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5 10:08:34玉封禪
即時社會,我們何去何從~~轉載
14世紀初,馬可•波羅費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幾十年後才回到義大利;18世紀中期,曹雪芹著《紅樓夢》輾轉數十載。現代即時社會中,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前人一生的經歷,擁有古代國王也無法想像的巨大物質便利,但同時也喪失了享受過程的愉悅。
一位搜索引擎依賴症患者說:“我出門的時候,人家問我,你老婆叫什么名字。我說,啊?等下,我去搜索一下,我已經不會思考,僅僅是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我 老婆 名字”。
“生命太短,世界太大,體驗是使生命完整的惟一方法。”
——地鐵廣告語
即時社會是指在即時資訊和即時通訊主導下的,以高效率、快節奏為主要特徵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總合。
解讀即時社會
早上7點鐘,手機鬧鈴把在一家網站做主管的曹先生從睡夢中喚醒,他睜開眼睛後,先是一邊啟動電腦,一邊打開收音機聽最新的報紙摘要,同時刷牙洗臉;而後瀏覽郵箱裏定制的《聯合早報》即時世界新聞;走出家門後,他在路上用群發短信召集部門討論上午例會的議題;地鐵上手機沒信號,一份早報在其間的20分鐘裏讓他知道了秀水假貨被查了、望京橋又添堵了、巴塞羅那贏球了。
曹先生說,我們每天被大量即時的資訊所包圍,即時通訊工具讓遠在天邊的人近若比鄰。“即時”成為時代的特徵之一,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與每個人的生活不離不棄。對效率的瘋狂追求規範了工作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更多關於過程的享受。我們透過電視可以觀賞到萬里之遙的足球比賽實況,卻沒有了現場親身參與吶喊的體會;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便捷地享受到現成的各種美食,卻沒有了自己動手的成就感;我們甚至可以乘坐架設在山體上的電梯幾分鐘就到達山頂,卻沒有了登山時運動的快樂。
即時社會讓人們最大限度地遠離了距離和時間的束縛。事實上,社會歷史進程中每一次大的跨越也都以距離的縮短為里程碑。馬力的出現,讓人們“日行百里”,人們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社會從手工業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蒸汽機的出現,讓火車和輪船可以“日行千里”,這些工具連接不同大陸板塊,直接推動文明再次邁進一大步,近代工業文明興起;而電視、電話,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是對時間和距離的一次徹底革命。一條資訊從地球這端到那一端,只需要幾微秒的時間。社會的即時性開始顯現。
無孔不入的社會即時性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讓人們的思考方式經歷了巨變。14世紀初,馬可•波羅費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幾十年後才回到義大利。現在從北京到義大利的飛行時間僅僅是十幾個小時,現代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前人一生的經歷,擁有古代國王也無法想像的巨大物質便利,但同時也喪失了享受過程的愉悅。
曹雪芹著《紅樓夢》輾轉數十載,賈島為了兩句詩幾十個字苦吟了3年,吟出了兩行老淚,還揪掉了滿把鬍子。而即時社會中沒人關心你的成本,只看重結果。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獲得相對最大的收益成為即時社會的信條。
即時資訊:正在讓人們遠離思考?
即時行情、即時新聞、即時分析、即時戰略、即時報價以及即時消息和即時通訊,都可以納入即時資訊的範疇。在即時社會中,人們對於即時資訊的佔有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工作能力,並客觀上決定著事業上的成敗。但事實上,這無法決定一個人真正的知識擁有量和思維水準。那些透過非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並不能擴展人的思考能力,反而有可能扼殺人們的創造力。
那些令人景仰博學大師的深厚積淀,不是靠搜索引擎裏的關鍵詞和數萬個網頁積累出來的。牛頓、愛因斯坦們如果身處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不知會有更多的驚世發現還是會被資訊淹沒,毫無建樹。
“離開MSN,不會與人面對面說話了?”
一間寫字樓裏的網路出現了故障。辦公室裏怨聲載道,很多人的手離開了鍵盤都不知該往哪里放。幾個同事間原本在MSN裏聊得正火熱,可突然間面對面,竟然互相啞口無言、目瞪口呆,似乎離開了MSN,連正常的交流都不會了。這種MSN依賴症正成為都市白領的新病。
即時通訊工具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也就是5年左右,那些以聊天作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大概還能回想起上高中或上大學時第一次互相加為好友時的笨拙。短短幾年間,互聯網的龐大觸角與快速反應在給廣大網民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無限的困惑,無法逃離。當突然因為不自覺的原因離開即時通訊工具時,人們連最基本的交流都發生了障礙,更何況獨立的思考方式。
“搜索引擎讓我無處藏身?”
