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6 13:36:55IT肥蝦
自我實現的"風險"
十多年前,肥蝦剛轉入金融軟體開發產業,第一個參與的較大型專案是某國營企業的信用卡系統轉置案,負責新系統的客製化功能開發。記得上線的前半年,心中總是擔心系統晚上批次作業會掛掉,針對修改的程式總是一再Review,但是半夜被叫去資訊室的機會還是常常;後續也許是系統穩定了,也許是不那麼在意了,反而半夜被call的機會變少了。
記得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理論,定義為:「the case whereby people (a) have a n expectation about what another people is like, which (b) influences how they act toward that person, which (c) causes that person to behave consistently with their original expectations.」這不禁也讓肥蝦想到那痛苦的莫菲定理(Murphy's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如果把這兩個定理合起來,好像變成肥蝦在管理專案風險時常發生的慘劇-" the case whereby people (a) have a n expectation about what a problem may be happen, which (b) influences how they act toward that problem, which (c) causes that problem to happen consistently with their original expectations."
針對風險這個名詞,雖說PMBOK或一般管理書籍把它視為中性的名詞,即表示它可能是個機會或是個危機,反正不確定性造成專案變化的都是風險。但是,可能案子作久了,再加上肥蝦杞人憂天的天性,總是先想到那不好的一面。
在進入專案之前,預估可能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可能導致專案阻礙或失敗的風險類別。肥蝦習慣上會就個人的經驗與瞭解,努力獲取所有可獲知的訊息去瞭解專案可能的風險,並找三、五個重要成員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先看看案子可能遭遇的問題,然後再找業務來問問看這個案子。說也奇怪,業務老是想的都是那opportunities的風險;執行人員想的都是threats的風險。身為一個PM或Functional Manager一定是要平衡去考量正負兩邊的風險(問題是大老闆都喜歡只聽opportunities,搞得肥蝦在老闆面前老像隻烏鴉,在團隊同仁面前像個聒噪的喜鵲)。
接著,是再進一步確認導致風險發生的可能機率,針對高層次的風險類別,在進而探討其中的可能風險因子(risk factors),以及其間的相關性,並設定相關的警戒線。然後大家再一起來討論因應的對策,決定是否要採行先期的相關作業。也許肥蝦的方式比起PMBOK的順序與流程有些差異,這是因應肥蝦所處的窘困環境,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相關資源,能照著PMBOK這樣一步一步來當然最好,但是在資源及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作些不得不的取捨。
對於threats,團隊總會想些與作些工作來避免或轉移,如斟酌合約的條款,設計適宜的架構或採行對應的開發方法。而團隊所衷心期盼的就是不要發生;但這十多年的經驗,發現要是愈縈繞在腦中,念茲在茲的問題,並且時刻警醒要避免的,還是會發生。
可能肥蝦碰到的專案環境可能不太成熟,每次問題真得發生了,當跟當初想得差不了太多,雖然會慶幸早有想到,也許也有些因應的方法,但還是多少會有些人仰馬翻的場面。更慘者,有時還像批評得像是田豐一樣剛而犯上的黑五類。這些苦境對應到了自我實現預言與莫菲定理,真讓肥蝦有時候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因為為了怕專案的不測,特別考量相關風險類別與因子,進而採取相對應的步驟後,才導致不想面對的問題真得就發生了!
俗話說:「傻人有傻福。」但真得可以裝傻就避過那些風險與問題嗎?是不是遮起眼睛,看不見就真得碰不到?還是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蕃薯湯?唉!尤其在跟高層說明之時,這感觸更是錐心刺骨的疼痛呀!
上一篇:專案vs.營運的流程建構差異
下一篇:專案經理的十個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