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29 21:16:30樂生組

漢生氏病(痲瘋,癩)防治誤解與社會偏見

台北醫學大學 趙榮發

緒論:

 漢生醫生 (Dr. G. A. Hansen) 於1873年發現痲瘋桿菌 (Mycobacterium Leprae), 也是確定引起人類感染漢生氏病 (痲瘋) 的元兇,但至今尚未有令人滿意的桿菌培養方法;其有效的治療及控制也要到1940年代後期,才發現「普羅命(Promin)、地阿松(Diasone)、或二胺苯砜(Dapsone) 」磺胺類化學劑以及其誘導劑才告成功。直到二十世紀末期以來,聯合國衛生組織決定「全球性削滅痲瘋病運動」,其口號為Global Leprosy Elimination Campaigns (GLECs)。

 古早記録可査到漢生病是約三千年以前,來自於古代文明的China,Egypt及India等地方,後來也傳播至歐洲、亜洲及世界各地。多數患者無法醫好,且合併醜陋的面貌、手足畸型及殘障而變廢人,過去雖引起善良的關懷,但仍引起社會大眾心裡恐慌及令人類困擾到現在。

疾病簡介與流行

 其他動物未曾感染人類型痲瘋,只有無抵抗力的人類經長期接觸才感染此病症。痲瘋桿菌侵入人體之周圍神經、皮膚及其他組織如:上呼吸道、粘膜、眼球、肌肉、骨骼、睾丸等。臨床症狀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皮膚病變,如:單一或多數脱色素皮膚斑點、各種變色的大小斑疹、斑紋、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結節,特別是感覺喪失出現在斑疹的中心,且其支配的神經有肥厚現象。目前痲瘋的檢查方法,包括皮膚塗抹之抗酸性染色(acid-fast staining)的顯微鏡檢査,以及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都可發現多數紅色桿菌的存在。通常若為多數菌者,包括「癩瘤型痲瘋lepromatous leprosy」,屬於比較惡性;另一種稀少菌者則稱為「類結核型痲瘋tuberculoid leprosy」,多為良性;介於兩型中間者則為「雙型或邊界型痲borderline leprosy」,若不屬上述三型,可能只有輕微麻痺的斑點或偶而發現稀少細菌的斑疹而未定型者則稱為「未定型痲瘋indeterminate leprosy」。

 西元2000年底資料顯示登記治療患者數為62萬3720人,去年中發現登記包括新患者有63萬2,342人,然而漢生氏病尚在India,South-America之Brazil、South-East Asia等地流行。

 現在,此病可在一般門診治療,更在新藥Dapsone使用後,更發展出多種劑型的複方型劑療法 (WHO之MDT=Dapsone+Clofazimin+Rifampin)不但可以預防單劑使用發生的抗菌性,且可以縮短治療時間。化學治療最近發展到更短期治療劑Rifampicin,Ofloxacin,以及Minocycline(ROM)複方療法的時代,台灣至今年2001年6月底之前已無新的本土病患出現。

 我國(台灣),現在約有500人已為無病菌的狀態,除因殘障或年老之患者,現仍居住在新莊市的衛生署樂生療養院及私立高雄居家護理所照護之外,其餘約有200人包括增加的外來人口中新發現的病人(最近的新患者約5人於馬偕、長庚、彰基、台大、台北醫大與榮總等醫院被發現),及合計原來的病人於樂生療養院、馬偕醫院、澎湖醫院及高雄居家護理所等常設的特別皮膚科門診分別冶療。但現在於醫護監控病症中,且有必要接受家庭訪視者等也逐年減少。

 過去台灣痲瘋救濟協會 (Taiwan leprosy Relief Association),略稱為救濟會(TLRA), 配合前省府衛生處、行政院衛生署 、地方衛生局及樂生院,參與每年舉行各地調查統計及防治計劃,由記錄資料中,觀察自1960年開始到 1985年間居住人口及患病人口的結構變化,顯示此病患逐年的增加。且 25年中病患數於1977年達高峰,總人口1,6783,127人,患者登記人數到達4,942人,其盛行率為每一萬人中有2.94人罹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45年人口605萬7,117人,患者為963人盛行率却為1.60。可見,1977年人口雖增加2.78倍、但病患數卻激增5.13倍。前台灣總督府自1910年起至1939年,約30年之間,每4-5年施行總人口調查,並徹底地進行全鄉村、學校或居家之人口的痲瘋病檢查採樣,每年統計登記患者約為810-850人。但戰後1946年至1977年,楽生院即發現患者增加到4,942人,包含尚未發現者可能有500人以上。台灣救濟會認為有必要增設共九個特別皮膚科診所來處理多數未治療之患者。1977年當時推測,如果以現有的實際總病患人數之三倍計算時,一萬人中就至少有9人染病,1千人中即有1人之盛行率,構成社會公共衛生重要問題。

