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6 17:56:49pips

【Caffen的單眼相機】我的認同是個巨大的斷裂

※全文出自「我的認同是個巨大的斷裂」討論串,留言請至:

http://btw.typepad.com/blah/2004/12/post_2.html#comments


應該怎麼說呢?眷村少年,一路飆到三十、四十歲,那種特殊的眷村生活所釀造的這一代,將及身而終。不可能再有。一個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特殊一群。現在的眷村已經不是當初那種互動的樣子。可能是另外一種外籍新娘的異國風格。

每次看到報紙報導,哪哪槍擊要犯,那個竹聯幫又犯了甚麼大案,搞七捻三。都會讓我很黯然。明明小時候,一起玩過的,一起抄功課。那個,那個,就是那個玩躲避球閃得最棒的,那個接力賽最強的,那個跟著在田埂上賽腳踏車的,呼一下,就開始騎著摩陀車,野狼125,在巷內,繞著村裡姊姊東轉西纏的。然後,呼一下,這個進了軍校,呼一下,那個到了美國,呼一下,這個那個,犯了大案。犯了大案的這個那個,小時候,不過因為媽媽跑了,偷了錢,長得端正硬氣極了。就這樣,呼一下,上了報紙。一個兩個三個,當屢屢出現的時候,我總會問,出路呢?除了美國,除了軍校,除了竹聯幫,他們的出路呢?

回頭看看小時候的眷村玩伴,大部分現在在美國,少部分在電腦業。更大部分因為氣味的差異而失聯。小時候,除了唸書之外,沒有別的出路,而唸書,絕大部分作的是自然科學工程。我家大姊當年書法比賽以隸書拿過全省亞軍(哈,也是打出來的,不過,一手字就是漂亮,英爽俐落。到現在不改。)作文、演講,樣樣行,最後選組的時候,為了家計,為了工作,選了自然組,她的班導師還特地到家裡和媽媽詳談,以為是家裡的壓力其實是大姊長考後自己的決定。她的班導師,甚至初中導師知道後,都很婉惜。不過,數學可真真要了她的命,勉勉強強上了中等大學。我常想,如果當年她念文組呢?多年以後問大姊有沒有後悔?大姊答得妙,誰還想這個?吃飽了撐啦?!眼前事先顧好。

我念的小學附近一個空軍眷村、一個陸軍眷村、一個台電宿舍,已經佔了班上80 %的同學家庭背景。小五下的時候,轉學到市中心的美術實驗班,第一次讓我意識天地差別是那一年半的小學經驗。班上同學大都出身台中中上商家,有的是仕紳家庭,全班五六十個同學,五個外省人,只有我一個是純外省人,完全聽不懂閩南語。那一年半裡,像我這樣的弱雞,居然可以選進短跑校隊。看不慣他們吃穿講話行為舉止,他們也不喜歡我。加上,我特愛音樂班的同學,那裡有個同眷村出身的小同伴,拉一手好小提琴。被美術班翹鼻子同學罵「叛賊」。結果是,隱忍一年後,終於爆發,發飆,在自由畫畫的時候把全班罵到哭。甚麼是「叛賊」?為什麼美術班的同學不可以和音樂班同學來往?為什麼那樣是叛賊?沒有人回答我。事件驚到美術老師、班導師、音樂班導師。那場激憤,三位男師輪流在班上慢吞吞講了許多慰藉的話。有沒有改善,其實沒有。反正是跨區就讀,也就是化外之民。後來才知道我們班導師屬於台中有名的國畫圈。看過他一幅大大的毫毛工筆老虎。

初一回到自己的學區,繼續騎腳踏車,睡操場。初二,轉到台北金華。那是另外一場震撼。都市城鄉階級職業和生活消費種種的差別,英數理化全都當。四學期的評語都是「不用功」。我還記得,畢業紀念冊裡,一個同學寫下,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滔滔敘說她們,就像我滔滔講我的眷村同伴一樣。她說,她羨慕也嫉妒那種濃烈的感情。

剛出眷村的時候,覺得眷村就是世界,大江南北的人,從口音,吃的,習慣的,各家媽媽爸爸。那種多元混雜的世界,就是我小時候的一切。到了台北,再回去,突然發現,眷村好小。以前覺得天大地大的籃球場,好小。巷道好小。第一次,意識到有些東西回不去了,回去了也不在。明確到痛的意識。

真正意識到眷村限制,完全另外一種觀照的態度來看待眷村種種,反而是念新聞以後。第一場實習,在萬華龍山寺,集合在晚上,解散,隨便你怎麼辦,三點再集合。再解散的時候,同學說要逛到天亮,我老爸連夜坐計程車把我接回去。那一場採訪實習裡,得了報導獎,其實是個四不像,我知道自己的極限,知道自己甚麼也不是,不過是個「蝙蝠」,知道自己絕對沒辦法在台灣當好記者。開始知道「世界」之外的「世界」。斷了當記者的念頭。應該說,出於蝙蝠意識,我的政治啟蒙自此而起。然後,現在在媒體上,我們這一代被歸為學運世代。不滿意那種標示,卻也說明一種政治的動向。就好比這裡說,六八世代,有一定的調調。

到了德國,才知道世界之外的世界之外還有另外的世界。穿透層層世界再回頭看待最初的「世界」,常常讓我既熱又痛。一層差異得透過另外一層差異才得以窺得,一層差異帶來的種種衝突,也在另一層差異底下換著臉色。

個人認同是很私密的。不應該拿出來這樣喧囂。所以,我總是痛惡政治人物和媒體聯手炒作認同。真正的認同總是千迴百轉著基在種種際遇和遭逢上,沒得煽說的。


※全文出自「我的認同是個巨大的斷裂」討論串,留言請至:

http://btw.typepad.com/blah/2004/12/post_2.htm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