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1 14:24:39pizza1855

教學原理第十週省思雜記

第十週省思雜記 教學單元:前導組織架構 學號:79111021
系所級別:中研三 姓名:廖堂智 email:g9111021@mail.nchu.com.tw
I. 上課內容摘述(What have I learned?)
今天講授內容為「前導組織架構」的教學概念,並且配合課本P147、P247、P342來對照參看。
前導式組織架構圖運用在實際教學上最簡的說法就是:
1、呈現教材。
2、使組織架構明顯。
3、使教材的邏輯順序明顯。
「前導組織架構」的教學順序是由上到下,從涵蓋範圍最廣泛的概念教起,這種教學法能夠「澄清、說明教學單元的目標」、「提供教材前後的脈絡關係」,進而引發學生相關知識。
以課本「策略26:引導式的筆記技巧」為例,就是將課本中的重要概念用粗體字標題或段落標題標示出來,甚至可以省略一些關鍵的字詞,改由底線或空格取代(讓學生填寫,引發參與感)。

再以課本「策略80:標題式的複習」為例,也是運用這套教學法,幫學生複習、回想已經學習過的課本內容,教師也可以做一概念之統整,並且可以再加以補充,是一種相當有效率的學習法。

II. 對我的衝擊 (So, what impact do I have?)

對大多數人而言「前導組織架構」教學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之前,先對要學習之內容作一概念之釐清,以免混淆之前所學習過的相似內容,而產生張冠李戴的錯誤認知,對於教授國文領域的教師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國文領域常見的詩、詞內容都極其相近,若學生在概念上沒有正確認知的話,很容易混淆所學知識。所以筆者個人認為「前導組織架構」教學原理,相當適合國文領域學科,相信日後必能大量運用於教學活動上。其實現今最常運用的Power Point教學媒體,其呈現方式就是「前導組織架構」的概念,清楚、明白的告知教材的前後脈絡,而能提綱挈領的讓學習者快速進入狀況。

III. 未來使用上的規劃 (Now, what should I do in my career?)

以「中國詩的形式」為例:

詩的形式:一、古體詩(五言、七言)
二、近體詩 :1、絕句(五言、七言)
2、律詩(五言、七言)
3、排律(五言、七言)
前於Power Point上列出上述「中國詩」的架構圖,讓學生明瞭各種詩體的定義和定位,在做如下闡釋;
一、古體詩
(一)亦稱“古詩”,“古風”,與近體詩相對,泛指唐代以前各種詩歌體裁。
(二)每篇句數、字數不限,古詩以五言為主,七言居次,亦有四、六、九言者;作法不求對仗,平仄用韻也較自由。唐詩中亦有五言及七言古詩體裁。
二、近體詩
(一)亦稱“格律詩”,與古體詩相對,一般指唐代出現的格律詩 。
(二)其句數、字數 、平仄和用韻都有嚴格規定。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絕句有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三)“絕詩”亦稱“截句”、“斷句”;因格式僅四句,有短截義,故名。又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其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第二、四句押韻,平仄有序,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
(四)“律詩”因格律嚴謹而名,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全詩八句,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韻可不押,押平聲韻,一韻到底,分五言、七言兩體,又簡稱五律、七律。
(五)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爲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IV. 應用實例(Research)
筆者用Google於網路查詢,發現「前導組織架構」固然可應用在許許多多的教學模式裡,甚至醫療方面、電腦程式設計方面,都可看到其廣泛應用,其中有一篇論文讓筆者感到興趣,有鑑於現今網路資訊繁多且雜,所以陳明溥 莊良寶先生嘗試以「知識圖建構對網路化學習的影響」為題,『介紹如何運用電腦網路的特性,設計知識圖建構學習系統環境,期望此一個學習工具能幫助學習者建立結構化的知識學習,以改善目前網路化學習所產生零碎知識問題,文中並介紹知識圖建構設計理念與策略、系統架構、功能及目前實施狀況』。
其論文之主要論點如下:

近來,愈來愈多電腦輔助學習系統整合超媒體使用者介面,使得資訊的安排得以非線性的方式呈現,學習者可以依個人喜好的順序研讀教材內容。然而,其資訊的呈現方式以非線性結構,常令學生有如身陷迷宮、見樹不見林的困擾存在,有許多研究指出在網路化學習環境下對學習產生的影響有:(1)初學者迷失學習方向,導致學習挫折的問題、(2)漫無目標的瀏覽,無法建構完整的知識架構、(3)認知超載的問題、及(4)知識結構難以整合的問題等(李世中,民81; 張史如,民87;顏榮泉,民 84;Conklin, 1987; Calvi, 1997 ; Chang, 1997; Dias & Sousa, 1997; Stanton & Baber, 1994)。Nelson和Palumbo (1992) 更明確指出大部分的超媒體系統的鏈結並沒有把知識內容以有效的組織呈現出來,忽略了知識結構間相互的關係,也由於超媒體設計者將知識結構任意相互的連結,造成學習者學習時可以任意跳躍瀏覽學習,以致於無法有效吸收其中重要的知識概念。因此,學習者在缺乏思考與組織規劃下,無法將瀏覽後的資訊內容組織成有效、有意義的知識,因而影響學習的成效。
資料來源:http://64.233.187.104/search?q=cache:5b8jnSdKXwsJ:acbe.tku.edu.tw/iccai8/40/40.htm+%E5%89%8D%E5%B0%8E%E7%B5%84%E7%B9%94%E6%9E%B6%E6%A7%8B%E6%95%99%E5%AD%B8&hl=zh-TW&lr=lang_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