電影的西方老闆說這樣一句話吧!片尾流浪漢對著流著鼻涕的小朋友拿出更多的武功秘笈,不但幽了武俠小說一默、更說明了武俠電影還有很多題材還沒拍成電影,未來仍有一片天地,也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部電影的賣座,除了行銷、很重要的是「文本」,若是空洞的內容,儘管再多的宣傳、廣告也是枉然,當然,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至少我們還看得到熱鬧,這樣其實就達到娛樂產業的目的了,藝術與否就交給內行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