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6 15:49:54李長青

黑暗之心

─關於海的倒敘,以及康拉德(Joseph Conrad , 18571924

 

 

 

我該如何閱讀你,或者

你只願意讓神秘的海洋倒敘,或者

像坎特伯里灰濛的曲巷

天色沉著,冷靜

隱約映著時間的行跡

 

我該如何想像你,或者

只能聆聽黑暗叢林的秘密

然後慢慢忘記……像斑駁的拼音

踏浪於蔚藍的書脊,在肯特郡

只有文字才可以波濤

並且臨摹,寂寞的心

 

波蘭裔的船長,在海上

波瀾著俄國的口音,洶湧捲舌的

法語,艷陽或者暴雨

都向羅盤預約了英式炸魚

 

    (那一對堅韌的鰭,曾經嗜潮

      曾經漾著文學的口沫,在修辭

      汪洋的生活泅泳,那一雙眼睛

      深諳水性,曾經多麼希望

      成為泰晤士河的支流……

 

多佛海岸一直眷戀盤旋的沙鷗

儘管天地曾經流離失所,儘管黑暗

之心曾經多麼康拉德,就讓帝國

高尚的藤蔓繼續蜿蜒,生殖成為小說

困頓的邦聯,成為文明野蠻的庭階

就讓愛與慈悲長成天涯的鬢髭,漸漸沒入

剛果的荒野,只要鄉愁

仍晦澀著這個陰沉的世界

 

就讓生活的味蕾繼續訓詁

筆下的顏面,就讓異域的象群與彩虹

踩踏著你我照耀著你我填補著

你我真實的黑暗之心

蒼茫的記憶與沒有邊界的夢境

儘管,時有抑鬱的文法

獨自被朗讀於失眠的防波堤

流浪的水手不曾忘記

東歐紛雜的脈搏與標點的母音

 

世界仍像一場大雨繼續滂沱你

多麼外國英語的黃昏,接枝的

花蕊,終於成為泥土的典故

 

入夜之後,哪一個字彙

最適合值更,哪一頁沙灘最可以

舒展長夜的絲絨與青苔

黑暗曾躲進你的落腮鬍嗎?

不可懈怠的故事,總要等到星光

更老的時候,被錨翻譯的人生

那麼遙遠的距離,才能

破曉,才能穿透漂流的迷霧

 

 

──2010.01.18 自由時報‧副刊

 

---------------------------------------------------

黑暗之心不容易看見

 

鄭愁予

 

 

 

這篇作品有預設的命題,是以閱讀康拉德的第四本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899)為章本。於是選用敘述體乾淨的文筆,從第二節起就夾用明喻,直接將康拉德的身世點出來,他是歸化大不列顛操著異國口音的水手,他的年輕生命(十六歲就當水手,二十九歲成功寫作),詩的作者從「黑暗叢林」的「黑暗」到「寂寞的心」的「心」,這樣借文字機巧點出「黑暗之心」的命題;從第三節起用敘述和明喻(偶爾用隱喻)以及文字諧音的趣味,像「波蘭裔的船長」、「波瀾著俄國口音」交代康拉德的原鄉文化,再如把航程情況用「豔陽或者暴雨」的意象顯示沒有時間的停頓,當描述航向英倫時海員一致的歸心,則用明喻「向羅盤預約了英式炸魚(fish and chips)」給出實況和延伸。

 

作者把握住這個以清晰的敘述和明喻手法,持續地不離命題,將閱讀心得中對康拉德的海上生活以及心理狀態化成詩的質素(詩質與素材),透過個人想像,運用文字機巧(像把形容詞當動詞用:「一場大雨繼續滂沱你」),既然有預設的命題,那麼最後呈出全詩的意旨,仍循著康拉德的語言奇蹟(他母語波蘭;父親是英語和法語的翻譯家;16歲時躲避帝俄徵召,卻被匈牙利拒絕歸化;小說場景在許多不同地區,《黑暗之心》的場景是比屬剛果;他說英語較遲,終生帶有濃厚的母語口音等),所以仍使用了有力的明喻來做文章:「總要等到星光更老的時候/被錨翻譯的人生……」這樣順理成章、行雲流水地把這首詩完成。

 

其實一首詩有了預設的命題,就不宜大而化之,特別是像康拉德這樣的作家以及《黑暗之心》這本受到批判顯示殖民時代歐洲貴族人種歧視心理的作品,做為命題有些沉重;但這篇小說不是大部頭,彌漫在感性氛圍中;特別是與象牙貿易有關的情節,不乏詩的質素;作者處理此一命題,只是副標題所示的「海的倒敘」,略無深入的企圖,(海的倒敘是指「The Mirror of The Sea」?那是他的自傳文集,詩題就叫「海的倒敘」會輕鬆一點呢!)然而明晰且有變化的語言托出傳奇喻像,是寫詩的好手法,這首詩是以這個優點取勝的。

2010.01.18 自由時報‧副刊)

 

大里寶貝 2010-03-24 11:17:02

感恩葉狼與冰夕的造訪

小英,5都我們都說好了
要去敲通告哦

你最愛的,小英 2010-03-01 12:55:43

長青
昨日談到的選舉
就像你這首黑暗之心

流浪的水手
不曾忘記
東歐紛雜的脈搏
與標點的母音

耐品讀的黑暗之心&鄭愁予詩評 2010-02-28 21:35:58

耐品讀的黑暗之心&鄭愁予詩評

真好。一次閱讀到詩與評的丰采
給讀者!

還有此詩有別於不同往昔
忒有嚼味的新感受。既入典豐饒
又沁心感詠
結合了異國風情與思鄉土靦腆的探視
而穿鑿、共鳴的島國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