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6 17:07:38立立二手書店
北42縣道從坪林經雙溪到九份:老礦工的同治七年坪林尾柑腳坑分管契約書
2008/04/09 16:23筆記
從台北縣坪林鄉虎寮潭湖桶古道望向坪林市區
九份老礦工的傳家寶:同治七年坪林尾柑腳坑分管契約書
這是原件,不是抄本.
坪林鄉虎寮潭石厝屋沈先生和熱情的老先生與熱情的小白
大舌胡
柑林威惠廟同治年間的繪堵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大舌胡
坪林鄉虎寮潭,胡桶古道,柑腳坑
柑腳坑
同上
北宜高公路上隨手拍的坪林鄉
>>>>>>>>>>>>>>>>>>>>>>>>>>>>>>>>>>>>>>>>>>>>>>>>>>>>>>
好興奮可以見到同治七年(1868)的古文書原件
那可是140年的活歷史
上禮拜天
民國23年出生於九份的金礦工陳老先生
他的父親十五歲左右離開台北縣坪林鄉的坪林尾柑腳坑
來到九份下金坑當挖金工人
五十歲的時候
便因為肺矽症而肺器官纖維化
不能再下坑謀生
因為家裡貧窮
只能到山裡摘藥草自我療養
直到
六十歲往生
往生時
只留下八位幼小子女,妻子與一個竹箱子
那一年是民國39年
身為長子的陳老先生一肩挑起了一家子的生活
合約書內容
是以
""仝立分管合約字人
孫寶
陳水愿
等宝有出血本銀
合夥總結首鄭邦觀
仝四結首高欲,楊景,周鎮,沈自
等合夥四拾股
向秀朗社番給出林埔地
土名坐落
柑腳坑""
為起頭
柑腳坑
好有趣的名字
陳老先說他也不知道地名的由來
只知道讀成Gam kar kean
為什麼會是分管合約呢
因為合約書後頭寫著
""但上年間立契字
未有分管踏明界止立約為據
合當僉議
欲各開闢成田
栽種大菁""
看來是同治六年就已經與總結首鄭邦觀等人共同向
原住民平埔族
秀郎社請求給出並取得大墾約了
而這份分管合約
顧名思義應該就是劃分界址了
陳老先生說
陳水愿是他的曾祖父
曾經是武館的拳頭師
在福建少林寺拜過師學過藝
因為族譜已經遺失了
所以不清楚確切的行止
只知道
先是在淡水開館
後來遷到加臘堡
再轉到文山堡坪的坪林尾
是漳州人
漳州人
我說不對吧
坪林鄉可以說是泉州人為主的移民社會
他笑著說
誰弄得清楚
光復後有一段時間
九份仔曾經差點演出漳泉械鬥
自古以來
以崩山為界
基本上
東邊是漳州人,西邊是泉州人分別聚集
幸好地方頭人出面制止
說
"祖先為了開墾不得不分類自保
現時九份仔,泉州內有漳州,漳州內有泉州
打起來
誰分得清楚呢"
於是
一場大規模械鬥便如此煙消雲散了
不過他想了一想
恍然大悟地說
對啊
我們是泉州人沒錯
剛光復的時候
我阿爸還曾經帶著我
到台北吃"祖公會"並且領取祭祀產業的出息錢
神主牌面上寫著安溪這兩字
只是坪林尾大部分是種茶
不再是種植大菁了
談到大菁
大菁我記得是在1900年左右便開始沒落了
但是在1870左右卻成了台灣出口的大宗(註一)
台灣種植大菁歷史應當很久了
在1644年12月巴達維亞城日記裡曾經記載
"藍靛與預期成績相反"(註二)
藍靛就是大菁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台灣最早栽植的紀錄
前一陣子在基隆市暖暖淡蘭古道山區
曾經看過這植物與政府立的解說牌
似乎說明著
大菁是台灣東北部清朝時期的重要經濟作物
九份所在的台灣東北角
有許多地名與大菁有關
這在民間文獻裡也常常看得見
比如鄰近的平溪鄉的先民便是如此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
在新寮開墾史裡說
嘉慶末年
"文勤和文渭來到暖暖大山(五分山)......
不畏附近泰雅族先住民之侵襲
篳路藍縷
辛勤抽藤
並種植番薯與大青..."