搜索引擎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大眾對資訊的獲取。任何人與事,只要留下過一絲痕跡,總能被人找到。強大的搜索功能,仿佛在瞬間將電腦變成了萬事通,借助滑鼠的輕輕一點,人們立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這滑鼠輕點,個人的隱私也無處藏匿,最近出現的“Ucloo”網站。打著“世界不再失去聯繫”的招牌,只要在網上登記過自己的個人資料,任何人從小到大的人生軌跡,在哪里讀小學、讀中學,老家電話、QQ號……都被查得一清二楚。“可怕至極!”一位網友如此評價,像被在公眾面前扒光了衣服,無處藏身。
一位網站管理員告訴記者:“有一次一個網友讓我幫她刪除一篇幾年前的帖子,說是上面留了家庭住址,怕有人透過Google查到並追殺她。我就刪了她的帖子,但幾天後她又哭著打電話過來,說Google上透過網頁快照還是能找到!”
一個月前,幾家網站聯合推出了一個叫做“反搜索引擎”的運動,他們並不反對搜索引擎的使用,也正視其給人們對於資訊、資訊的查詢和篩選帶來的便利。只是希望,能夠恰當的降低搜索引擎的使用,多用腦子思考。理由是現在搜索引擎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創造力。其中一家網站的總監跟記者說:“在年底和年初的時候,公司裏很多人在網上大量的收集各類年終總結報告的模版,試想一下,其實你本來能夠做出更好、更符合自己特色的一些報告,但是,因為搜索而放棄思考,這就斷送了自己的特色。現在很多人連猜個謎語都要去‘百度一下’,連這一點點腦筋都不想動了,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
即時社會關係:情感成為附屬品?
即時愛情像是吃快餐
上海社科院的《中國婚姻質量大調查》結果顯示,男女雙方從相識到結婚的時間低於兩年的佔80%,不到半年的就有23%。離婚率更是以每年200萬對的速度節節攀升。北京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公告稱:現在辦理離婚手續,相關的工作人員將不再做任何的調解工作。一段感情的開始和結束變得異常快捷,酒吧、同城約會、網路等等在個人時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少的時候,給即時情感提供了多種途徑。
在廣州舉行的一次白領聯誼活動上,來自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數千白領懷著同樣的興奮和渴望,利用難得的工作空閒,期望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裏尋找到終身的感情寄託。紅男綠女們按照各自派發到的號碼苦苦在人群中尋覓另一個配對的號碼,為了在最短時間之內吸引到對方的注意,有人站在樓梯上,高高地舉起一張“尋人啟事”,有人拿著高音喇叭喊“2230呢?向我看齊”,更有人手拿一張白紙,上書言簡意賅4個大字“美女在此”。
在即時社會中,“即時情感”批量生產著現代都市人所期待的新鮮、曖昧、刺激以及傳說中的一見鍾情。網路的商業模式與城市人際交往因此“雙贏”。只是讓我們擔心的是,沒有過程只有結果的即時情感,保質期會越來越短,人們對待愛情會像吃快餐一樣,在囫圇吞棗的品嘗過後抹抹嘴各走各路。
即時交際不認識的“熟人”
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注重效率的即時社會只有一個朋友顯然是不夠的。各種成功學教程裏都在大肆宣揚“到處受歡迎的方法”,告訴人們堅決和陌生人說話,只有廣交朋友才能拓展事業。
於是,各種即時的交際關係在城市裏泛濫。友誼不需要時間和精力來培育。短暫的利益關係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把雙方的距離拉近,剛剛結識的生意人之間呼朋喚友可謂司空見慣。新款手機裏有著多達幾千的海量通訊錄,但裏面的名單還是幾乎每幾個月都要更換一批。作為即時通訊工具,手機承載著人們大量的社會關係交往。丟了手機的人個個鬱悶,在網路上無奈疲憊地問好友的手機號。還有些人可能因此而永遠聯繫不上了。沒丟手機的人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接到一個很熱情的問候電話,一面寒暄一面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對方是誰,也不好意思開口去問,放下電話還一頭霧水:“這人是誰啊?” (扈明)
來源:北京現代商報
一位搜索引擎依賴症患者說:“我出門的時候,人家問我,你老婆叫什么名字。我說,啊?等下,我去搜索一下,我已經不會思考,僅僅是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我 老婆 名字”。
“生命太短,世界太大,體驗是使生命完整的惟一方法。”
