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業為什麼長不大?
新事業為什麼長不大?
哪三個問題,讓企業的老幹發不了新枝?
對樹木而言,強壯的老幹,有助新枝的生長,道理很容易明白。對企業而言,強大的本業,有時反而會扼殺新事業,其中的道理,不太容易參透。企業老幹發不了新枝,往往存在三個問題:
一、應該忘的忘不了。投資大師巴菲特用以下這個謎語,考倒一大堆企業家:「什麼東西輕得教人毫無感覺,但同時又重得教人無法改變?」答案很發人深省—習慣。一旦習慣養成,不論好壞,的確很難更改,個人或企業都一樣。
例如,習慣OEM/ODM模式的經理人,通常會儘量把存貨壓到最低;但是一旦轉型做品牌生意,太低的存貨往往無法因應顧客臨時的需求,會造成服務的不夠迅速。
又如,當企業毛利率很高時,對毛利率較低的新事業,往往心存鄙視,結果可能錯失許多有合理利潤的投資機會。因此,老幹想要發出新枝,一些成功的經理人,反而會出現「愈聰明的人愈難教」的奇特現象。
二、應該借的借不來。企業中的新興事業,有一點贏過一般創業家的優勢,就是可以應用老幹中已有的養分,增加其存活機會。例如,當OEM/ODM企業轉型兼做品牌時,過去代工時代累積下來的工廠產能與效率,善加利用的話,其實也是確保產品品質,與建立顧客信心的重要資源。
又如,成熟事業開發新產品從無到有的管理經驗,對較年輕的新事業主管,往往很有參考價值。但新興事業經常借用到老幹豐富的養分,甚至反而可能被老事業一腳踩死。
理由是,老事業很多是獲利豐厚的利潤中心,新興事業常會被視為稀釋獲利的元兇。在幾輪嚴謹的獲利檢討會下,如果沒有CEO等輩分的經理人用力保護,經常會得不到長期奮鬥應該分配到的資源。
三、應該學的學不快。新興事業的績效評估,是一件非常兇險的事。一旦很快採用以營收或利潤成長為主的評估方式,新興事業往往不久之後就會夭折。
然而,我們總不能讓新興事業一直「無所事事」!其實,新興事業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速有效學習的力道。雖然經營的實際績效還不明顯,但新興事業的負責人,要不斷反省他正在進行的「策略實驗」。
例如,經理人應該很清楚地說明他所面臨的關鍵未知數,以及討論執行成果對澄清這些未知數的幫助。例如,在選擇如何將新品牌打入歐洲市場時,是要挑選具規模的市場呢?還是避開這些有百年老店強力主導的市場,而切入一切都仍混沌未明的市場?
當CEO檢視新興事業的營收時,重點並非預算達成率高低,而是在「策略實驗」中究竟學到什麼,未來要如何改變執行方法。而針對經理人學不快、甚至學不會的情況,就必須起用外來的新人。企業要想精於老幹開出新枝,以上忘記、借用與學習的三門功課,正是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