大青也就是大菁
胡氏族譜裡又說
"那是當時長杉之藍色天然染料"(註三)
同治七年應該正是大菁的好價格的時節
否則何必跑到當時還屬於深山的柑腳坑呢
陳老先生說
記得阿公的描述
阿祖(曾祖父)來到柑腳坑時
滿山還是粗大的樟樹
山豬也是滿山跑
甚至吃飯時
山豬就蹲在旁邊的樹林下
蛇蚊鳥蟻那更是不用說
山豬就蹲在旁邊的樹林下?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那是什麼年代呢
真的是
篳路藍縷了
只是我沒有聽過山豬也會在一旁伺候著
那不是很恐怖嗎
他說
那還不算恐怖
最恐怖的是
阿公說
翻過一座山就是雙溪鄉的柑腳
那裡是彰州人的天下
常常發生彰泉械鬥
今天是禮拜六
這是我一週來與九份黃金茶鋪 沈先生第四回
來到坪林鄉與雙溪鄉
沿著北勢溪
踏探坪林尾柑腳與坑與雙溪鄉的柑腳
清晨
從南港上北宜高
沿路上的山巔雲霧飄移
好是美麗
在車上我一路隨手拍
再從坪林交流道接北42號道路
實際上
那是第二回;也就是禮拜二的一大早
我們就意外找到了古文書裡的柑腳坑
我們是從北42號公路第4k的地方
右轉經過虎寮潭吊橋
步行登上胡桶古道,走入胡桶遺址再轉入柑腳坑
但是與想像中不同的是
陳老先生說翻個山頭就是雙溪鄉的柑腳
那個山頭高聳在雲霧中
層層巒巒不知道有多遠
從柑腳坑再轉下黑水龍潭
那足足花了我們四個小時
步行北農20柏油路
幸好攔到一輛計程車回虎寮潭
否則真的是誤了我們開店的時間
計程車司機居住在瑞芳三爪子坑是從坪林闊瀨移居的
他說
這條路若不是他固定載老客人往返坪林瑞芳
一個月也看不到一台空計程車
回到虎寮潭入口處
竟然跳了13公里
我們出來遊走
是很不科學的
總是到了再說
13公里?根本沒概念
第二回為何會找到胡桶古道與胡桶遺址?
那也是在第一回;禮拜一清晨
我們漫無方向地尋找柑腳坑
下了坪林交流道
看到了胡桶古道的指標
心裡想這古道上的遺址
曾經是日本佔領後被視為土匪的抗日義士根據地
我們景仰已久
於是就忘了目的地是柑腳坑
順著指標
到了虎寮潭攤看北勢溪上雲霧中的吊橋
耽擱了許久
又因為見到一座美麗的石厝屋
便忘了古道遺址
又與一位民國25年生的老先生攀談
您見到相片中一隻白色的狗兒嗎
牠就是那位老先生的愛犬
見到我們就親熱地搭在我們身上直吻直搖尾巴
於是
我們又和主人夫婦聊起古老的從前
最後聊起他石厝屋的屋旁也是古道
於是一時性起我們又爬這座不同的古道
爬到半山腰
天空下起雨
因為對山的敬畏
我們趕緊折回下山
那時
雨中的對面山
又是一片雲霧籠罩
好美麗
告別主人夫婦與小白
我們就循著雲霧的方向
往前開車
開到路的盡頭
赫然發現了縣政府立的胡桶古道遺址的解說牌
請教了旁邊的民宅裡的主人
他說往返遺址需要三個鍾頭
為了開店
我們順著原路走回北宜高接北二高回九份
便相約第二天清晨進行第二回坪林之旅走一段胡桶古道
胡桶古道與胡桶遺址有許多的美麗與悲哀
因為山中下大雨
沒有多停留
我想改天走一趟再和大家聊聊吧
這一次的第二回
我們不敢如陳老先生說的
由柑腳坑翻個山頭就到雙溪鄉的柑腳
從柑腳再回到九份
因為那個山頭看起來沒有他說的那麼輕鬆
萬一又很遠
那真的是會耽誤了開店的時間
於是又走北宜高回九份
按奈了三天
禮拜五
這是第三回
翻過坪林與雙溪的界山
果然是一座山頭
只是路程有20公里長
整座山頭
煙霧瀰漫好似潑墨畫的飄逸
開車走到雙溪鄉時
我們來到了柑腳的柑林威惠廟
廟的主任委員簡先生
親切地招呼我們
當然
又聊了起來
當我們發現古樸的香爐刻著
"三貂堡弟子潘興
同治己巳年"的字樣
簡先生好得意
為我們介紹了大庭上的石獅子,大殿上的匾額,雅正的繪堵也都是同治年間
140年囉
他說著
那音調
宛似擁有古文書的九份陳老先生
滿是驕傲
雖然他也不知道柑腳的由來
但是
臨別時
送給我們一本"柑林威惠廟開彰聖王紀念手冊"
我們如獲至寶
手冊說
"三貂坪林莊,開墾於嘉慶17年(1812)年原係墾首何厥等,合共24佃,到此貂野
墾闢成田"
在咸豐九年(1859)年的"序傳"裡說
有一段對原住民很不公平但是卻也表達出漢族先民移墾的艱辛
"...墾闢之初,闢處山居,樹木依然蒙翳,兇番履肆侵陵,我佃友幾然安處,荷蒙
開漳聖王,聲靈赫濯,捍衛民生,驅番於異地,.....""