 2001年6月底人口2,350萬人,以患者現在500人包含照顧監視人數計算時,盛行率為一萬人中0.21人以下,與其他進步國家比較相差不多。但是過去,其人口增加與居民結構的變化,這樣演變影響,台灣尚比日本(戰敗國土縮少,由內外居民復員),韓國(內戰人口也大流動之快速多變),甚至比新加坡及香港(難民湧進)也毫不遜色。雖然台灣在治療發展上不可避免的產生各種問題,但是由於台灣醫藥之發達及教育水準高,官民合作適宜與各國教會協力也適時,所以得到下面結果予於討論:

1、台灣有漢生氏病記録源自於1736年清朝時代,彰化縣誌記載秦士望知縣收容該地方包括鹿港(一府二鹿之一)、彰化及周圍,人口未滿10萬卻有痲瘋病患17人在彰化養濟院。當時台灣人口未滿100萬人,但是華南流行地方之接近地帯、如果推測台湾全島,可有更多未收容的痲瘋病患。乾隆末期1795年官方紀錄,台灣人口調查約為約130万人。日本時代割據初1895年人口約255萬人。

2、現代醫學於1865年由長老教會台南新樓病院馬雅各醫生(Dr.James Maxwell)帶進,其子馬醫生二世(出生台灣)1900年回台服務時,初次診療痲瘋病而引起興趣,開始門診至1923年。其間1911年由Dr.G.Gushue-Taylor (戴仁壽醫生) 参加工作到1918年才回國,而1923年再來台,轉往台北馬偕醫院繼續就任。馬醫生二世隨即轉任中國服務至1952年在杭州去逝,五十多年生涯的傳教醫療,奉獻給台灣及中國。這事情可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醫生父子奉獻相比。不待贅言,教會醫學在台灣現代化之貢獻是相當多,此外,還包括本地醫生養成教育在彰化基督教医院學成之後,前往各地從事現代醫療。1895年開始日治時代至1944年,人口已增加至約6百萬,自1911年教會醫院開始設有常設的門診及至1925年總督府的官立樂生,私立的樂山兩所療養所等,歷經約30多年科學的醫療管理,以法律合理化施行強制收容患者。其實際運作結果至1944年,患者已不超過1000人。

3、二次大戰後1945~1949年以及其後的新移民潮,外來的中國軍政人員乃至士兵、避難的人民、家族及一般人民由大陸各地如由雲南、四川、廣西、廣東、福建及山東等痲瘋流行地方撤退或人口移動等狀況,最近外籍勞工之進出,這些情形而與政治安定的先進國家有所不同,且統計上結果均與患者增加有密切關係。因此樂生療癢院(前身稱台灣總督府樂生療養所,收容600人為目標)曾分類民患與軍患,設部分病室給軍人患者住院,致使其後也協助成立國防部軍醫署第二療養總隊及在花蓮市療養所等地方適當管理軍患。

4、此病人發現再增加時,大約每年已著手統計分析所有患者並建立每次5或10年期限的防治計劃,把握醫療及防治方針之外,衛生當局也協助1954年起設立的台灣痲瘋救濟協會(TLRA) 特別皮膚科診療所,最多時有九所。該會成立也緣由馬偕前院長故戴仁壽博士(Dr.G.Gushue-Taylor) 1911年從加拿大來台後,曾開始在台南新樓及馬偕病院設立門診,也帶進痲瘋治療藥大風子油使用,且於1931年6月在台北八里鄉現地開工創設樂山園癩病療養所與台灣癩病救治會(1928年3月成立的Taiwan MTL即TLRA前身)相同之目的。

5、這些是繼承戴博士的遺志,除樂山園以外,第二次大戰復興之後遂於1955年3月1日,以故明有德博士 (Rev.H.MacMillan,Ph D) 等人士為中心,發起再聚集海外基督徒有志復興而設立命名為台灣痲瘋救濟協會 (TLRA) ,援助診療痲瘋患者而運作到現在的情況。有志者中從事參拾年以上,而得行政院、立法院與厚生會合辦之醫療奉獻賞者,有澎湖白寶珠Miss Marjorie Bly、高雄畢嘉士Dr.Olav Bjorgas、台南林鄧路德Ms.Ruth Duncan,及台北馬偕趙榮發Dr.Y.F.Chao(已有將近五十年), 應該順便報告。

檢討:

 自古以來民眾、環境、社會、政府乃至統治當局之防治流行病,控制傳染病的政策與方法之缺失與通弊,痲瘋病也是相同,一般都在於下面理由。

一、過去有些社會不知或不理而造成無力感,各國如有上下、左右連繋不好乃至國際交流又不足。亞洲因欠乏現代化醫藥學,許多傳染病流行時束手無策,到教會醫院的醫學傳入,才開始起色。