——地鐵廣告語
即時社會是指在即時資訊和即時通訊主導下的,以高效率、快節奏為主要特徵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總合。
解讀即時社會
早上7點鐘,手機鬧鈴把在一家網站做主管的曹先生從睡夢中喚醒,他睜開眼睛後,先是一邊啟動電腦,一邊打開收音機聽最新的報紙摘要,同時刷牙洗臉;而後瀏覽郵箱裏定制的《聯合早報》即時世界新聞;走出家門後,他在路上用群發短信召集部門討論上午例會的議題;地鐵上手機沒信號,一份早報在其間的20分鐘裏讓他知道了秀水假貨被查了、望京橋又添堵了、巴塞羅那贏球了。
曹先生說,我們每天被大量即時的資訊所包圍,即時通訊工具讓遠在天邊的人近若比鄰。“即時”成為時代的特徵之一,就如同空氣和水一樣與每個人的生活不離不棄。對效率的瘋狂追求規範了工作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更多關於過程的享受。我們透過電視可以觀賞到萬里之遙的足球比賽實況,卻沒有了現場親身參與吶喊的體會;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便捷地享受到現成的各種美食,卻沒有了自己動手的成就感;我們甚至可以乘坐架設在山體上的電梯幾分鐘就到達山頂,卻沒有了登山時運動的快樂。
即時社會讓人們最大限度地遠離了距離和時間的束縛。事實上,社會歷史進程中每一次大的跨越也都以距離的縮短為里程碑。馬力的出現,讓人們“日行百里”,人們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社會從手工業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蒸汽機的出現,讓火車和輪船可以“日行千里”,這些工具連接不同大陸板塊,直接推動文明再次邁進一大步,近代工業文明興起;而電視、電話,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是對時間和距離的一次徹底革命。一條資訊從地球這端到那一端,只需要幾微秒的時間。社會的即時性開始顯現。
無孔不入的社會即時性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讓人們的思考方式經歷了巨變。14世紀初,馬可•波羅費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幾十年後才回到義大利。現在從北京到義大利的飛行時間僅僅是十幾個小時,現代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前人一生的經歷,擁有古代國王也無法想像的巨大物質便利,但同時也喪失了享受過程的愉悅。
曹雪芹著《紅樓夢》輾轉數十載,賈島為了兩句詩幾十個字苦吟了3年,吟出了兩行老淚,還揪掉了滿把鬍子。而即時社會中沒人關心你的成本,只看重結果。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獲得相對最大的收益成為即時社會的信條。
即時資訊:正在讓人們遠離思考?
即時行情、即時新聞、即時分析、即時戰略、即時報價以及即時消息和即時通訊,都可以納入即時資訊的範疇。在即時社會中,人們對於即時資訊的佔有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工作能力,並客觀上決定著事業上的成敗。但事實上,這無法決定一個人真正的知識擁有量和思維水準。那些透過非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並不能擴展人的思考能力,反而有可能扼殺人們的創造力。
那些令人景仰博學大師的深厚積淀,不是靠搜索引擎裏的關鍵詞和數萬個網頁積累出來的。牛頓、愛因斯坦們如果身處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不知會有更多的驚世發現還是會被資訊淹沒,毫無建樹。
“離開MSN,不會與人面對面說話了?”
一間寫字樓裏的網路出現了故障。辦公室裏怨聲載道,很多人的手離開了鍵盤都不知該往哪里放。幾個同事間原本在MSN裏聊得正火熱,可突然間面對面,竟然互相啞口無言、目瞪口呆,似乎離開了MSN,連正常的交流都不會了。這種MSN依賴症正成為都市白領的新病。
即時通訊工具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也就是5年左右,那些以聊天作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大概還能回想起上高中或上大學時第一次互相加為好友時的笨拙。短短幾年間,互聯網的龐大觸角與快速反應在給廣大網民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無限的困惑,無法逃離。當突然因為不自覺的原因離開即時通訊工具時,人們連最基本的交流都發生了障礙,更何況獨立的思考方式。
“搜索引擎讓我無處藏身?”
