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12:56:54尚未設定

【六顆星的好書】史景遷的《改變中國》


  週六在唐山書局看到這本新書,時報悅讀網第一天網路訂購有優惠69折,但是那天我生病而忘記去訂。唐山書局現在正特價75折,也是不錯。

  史景遷在台出版的譯作我每一本都買,從大二讀《胡若望的疑問》開始,他的每一本書都有很趣。這位出生於英國的史學家,由於仰慕太史公司馬遷,所以自己的中文譯名取為「史景遷」。這本"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1620-1960"《改變中國》(時報出版),就像他在結論所說:

  回顧一六二○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處之,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史景遷這本書介紹1620-1950年這三百多年在中國的洋顧問,他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群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他們各有其專業領域--有天文學家、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才、翻譯加、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家。史景遷發現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性。他們經歷了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折,但他們時而耿直、時而迂迴以對之。他們壓抑靈魂深處的律動,在行為中映射出他們的時代,但這麼一來也突顯了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他們以堅定的口吻,言及西方優越性的似是而非,以及利他與剝削之間的灰色地帶。」(〈緒言〉)

  我想史景遷一貫關懷中國近代史的諸多課題,此次挑選1620-1960年間在華的洋顧問故事,有其身為史家敏銳的歷史觸角與略帶悲觀的提醒。他深怕三百年前的「誤認」會重複出現。沒有人會否認今日中國人逐漸崛起,漸有昂首抗衡歐美的味道,但背後若是民族主義的幽靈與近代史上的挫敗糾纏了這一到二代的中國領導人,難保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來不會發生在中國,或者由中國引起。

  類似的焦慮我在《煤礦:一段人類的歷史》(麥田)看到,作者是北美一位處理過環境評估案件的檢察官,案件處理之後,讓她興起想去追尋煤礦在人類近代文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英國到美國,再到今日的中國,能源政策與環境保護的衝突,背後更有全球政治與經濟競賽的複雜糾葛,她在中國勘查煤礦廠時,遭遇到兩種待遇,一種以為她是代表外資要投資當地煤礦廠,所以十分禮遇;一種以為她是以環保團體代表身份要打壓中國煤礦事業發展,甚至會恐嚇威脅的字眼來嚇阻她的採訪。然而,無奈的是,環境改良是耗時耗資最鉅,然而投資報酬率最低的政策,所以世界各國還是會陸續以經濟發展取代環境保護。當我們喊著「地球只有一個」時,誰在乎?

  回到史景遷這本書,我在閱讀過程中,想起許多討論明清乃至民國以來的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書籍,讓我不禁一再想問:

  我們真的了解彼此嗎?

  在各種知識、科技、制度的移植過程中,中西雙方其實很大程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我認為史景遷的研究點出了一個漂亮的議題,他不僅僅是在處理過去三百多年的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期待那段歷史記憶可以給今日的華人地區以及西方各國一個啟示。史景遷在結論時提出四個疑問:

  這些人的基本動機是甚麼?
  他們希望達成甚麼目標?
  他們為這番事業所付出的個人代價是甚麼?
  他們憑甚麼前往中國?

  六顆星的好書,這本書非常好看,值得推薦。我已經看完一半了!期待每一位接觸這本書的朋友,不論你的國籍為何?或許可以想想這些問題,之後再試著從國家、民族角度之外的視野看待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