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闆聽話:向上溝通3大技巧
向上溝通是指訊息從低階流向高階,或是從員工流到主管。組織中若只有向下傳達、缺乏向上溝通,將使訊息循環圈中斷,活絡的資訊終將陷於窒息。而無法獲得下屬訊息的主管,將很難進行決策,或導致與部屬間的關係緊張。
員工在組織中或許無法成為為數不多的主管,但每一位員工都必然是部屬,因此向上溝通至少跟向下溝通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學習如何向上溝通,也是組織中每位成員必修的功課。以下3個建議,可以讓每位部屬的向上溝通更順利。
吸引注意,用同理心說出共同經驗
1.要能吸引主管注意:戰國時齊國的靖郭君田嬰,打算在自己的封地薛興建城池,由於此舉可能引起齊王的猜疑,不少門客前去諫阻,因此田嬰吩咐屬下,如有賓客再來勸諫,不許通報。但有位齊國人來到薛地,求見田嬰:「我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甘受烹殺之刑。」於是田嬰決定接見。
這位客人快步走到田嬰面前,只說了「海大魚」三個字後,轉身就走。田嬰不了解他的意思,便追問:「先生還有要說的話吧?」客人回答:「我不敢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多說一字,我就沒命。」田嬰只好回答:「沒關係,請先生儘管說吧!」客人就說:「閣下沒聽過海中的大魚嗎?用魚網抓不住它,用魚鉤釣不住它,但一不小心離開大海,連小螞蟻都可吃掉它。」
「以此相比,其實整個齊國也就如同閣下的大海,閣下如果能得到齊國長期庇蔭,還需要在薛地修築城防工事做什麼?如果閣下失去了齊國,就算把薛地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對你的安全也沒什麼助益呀!」
田嬰終於醒悟,稱讚說:「好主意。」於是停止了築城的事。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故事的主角承諾只說三個字,否則願接受極刑,這樣的說話方式喚起田嬰的好奇心,因此有機會述說「海大魚」的比喻故事,而打消了田嬰築牆的念頭。就算「海大魚」的比喻極為貼切,但如果田嬰不願接見,後續的故事也不會發生,所以,向上溝通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如何吸引主管的興趣,讓主管產生好奇心而有傾聽的意願,往往更為重要。
2.分享共同經驗:漢初劉邦打算廢呂后所生的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大臣們都反對,但劉邦心意已決。呂后眼看無望之際,想到已雲遊四海的功臣張良,將他找回來商量對策。
張良建議:「這件事難以用口舌之辯來爭取,現今只有爭取過往君王一直想招納而不可得的四位賢者出山協助,否則別無他法。不妨令太子寫封謙恭的信,趨車親顧茅廬,請他們入京。若他們願來,則尊為上賓,與太子一同上朝,讓君王看到有四位賢人輔佐,或可打消君王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按張良的建議而行,果然,當劉邦見到太子身邊有這四位自己一直無法爭取到的賢者在輔弼,便放棄廢太子的計畫,而對戚夫人說:「我本打算改立如意,但現在太子有這四人輔佐,他的羽翼已長成,無法被更替了。」
原來,這四位老人(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和角里),都因劉邦態度傲慢而逃匿山中,不願為他效勞。劉邦千請萬請,都無法令他們出山,而太子卻有這個能耐,劉邦因此對太子刮目相看,改變了事態的發展。
張良幫太子擬了一個以事實為基礎的說帖,讓四賢士成為太子與父親劉邦間共同的經驗,用活生生的事證,不講半句巧言,完成了最好的向上溝通。
3.揣摩主管的心理與期望,發揮同理心:戰國時代,秦國宰相范雎的封地汝南遭韓國侵占,秦昭襄王問范雎:「臣相失去自己的封地,會不會很難過?」范雎回答:「臣並不難過。」昭襄王又問:「為什麼不難過呢?」范雎回話,說他原本是一介小民,本無封地,如今失去封土,就等於恢復原來的樣子,為何要憂傷難過呢?
昭襄王覺得范雎的話不合情理,就向將軍蒙傲說:「我只要有一個城池被敵人圍困,就寢食難安,可是應侯范雎失去自己的封地,卻說他毫不難過,這是什麼道理?」蒙傲說:「不妨讓我去查一下實情吧!」
於是蒙傲去見范雎說:「我近來悲憤、很想去死。」范雎驚訝地問:「將軍為何如此說呢?」蒙傲回答:「君王拜應侯您為師,不只秦國,全天下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在我僥倖成為秦國將軍,卻只能眼看弱小的韓國背叛秦國,並且侵奪應侯的封地,我還有什麼臉活著?不如早點死算了!」范雎聽完,感動地向蒙傲道謝:「一切拜託將軍,想辦法幫我取回汝南吧!」
蒙傲用同仇敵愾、「想去死」的話,讓自己與范雎置身同一條船上,終於巧妙試出范雎喪失封地而難過的真實心情。蒙傲能試出范雎的真心話,關鍵在於他能用同理心去揣摩、設身處地。也因此,了解主管的心理與期望,是向上溝通的重要技巧之一。
主動地向上溝通,當上司的老闆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一個以直言進諫聞名,一個以虛懷納諫著稱,但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極為罕見。期望主管都能像唐太宗一樣能虛懷納諫,恐不切實際,如同《韓非子》〈說難〉所言,向上溝通極為困難,不善用一些技巧不易達成。當我們要向上溝通時,不仿學學張良、蒙傲和那位不知名門客所用的技巧。
向上溝通很重要,但往往是組織中最缺乏的,部屬常認為主管高高在上難以接近,或主管過於忙碌、沒有時間與耐心聽取建言等,雖然這些可能是事實,但組織成功運作的祕訣在於主動,溝通也是一樣。
每一位部屬若能把溝通的發球權掌握在手,經常且主動地向上溝通,管理與被管理的鴻溝就可以日漸縮小,管理與被管理的界線也將變得更模糊。
撰文/林文政(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