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3 12:46:42玉封禪

卡夫卡惡夢

源自 《變形記》 Die Verwandlung 一書
作者: 法蘭茲‧卡夫卡

《變形記》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被喻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對二十世紀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內容簡介>
因為他的書寫,人類開始省思自己的存在。
〈蛻變〉中的主角,願意為家人付出一切,然而,在他們眼中,他只是隻蟲,他便以蟲的形象無助的死去了。〈判決〉中的主角全心全意愛著父親,然而,父親對於他將結婚極度不滿,惡意辱罵詆譭他,甚至判決他應該淹死,他便真的投入河中絕望的死去了。

你這麼愛他們,他們卻這樣摧折踐踏毀滅你。這是他的寓言。──張曼娟

<作者簡介>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猶太裔捷克人,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布拉格。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成為西方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家,後世的「存在主義」、「荒謬劇」、「魔幻寫實」、「法國新小說」等文學藝術流派,都是從卡夫卡的書寫中獲得啟發與養份。

他的作品充滿幻奇與荒誕、孤獨與沉鬱;他筆下的人們走在彷若夢境的困頓中,不但探求、尋找出路,卻依然沉淪到生命的最底層。

他生前交代要將作品燬盡,幸虧摯友馬克思沒有遵照遺言,還替他發表了作品,才讓全世界因卡夫卡而有了改變。



網路資料: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懮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粗暴、專制,對兒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指手畫腳地訓斥一通──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干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懮郁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游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于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藥。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一批能干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馬克斯‧布羅德的這部《卡夫卡傳》,敘述了卡夫卡的文學經歷、成果、風格和思想,演繹並詮釋了卡夫卡其人其文,從文學評判的角度來看這位世界公認的大師:弗蘭茨‧卡夫卡。

卡夫卡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不要絕望,甚至對你並不感到絕望這一點也不要絕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時候,新的力量畢竟來臨,給你以幫助,而這正表明你是活¨的。

我依舊能從像《鄉村醫生》這類作品中感到短暫的滿足。但是只有當我一旦能把世界提升到純粹的、真實的、不可改變的境界之時,我才感到幸福。

一場傾盆大雨。站立¨面對這場大雨吧!讓它的鋼鐵般的光芒刺穿你。你在那想把你沖走的雨水中飄浮,但你還是要堅持,昂首屹立,等待那即將來臨的無窮無盡的陽光的照耀。

(馬克斯‧布羅德  奧地利)

提起卡夫卡的作品,可會令人聯想起911世貿事件的《城堡》、猶太集中營和文革式的《審判》,甚至沙士或安樂死的《蛻變》?沒有錯!卡夫卡絕對不是好東西,他的名字已經包含了恐懼、荒謬及怪談,甚至世界未日!其實,卡夫卡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

從來都不偉大不成功的卡夫卡
不知為何許多作家、教授提起卡夫卡時,都說他是個成功的作家。但歷史資料告訴我們,卡夫卡生前逃兵役後,一直在書桌上沉浸於一場更激烈的戰鬥(自我內戰),短短42年的人生中,他一直跟自己的靈魂廝殺,並寫下了許多短篇小說、書信及幾本超越了宗教、哲學的小說,卡夫卡當初不是為發表而寫作,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成功或偉大的作家,正因如此,他的小說作品更能表現出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卡夫卡的恐怖
可以說,卡夫卡的小說《城堡》、《審判》及《蛻變》出版後,就是宣佈小說死亡的時候。因為小說的任何寫作手法、甚至世界觀都被卡夫卡寫盡了,後來的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等作家都在卡夫卡下顯得蒼白無力,他們不過在努力了解卡夫卡的世界。
今天我們透過他中譯本或英譯本去閱讀《城堡》,盡管並不可能完全看到卡夫卡的真正思維,但是單是故事內容,及他抽寫人類那種永遠不能確定的身份,就已經令人心寒。曾經何時,有不少知識份子會覺得認識卡夫卡是很前衛的象徵,但其實卡夫卡是一個巨大惡夢的代名詞!
如果說佛陀能超越時間而能成為偉人,那麼上世紀的卡夫卡就是揭開了人類最深層次意識的凡人,並宣告了人類只會永遠不知被甚麼巨大組織操控,而惶惶不可終日地等待末日的降臨。

《城堡》的真實
卡夫卡的思想並不可用悲觀或憂鬱去形容,而是真實的確如此。《城堡》中的主人翁K是一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應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誰知城堡外層層機構,村子裡沒有人知道這有項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撓,只好孤軍奮戰,和官僚權貴不懈地進行鬥爭,直到最後他始終沒有進入城堡,也無法見到城堡最高當局。
甚至,城堡是否存在,他是否是個土地測量員都是一個大問號?情況一如世貿,911之前或許存在過,隨著時間的沖洗,傷痛的流逝,世貿及很多亡魂和拉登在人類心目中,都會成為一連串的問號,那種視覺上的恐怖好像很近,又好像很遠。

小說的真實意義
卡夫卡的作品的真實意義就在於,他告訴我們應該嚐試盡快走出迷宮,文學作品是否能得獎或留傳後世都已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近日科學家說2100年世界將變成大熱爐!如果有一天我們讀通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或許可能得救。
好像他的另一作品《審判》,就預視了希特勒和文革的到來,人不知道為何會被審判,自己被判有罪,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人與人之間已經被無數的荒謬纏繞著,世界失去了黑白天空灰色一片。卡夫卡生前力圖為人類如何合理地生存下去,而苦苦思索了一生,甚至力抗荒謬的人生,可接近他80周年瞑壽的今天,人類似乎仍然未有如何合理生存下去的答案。
又或,人類將來會好像他的小說《蛻變》一樣,一覺醒來發覺自己由公務員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改變食物的基恩、Dna的胡亂研究、復製生物的不斷開發,未來有甚麼事情不可發生?如果你不想知道人類的未來命運,就最好不要閱讀卡夫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