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8 21:07:49pkl

[書摘]《喜歡與討厭美國的一百個理由》裡提到的演員工作坊

(伊力‧卡山(1909-2003)從馬丁‧史柯西斯接過1999年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一幕,伊力‧卡山拍過《慾望街車》、《推銷員之死》、《岸上風雲》、《君子協定》等名作,但因為涉及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時期的告密事件,導致許多自由派影人離開美國,故在頒發終身成就獎的時刻,台下有三分之一的影人冷然以對,這也是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自頒發以來,第一次沒有全部起立鼓掌的時刻)

演員工作坊無疑的是最重要的菁英演員養成所之一,而美國的電影工業也懂得給予這些演員一展演技的空間,就如同所有美國白手起家的故事一般,演員工作坊創業時,一開始也只有少許資金與一間小小的工作室,一九四七年,電影導演伊力亞‧卡山(Elia Kazan),百老匯製作人雪莉爾‧克勞弗德(Cheryl Crawford),與劇場導演李‧史翠斯伯格(Lee Strasberg)共同創立一間演員訓練學校,即演員工作坊,其表演課程皆為免費,而且所有演員都自比賽中挑選出來,一入選,終身都是工作坊成員。

工作坊的表演課程,其基本精神都是援引自俄國劇場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inislavsky,生於一八六三年,卒於一九一八年)的表演概念,即要求演員儘可能在身體與心理兩方面,都全面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裡面,這樣的表演方法,後來就成為全世界所有戲劇學校的基本表演法則,尤其,該方法特別強調情感投入的優先性,而不是理智上的理解。在演員對其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研究時,必須從其私密的情感體驗裡汲取靈感,個人擁有的生活經驗,是扮演時動要的參考資源。
(演員工作坊的演員都是服膺方法論演出的好手,其中的第一大將當然是艾爾‧帕西諾,這是他在《瞞天過海》三的演出,這位傳奇表演者特別為該片玩票式出山拍了三個禮拜,也為該系列日漸下滑的聲勢暫時劃下了一個休止符)

隨著伊力亞‧卡山執導影片(《慾望街車》、《在水邊》)的上映,演員工作坊贏得首批的獎項,除了電影界中許多響噹噹的大人物,都必須歸功於演員工作坊的栽培外,還有很多影片的成功,比如教父,也都是仰仗工作坊出身的演員而能譽滿天下。

眼尖的人甚至能夠看出《教父》三部曲中,對演員工作坊致敬的線索:李‧史翠斯伯格,工作坊的創立人,出現在第二集中,埃里‧沃勒克(Eli Wallach)是工作坊最初的成員之一,他在第三集裡扮演了一個角色。《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父死子繼,一代過一代,其所扮演的演員包括了馬龍‧白蘭度,艾爾‧帕西諾,安迪‧賈西亞等,也都是系出演員工作坊,而從柯里昂家族的譜系,也可看出工作坊的成員涵蓋了幾代之多,可見工作坊的存在,保證了電影界這些最輝煌的成就。

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1]演員工作坊戲劇學院的校長傑姆斯‧李普頓,以他備受矚目的電視節目「演員工作坊幕後」,向世人介紹曾在工作坊出入的精彩人物點滴。這並不是那種明星串場、言不及義、誹聞八卦的談話節目,在每一集當中,主持人都讓我們發現電影界這些大人物的智慧涵養、專業精神,以及幽默風趣的一面。

更多資訊請見:演員工作坊 http://www.newschool.edu/academic/drama

[法]凡松‧侯杰(Vincent Roger)著、沈台訓譯:《喜歡與討厭美國的一百個理由》(Le meilleur et le pire de l’oncle Sam)(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頁131-133。
---------------------------------------------------------------------
[1] 該大學位於紐約,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著稱的學府,校風自由多元,學術風格激進,在美國獨樹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