二、憂慮、恐怖、孤獨,致使宗教迷信,許多寺廟信仰造成不信現代醫藥科學,只迷途漢(中)藥與傳統醫學,延誤早期診療時間,以致發生殘障合併症。西方文明各國人民甚至舊約時代「潔癖」的以色列人也不例外。

三、偏見差別與排它性而產生強制隔離弱小病人的法律,助長恐怖與偏見,且社會也喪失人道無視人權,家庭的生產力減少與停頓,使經濟失調與浪費。挪威隔離法當時不是肯定傳染性,而是遺傳性,見解是實行優生法。

四、貧困失望與忌醫,結果放任傳染的惡性循環。如上述印度、南美巴西、東南亜等。例如:救濟會一年給Myanmar之基督教醫院経費2000美金而已即能經營,該院院長年俸只得約400美金。

五、交通曾引起當地或全球性阻礙,而醫藥衛生的交流即斷絕,如中國内地的前痲瘋村或第二次大戰無法通達普羅敏(Promin)及地阿松(Diasone)的消息是1941年之醫學訊息福音,但傳到台灣時,已經過5年以上,實用時已是1952年以後。

結論:

1、實施化學劑結合治療是有效果的,如果能包括如免費供給全面性醫藥儀器用品及補助住院費更理想。私立藥山院曾1945至1946由聯合國救濟總署(UNRA)供給藥品,1946年即開始化療,經病人信賴繼續實施至1981年結束收容患者,但最初Dapsone單獨給一輩子,症狀輕微無菌者也可以出院。TLRA系統下診所也相同,1982年以來採用多劑結合療法,即WHO之 MDT給3-5年,且只收容多菌型漢生病急性反應及合併有殘障者,或暫時性收容於馬偕醫院住院,最近尚且有短期治療ROM療法。如上述普遍實行結果就可以產生台灣迅速良好即消滅痲瘋病的效果。

2、1954年修改法律廢止強制收容而開放門診,如有必要時可往普通醫院門診或專科醫院、樂生療養院住院。將一般醫院皮膚科全部開放診療漢生病與其他皮膚病一樣是將來的傾向。現在新病人將近零。救濟會特別皮膚科診所也只維持3所。救濟會也己開始向外援助,如Myanmar,Hong Kong等,可惜經費不足,而面臨要停止的現況。

3、此病單獨或與其他流行病繼續主辦或合辦講習會,1970-80年代由救濟會,1980-2000年間由樂生院主辦。中央機構有衛生署設顧問委員會。教科書簡單記載「漢生病常識」,補助指導,利用媒體宣導報導等,啟發全民消除偏見,也確實重要。

4、平等待遇漢生病,且為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普通皮膚科推行診療及配合全民健康保險,由政府統籌繼續免費供給最新有效的化學療法、藥品及供應品。獎勵輔導包括公私立醫院或衛生機構聯合從事防治工作。

5、參與全球性漢生病消減工作(Global Leprosy Elimination = GLE)的運動,而以NGO身分也隨時參加聯合國衛生組織工作,繼續或復興對外醫衛生交流,如先進國一樣援助就近國家等一様,也能保持台灣之國家尊嚴與獨立,經濟上已不需要依賴外國。
救濟會己於1999年參加國際抗癩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nti-leprosy Associations 略稱ILEP) 、但有時尚無法交會費及參與援助費等事情。

6、國際上乃集中在WHO-MDT的工作是否已在各國推行問題,以及復健與職訓工作已如何實行,因患者無菌但有殘障的,尚不知以為漢生病是否已治癒? 此方面等工作需要加強推行衛生及心理教育並提早設立特別或包括一般性復健醫療院所。

參考資料
1.國際抗癩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nti-leprosy Association, ILEP)年報,議事録及有關資料、ILEP 1998-2001。
2.台灣痲瘋救濟協會(Taiwan Leprosy Relief Association)1957-1977, 1983-1999年報、理事會紀錄及有關資料。
3.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Taiwan Provincial Leprosarium),1960-1985,1997-1999病人各年統計年報。
4.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機關誌,1994年。
5.蘇信義及趙榮發「今日所瞭解的癩(痲風)病」、1991出版
6.私立樂山療養院, 30、50 週年紀念冊、 1964,1984
7.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 25週年特刊、1955
8.Hugh Macmillan,“Then till now in 甲、Formosa” 1954
9.賴尚和著,中國癩病史、1954 
10.上川豊著,「台灣防癩事業計劃回顧」、上下篇、日本癩學會誌1952 
11.R. G. Cochrane, Lepros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ristol Co., 1950
R. C. Hasting, Leposy, Churchill
美國黑金 2020-01-06 01:33:5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