搜索引擎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大眾對資訊的獲取。任何人與事,只要留下過一絲痕跡,總能被人找到。強大的搜索功能,仿佛在瞬間將電腦變成了萬事通,借助滑鼠的輕輕一點,人們立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這滑鼠輕點,個人的隱私也無處藏匿,最近出現的“Ucloo”網站。打著“世界不再失去聯繫”的招牌,只要在網上登記過自己的個人資料,任何人從小到大的人生軌跡,在哪里讀小學、讀中學,老家電話、QQ號……都被查得一清二楚。“可怕至極!”一位網友如此評價,像被在公眾面前扒光了衣服,無處藏身。
一位網站管理員告訴記者:“有一次一個網友讓我幫她刪除一篇幾年前的帖子,說是上面留了家庭住址,怕有人透過Google查到並追殺她。我就刪了她的帖子,但幾天後她又哭著打電話過來,說Google上透過網頁快照還是能找到!”
一個月前,幾家網站聯合推出了一個叫做“反搜索引擎”的運動,他們並不反對搜索引擎的使用,也正視其給人們對於資訊、資訊的查詢和篩選帶來的便利。只是希望,能夠恰當的降低搜索引擎的使用,多用腦子思考。理由是現在搜索引擎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創造力。其中一家網站的總監跟記者說:“在年底和年初的時候,公司裏很多人在網上大量的收集各類年終總結報告的模版,試想一下,其實你本來能夠做出更好、更符合自己特色的一些報告,但是,因為搜索而放棄思考,這就斷送了自己的特色。現在很多人連猜個謎語都要去‘百度一下’,連這一點點腦筋都不想動了,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
即時社會關係:情感成為附屬品?
即時愛情像是吃快餐
上海社科院的《中國婚姻質量大調查》結果顯示,男女雙方從相識到結婚的時間低於兩年的佔80%,不到半年的就有23%。離婚率更是以每年200萬對的速度節節攀升。北京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公告稱:現在辦理離婚手續,相關的工作人員將不再做任何的調解工作。一段感情的開始和結束變得異常快捷,酒吧、同城約會、網路等等在個人時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少的時候,給即時情感提供了多種途徑。
在廣州舉行的一次白領聯誼活動上,來自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數千白領懷著同樣的興奮和渴望,利用難得的工作空閒,期望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裏尋找到終身的感情寄託。紅男綠女們按照各自派發到的號碼苦苦在人群中尋覓另一個配對的號碼,為了在最短時間之內吸引到對方的注意,有人站在樓梯上,高高地舉起一張“尋人啟事”,有人拿著高音喇叭喊“2230呢?向我看齊”,更有人手拿一張白紙,上書言簡意賅4個大字“美女在此”。
在即時社會中,“即時情感”批量生產著現代都市人所期待的新鮮、曖昧、刺激以及傳說中的一見鍾情。網路的商業模式與城市人際交往因此“雙贏”。只是讓我們擔心的是,沒有過程只有結果的即時情感,保質期會越來越短,人們對待愛情會像吃快餐一樣,在囫圇吞棗的品嘗過後抹抹嘴各走各路。
即時交際不認識的“熟人”
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注重效率的即時社會只有一個朋友顯然是不夠的。各種成功學教程裏都在大肆宣揚“到處受歡迎的方法”,告訴人們堅決和陌生人說話,只有廣交朋友才能拓展事業。
於是,各種即時的交際關係在城市裏泛濫。友誼不需要時間和精力來培育。短暫的利益關係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把雙方的距離拉近,剛剛結識的生意人之間呼朋喚友可謂司空見慣。新款手機裏有著多達幾千的海量通訊錄,但裏面的名單還是幾乎每幾個月都要更換一批。作為即時通訊工具,手機承載著人們大量的社會關係交往。丟了手機的人個個鬱悶,在網路上無奈疲憊地問好友的手機號。還有些人可能因此而永遠聯繫不上了。沒丟手機的人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接到一個很熱情的問候電話,一面寒暄一面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對方是誰,也不好意思開口去問,放下電話還一頭霧水:“這人是誰啊?” (扈明)
來源:北京現代商報
上一篇:好女人都到哪去了 ~~ 轉載
下一篇: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