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與績效衡量
知識管理與績效衡量
作者:曹承礎
出處:http://www.chinamgt.com/article.php?cid=4&id=2991&token=fde2c0bb545c25ad60f4a1d373bf96ad
隨著時代演進,人類賴以維生的工具,不再是發達的四肢,而是越來越不簡單的頭腦。
既是靠腦子吃飯,「知識」遂成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KM)更是企業領導人不可不修習的課題。KM一旦起了頭,便是不歸路。系統須不斷修繕、更新,才能在組織運作的每個環節,發揮應有的效益。
最近,國內一間歷史悠久、業務跨全球的優質公司,針對KM系統的執行成果,進行了內部調查,內容涵蓋以下五大構面:
1.KM流程:公司能否發展一套系統化、前瞻性且符合道德智慧的KM機制,全體員工皆能活用、充分發揮其價值?
2.領導:公司是否以KM為主要策略,了解知識資產的潛在獲利能力,持續發展核心競爭技術,公平衡量員工對知識發展的貢獻度?
3.企業文化:公司是否以創造顧客價值為KM主要目標,促進知識分享、鼓勵員工學習成長及靈活創新,營造開放、互信的氣氛?
4.資訊科技:公司是否積極開發以「人」為中心的資訊科技,藉助其即時、靈活的特性,方便全體同仁取得資源、聯繫關係?
5.績效考評:公司有無明確的KM績效指標,均衡分配於軟/硬體,以及財務/非財務構面,並投入資源擴張知識領域?
該調查發現,各構面表現都不賴,唯獨第五項得分最弱。公司對KM的執行績效,無法進行客觀有效的評估以量化其價值,難免導致KM系統之發展遭遇瓶頸。
得出上述結果,並不令人驚訝。績效考評的失準,絕非僅限於KM或IT部門,而是普遍存在於組織內部的現象,堪稱許多企業的通病。
首先,標榜「內斂」的中國人,無論褒貶,往往都不願把話說清楚。當面誇獎,怕對方驕傲;當面貶責,又怕撕破臉尷尬。不像外國人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中國人常礙於人情壓力或個人喜惡,表面上虛與委蛇、私底下主觀論斷,在績效的衡量上,欠缺條理分明、具公信力的制度。
其次,每項績效衡量指標之擬定,皆須有其意義,讓受評對象朝向能創造更大價值的作法前進。且看我國公務員考評之陳規──每年皆須有特定比例員工被打乙等或丙等,為達預期數字又不傷和氣,主管遂讓同仁輪流得乙或丙,即使這年表現再優秀,只要輪到,仍得乖乖吃丙。此等陋習,根本無法振奮士氣、刺激員工努力,實為管理者應引以為戒的反例。
至於在財務方向,也往往能反映出管理者之胸襟,比如某創新想法或專利,若能為公司帶來利潤,提出該想法或專利者,可考量給予相當的利潤分享及榮譽,作為量化質化之績效指標。
管理者都在要求績效,卻未付出足夠心思釐清考核基準,使得員工無所適從。管理者應不時自問:公司績效不彰,是否因你自己績效不彰而起?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圖片來源:http://collections.europarchive.org/tna/20100509080731/library.nhs.uk/knowledge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