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0 17:58:24胖胖波

浪漫派-夏布多里昂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是法國 19 世紀初葉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在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封建貴族與新崛起的資產階級的反復較量中,他曾站在王政主義者的立場上,爲波旁王朝搖旗呐喊,爲宗教教義四方遊說,是馬克思一向討厭的作家,但馬克思在談到他“把十八世紀顯著的懷疑主義和伏爾泰主義同十九世紀顯著的傷感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的時候,卻肯定的說:“自然,在法國,這種結合作爲文體是劃時代的。”
夏多布里昂出生在布列塔尼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自幼由乳母照管,聽過不少“因果報應”的故事,在多爾中學念書時,又接受了耶穌會教士的薰陶,每況愈下的家境,使他時而憂鬱感傷,時而又自命不凡。孤獨時,他迷戀於巨大的灌木叢,看著一片枯葉被風追逐,在枯葦颯颯作響的幹塘邊發出無邊的哀歎;狂熱時,他向蒼穹疾呼:“我,永遠是我!”認爲自己的性格是:“精選的”和“絕無僅有的”。中學畢業後,他先涉足軍界,在布雷斯特參加海軍;可是事隔不久,他卻志轉幸移,宣誓“從事教職”。隨後,他又不堪教會學校的清苦生活,無意披上僧侶的長袍,仍舊回到貢堡祖業的領地,不時徘徊於荒原之上,出沒於中世紀的古堡之中。作爲幼子,他得不到父母財産的繼承權,心裏充滿了苦水;正當青春年少,雄心勃勃,但在革命風雨中飄搖的階級地位,使他膽戰心驚,怨恨相兼。他絕望、苦悶,甚至想輕生,與任何人都合不來,只有他的姐姐呂西爾與之性格相投。1786 年,他仰仗長兄與路易十六的首相的個人關係,謀得了一個陸軍中尉的職務,並被介紹給國王本人,成爲路易十六的狩獵侍從,開始躋身于巴黎的沙龍和文人圈子,出入宮廷和社交界。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夏多布里昂終日惶恐不安。不久,父親去世,他便到美洲遊歷,並寫下了《美國遊記》。路易十六倒臺以後,他匆匆趕回法國,想用手中的寶劍爲國王效忠。隨後,他與布列塔尼一個有錢女子結了婚,可是他又時時爲這種無聲無息的聲生活所苦惱。婚後不久,他便扔下髮妻,重返巴黎,在賭場、妓館把一切錢財揮霍殆盡。爲逃避資產階級革命者對貴族的控訴和鎮壓,他不時裝出革命的樣子,參加市區會議和人民會議,採取長褲黨人的姿態。1792 年 7 月,他與長兄一起出逃,參加了貴族叛亂隊伍,受傷以後,先後僑居比利時、美國和英國,並開始文學創作生活。1797 年,他在倫敦發表了第一部作品《論古今革命和法國革命的關係及其在歷史、政治、道德上的意義》(簡稱《革命論》)。在《革命論》中,他旁徵博引,說明革命事出有因,另一方面又鼓吹消極厭世,主張躲進個人自由的避風港。書中充滿了惆悵、懷疑和不安的情緒。
1800 年,他回到法國,1801 年發表抒情散文《基督教真諦》中的插入小說《阿拉達》,1802 年《基督教真諦》全書問世。這本書發表在拿破侖與教皇簽訂“政教協定”之際,投合了拿破侖復興天主教的意圖,抓住了廣大群衆在大革命動亂之後希望恢復宗教活動的社會心理,人們一下子爲之大嘩。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侖在宗教問題上的出發點是根本不同的,前者爲了王政主義而提倡恢復宗教,後者僅想利用天主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久,他們便鬧翻了,夏多布里昂辭去了外交職務,於 1806 年啓程去近東旅行。回國後,他先後發表了《殉教者》(1809)和《從巴黎到耶路撒冷紀行》(1811),被選爲法蘭西學院院士,但拿破侖拒不承認,於是舊怨新仇日益加深。兩年以後,他發表了《論拿破侖和波旁王朝》一書,發洩了對拿破侖的不滿,成爲他投靠波旁王室的敲門磚。
果然,1814 年波旁王朝復辟後,夏多布里昂便青雲直上,成爲貴族院議員,先後擔任駐瑞典和德國的外交官,以致當上世人矚目的駐英國大使,並于 1823 年出任外交大臣。對西班牙的侵略戰爭是由他一手策劃的。
1830 年的七月革命,徹底摧毀了波旁王朝的統治,夏多布里昂的政治生涯也從此完結。以後他便深居書齋,專事寫作,先後發表了《歷史研究》、《論英國文學》和《墓外回憶錄》等。 1848 年 7 月 4 日死於病榻之上。
http://www.contextfree.net/zhouhong/Chateaubria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