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 16:04:13planner

什麼是比低價更好的策略?

什麼是比低價更好的策略?
作者 : 尼爾森
更新時間 : 2011/10/19 19:13:26
 
 
(Brain.com 2011-10-20)根據尼爾森所公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消費者對消費性包裝商品採取不同的省錢購物策略。消費者一旦決定購買地點後,物超所值的重要性略高於單純的價格便宜。

2011年尼爾森全球消費者購物省錢策略線上調查,有來自全球51個市場,超過25,000位網路受訪者參與,有六成全球網路消費者在決定到特定消費性包裝商品零售店購物時,將「物超所值」視為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勝於「價格便宜」(58%)。

「價格便宜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但透過尼爾森調查顯示,『物超所值』對全球消費者而言也極為重要,只不過,『價值』並非只與價格有關,在經濟艱困時期,如果零售商及製造商在對消費者溝通時能更加突顯產品優點、並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將可獲得消費者在尋求省錢之道時的共鳴,」尼爾森全球消費者洞察副總裁James Russo說。

亞太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的受訪者指出,在選擇零售商店時,偏好物超所值勝過價格便宜,但中東、非洲的受訪者則較偏好整體價格最低。商店位置便利、折扣和促銷優惠很多、貨源充足及高品質的新鮮農產品都被半數全球網路受訪者視為「具高度影響力」的因素。

至於台灣,消費者則仍較重視價格。62%網路受訪者表示「商店的折扣促銷多」與「商店整體價格便宜」對其決定到特定零售店的影響極大,其次才是物超所值(60%)。此外,「只有這家店有我要的產品」(49%)與「商店有會員卡優惠專案」(47%)也極具影響力,「可見,通路商與製造商可以進一步發展,提供差異化商品以及會員優惠專案,以吸引台灣消費者的重要因素,」台灣尼爾森零售通路服務副總監康德蘭同時建議,「台灣能辨識出折扣商店的消費者比例比全球平均少了8個百分點,由此可知台灣折扣商店可以透過建立更加鮮明的形象,以便更有效地回應消費者對價格的需求。」

包裝愈大愈好
消費性包裝商品製造商面對商品及原料成本持續上揚,哪些方案最能讓消費者接受?大份量經濟包裝,讓單位售價降低(36%)最受全球消費者青睞。台灣更是明顯,偏好平均單價較低的大包經濟包比例高達五成,居全球之冠。此外,近二成受訪者(18%)表示偏好份量較少、價格較低的新產品,也約有十分之一(12%)的人指出偏好稍微減少產品包裝大小,但維持原售價。

偏好大份量經濟包的以北美地區表現最為明顯,有四成消費者偏愛超值包,二成則偏好價格便宜的小包裝,也有11%傾向稍微減少包裝大小但維持原售價。

消費性包裝商品製造商應避免的地雷為何?產品製造品質稍微下降但維持原價,或依比例調漲目前產品的價格,最不受消費者歡迎。
 
折價券使用 各地迥異
哪些全球網路消費者喜好的家庭開支省錢之道?趁促銷時採購商品(59%)以及使用折價券(48%)。尼爾森研究顯示,折價券在北美地區(65%)及亞太地區(55%)使用最為普遍,其中以美國(66%)、中國(67%)及香港(65%)為前三名市場。而台灣,促銷時採購商品(60%)、使用折價券(48%)以及購買大包裝商品(41%)則是消費者節省家庭花費的三大方法。「如能善加運用季節性商機進行促銷,就掌握了台灣消費者口袋裡的錢,」康德蘭說。


「在美國,折價券又再次流行,」尼爾森消費者與購物洞察資深副總裁Todd Hale說。「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尋找省錢的方法,隨著智慧型手機下載及店內自動服務機台等運用科技發送折價券的方式的日益普及,製造商及零售商讓消費者使用折價券更為簡單。所有美國家庭,折價券使用的傾向更為集中,這些折價券的愛好者是年輕的、富裕的、家庭人口數多並且是各種通路的超級消費者 – 這些消費者輪廓對消費性包裝製造商而言,極具吸引力。」

「隨著通貨膨脹在中國愈演愈烈,尤是食品,以主要品項折扣價的折價券正是吸引消費者的利器,」尼爾森大中華地區零售資料總經理Dale Preston說。
 
受訪的歐洲消費者中,有38%使用折價券以節省開銷,但歐洲各國的意見紛歧。在一些西歐及南歐國家如比利時及葡萄牙(各有63%)、希臘(55%)、法國(53%)及西班牙(50%)至少有一半的消費者使用折價券,但在其他市場,尤其是北歐及東歐在折價券的使用上則並不普及。

「比利時消費者最愛兌換折價券,但在德國及荷蘭等國家,則少用折價券,」尼爾森歐洲零售產業洞察總監 Jean-Jacques Vandenheede說,「許多歐洲零售商相當抗拒使用折價券,因為他們覺得折價券的處理過程是種負擔。然而,如電子折價券及社會媒體等數位解決方案的出現,使得新型的折價券不再像以往有使用或處理上的障礙。」相反的,較不使用折價券來省錢的則是拉丁美洲(25%)及中東、非洲(18%)國家的消費者。

儲備庫存或是快速購買?
儲備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消費性包裝物品,也是許多消費者的省錢之道。然而並非全球各地的消費者都將儲備日常生活用品視為去商店購物的主要原因。

六成的北美消費者將造訪零售通路購物的主因是儲備主要的日常生活食用品,例如麵包及牛奶。相反的,18%的人說造訪店裡只是購買一些商品,更有7%的人說只有在家裡缺了東西時才會去購買。

「美國的高油價已使得消費者將購物任務與頻次結合,因此,美國消費者更少進行『小』規模採購,」Hale說。

在歐洲有37%的網路消費者說在日常用品採購時會儲備庫存,有五分之一的人在需要基本必須品才會去採購,有四分之一的人則會在缺了某件東西時,快速地去採購。

亞太、拉丁美洲及中東、非洲地區儲備日常用品的情形較不普及,約只有五分之一的消費者表示庫存商品是去購物的主要原因。

亞太(32%)及中東、非洲地區(33%)中,約三分之一的網路消費者說,快速購買所需品的是購物的主要原因。同樣的,拉丁美洲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說購物的主要原因是選購一些基本必須品,而有四分之一的人說快速購物只是為了補充所缺。

未來:靈活的型態
消費者提及採購日常用品的新彈性靈活零售通路型態時,網路配送成了新興選擇。超過半數(52%)的全球網路消費者願意透過網路訂購日用品,並宅配到府,然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以網路訂購時,會選擇到店外的路邊取貨(27%)或到店免下車取貨(30%)。有更多的消費者—超過三分之一(36%)願意到店內自取網路訂購的商品。

亞太地區中,有超過四分之三(77%)的受訪者說可能會採納網路購物/宅配到府的優點,而僅有五分之一的北美人(20%)及三分之一的歐洲人(35%)持有相同看法。約有半數的中東/非洲(48%)消費者及拉丁美洲(51%)表示他們偏向網購日用雜貨宅配到府。

「在歐洲及北美洲等已開發國家因為現有的日用品零售店家數量相當的多,較不願意透過網路採購日用品,但亞太地區卻因愈來愈少的實體店面以及傾向數位的消費族群,反倒創造了網路商店型態的沃土,」Vandeheede說。

此外,有半數的全球網路消費者願意使用手持條碼掃描機掃描購買的產品、避免排隊結帳。每個地區都愈來愈多的消費者表示願意嘗試,其中以亞太地區的消費者(60%有興趣,14%不願去嘗試)意願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