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 16:43:31品靚

【轉貼文章】暈針

【轉貼文章】

H1N1新流感疫苗開打,新聞報憂不報喜,渲染暈針事件頻傳。今天淡水馬偕有三名女同學同時暈針送來急診,由我出面跟一位記者斬釘截鐵的說:這是暈針,不是疫苗副作用,毋須擔心。這段訪問明顯沒有新聞性,不予採用;該電視台用了一名嚇壞的家長(可能沒有醫師跟她好好解釋)的說詞:"早知道這疫苗這麼可怕就拒簽同意書!"。還有一個沒知識的某醫師:"我覺得要評估一下這個(疫苗)政策是否要繼續。" 

  這是什麼世界?這又是什麼媒體?有噗浪的朋友幫我噗一下,有FB的也請轉一下,讓家長知道:暈針,是很正常的!


 

  暈針,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是很常見的一個心理疾病。根據統計,美國大約有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因此小baby是不會暈針的)。性別差異有些研究是男性比女性多,有些則是說女性比男性機率多一些,目前並無定論。

  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暈針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當一個人看到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還沒有扎,身體立刻產生一連串反應: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然後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

  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一剎那的2-3秒鐘之間,然而有報告16.7%的人不見得馬上暈倒,可能在餘悸猶存,打完針後5到30分鐘才發生。這也是為什麼疾病管制局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絕大部分暈針的人昏倒後幾秒鐘就醒來了,這可以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區分,後者不會馬上醒來。不過很困難的是,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過10到30分鐘才醒來,這時候血壓低,又昏迷不醒,的確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至於暈針的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不會馬上回到正常,因此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下面這個表列出了九個可能會引起暈針的因素,分別是:
  1. 曾經打針有不好的經驗(如曾經暈針,或因為害怕被嘲笑等等)。
  2. 看到別人正在打針。
  3. 環境不舒適,冷冰冰的。
  4. 很怕針頭。
  5. 曾經住過院。
  6. 不明原因但就是怕打針。
  7. 看著護士準備藥品針具。
  8. 醫護人員沒有同理心。
  9. 另外還有第九的因素,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NF.jpg




(表:引起暈針的因素)

  今天來到急診室的三名學生,學號連在一起,第一個女生暈針時,第二位與第三位在後面看到,就更害怕,因而接連暈倒。這麼典型的描述,非常符合暈針的環境。下面告訴大家,如果您很害怕打針,又有暈針的不良回憶;或者您是老師,醫護人員,要如何預防暈針的發生:
  1. 老師或醫護人員要告訴學生,暈針是很正常的,100個人裡就有4個人是有輕微到嚴重的暈針,而且有些是遺傳體質,不要覺得丟臉,給他鼓勵與信心。
  2. 對於特別會暈針的孩子,可以事先塗抹表皮麻醉劑,安麻樂乳膏5%(EMLA),可以幫助減輕針刺感與疼痛。不過這要打針前一小時就塗抹,打針前才塗是沒有用處的。
  3. 請護士阿姨在打針的部位先用力捏或搓揉,讓此處的神經變遲鈍以後再打針。
  4. 不要覺得丟臉,可以斜躺在地上,把腳抬高,讓血液往心臟流,然後再打針。
  5. 打疫苗的場所應該設計為等候區,與注射區,重點是兩個區域應彼此隔開,讓等候區的學生看不到注射區發生的事情。如此可以有效減少如我剛剛所描述的案例。
  6. 護士在準備疫苗的時候不要讓學生看到;抽好的疫苗也不要一排排擺在桌上被學生看到。
  7. 有些短效鎮靜劑或心臟病藥物可以預防暈針,不過這需要專業醫師同意,不可擅自主張。
  如果暈針後沒有馬上醒來,心跳血壓持續低迷,還是要小心可能是罕見的過敏性休克而不是暈針。如果可以先給上氧氣,監視血氧濃度,並且準備腎上腺素在場。現在打疫苗都有專業的醫師在現場,可以由醫師評估如何處理。

  我非常生氣的看到電視上那位醫師不負責任的言論。在媒體上隨便說出非專業對疫苗政策的評論,可能影響千千萬萬的人因此拒絕打疫苗而得到流感病毒,其中少數甚至住院或死亡。暈針最多躺個兩小時,流感併發肺炎可不是兩小時可以治療的事。事實上,暈針的人不是打H1N1新流感疫苗才暈針,他打任何疫苗都會暈針,抽血也會暈針,針灸也會暈針,甚至不用打針看別人打也會暈針,請問這跟H1N1新流感疫苗有任何相關嗎?還是您要多讀點書,再來媒體上大放厥詞呢?

  根據統計:因為暈針而拒絕打疫苗的族群,因而得到這些疫苗可保護的疾病生病甚至死亡的機率,比暈針本身造成的傷害大上數千倍。
請別讓您的孩子因為一個不嚴重的心理問題,而暴露在可預防的疾病中。醫生的角色,應該是讓病人安心打疫苗,而不是造成恐慌。上述的案例經過我對家屬的解釋後,他心中的大石落下,馬上打電話跟老師說,本來取消了另一個小女兒的疫苗,現在聽了我的解釋,再次同意給他的小女兒打疫苗。感謝上帝,我又幫助了一個孩子。

References:
Am. J. Trop. Med. Hyg., 68(3), 2003, pp. 341–344
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Vol. 41, No.2, pp. 169-175

 

原文網址:暈針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10814505.html#comment-201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