看來指的可能是泰雅族
而不是三貂社的平埔族
或許
當時是以不敬的"兇"作為標準歧視的區別成(生番)或者是(熟番)
與原住先民的競爭會是百年老廟的立廟的根由嗎
原住先民無論是高山或是平地
400年來土地領域被巧取或是被豪奪或是被迫於現實而變賣
可以說
荷蘭人,西班牙,漢人與日本人的得意
便是原住先民的悲悽
我又扯遠了
讓我好奇的是
手冊裡說
""清同治七年(1868年)創建竿林威惠廟""
清同治七年(1868年)創建柑林威惠廟
那不是與陳老先生古文書同一年嗎
好訝異
有何關聯呢
今天
這已經是第四回了
為何又走一趟呢
因為沈先生昨天相機故障
他不甘心沒有拍到美景
沿著北勢溪
蜿蜒盤繞
因為雲霧稍收
不像昨天濃密
因此
經過粗坑口,大粗坑,大舌湖,魚光,小粗坑,楣子寮,鷺鷥岫,闊瀨,豹子廚,枋山坑,糞箕湖,平湖
盤山坑
都可以清晰見到湖光山色
與大冠鷲,台灣藍鵲,紅嘴黑鵯,白頭翁....
此起彼落地鳴叫與飛翔
底下圖片中
有一張是台灣藍鵲
您看到了嗎
就在驚艷中再度來到雙溪鄉柑腳的柑林威惠廟
剛好有兩輛遊覽車的信徒來參拜
背心寫著"新社"
我們才走進大殿問候開彰勝王
迎面便有一位先生
招呼我們吃流水席
我們說
我們是外地人也不是進香信徒
不好意思享用
他說
來到這裡就是本地人
這是吃平安的
就讓開彰聖王請一頓
會保佑平安的
於是
勉為其難地盛了一碗肉羹湯
結果太道地了
這勉為其難卻成了放開了吃
又吃了大麵條,米粉,涼麵,米苔目,素羹湯各一大碗
好撐
沈先生說
以她們阿桑的手藝
到九份老街來擺攤
鐵定大受歡迎
邀請我們吃點心的熱情先生
原來是廟裡的總務委員陳先生
攀談之後
他竟然認識沈先生已過世的舅公林大獅先生
陳先生是雙溪鄉平林村的礦業公司的"監督"
而林大獅先生是礦業公司的水車間負責人
真是巧
他說
這間廟是柑腳地區長源村,外柑村,上林村,平林村的信仰中心
現在連山上的居民也信奉的很虔誠
山上?
不是盤山坑嗎
昨天的簡先生
說那是泉州人
在雙溪鄉誌裡說
"維境壤始闢屬漳州,汀州之墾民,異籍不與.
道光間,泉籍墾民已溯坪林尾北勢溪,抵闊瀨,過中心崙,善於山耕,植茶,種大菁.."
又是種大菁
擁有古文書的陳老先生的阿公所說的
""
那裡是彰州人的天下
常常發生彰泉械鬥""
會不會就是指這個時期
雙溪鄉誌裡又說
"同治六年.....柑腳城一帶及其附近坑谷地
之彰泉爭墾,亦趨穆和,安溪人墾於高處
彰籍人居楚較低海拔之坑口或山簏"註四
同治年間的陳老先生
是否也曾溯著北勢溪從坪林尾柑腳坑來到雙溪鄉的柑腳
甚至與柑腳的陳先生與簡先生的祖先們械鬥過
很可惜陳家族譜不見了
很難探究
是有可能
因為就像他的曾孫所說的
"翻過一座山就是雙溪鄉的柑腳"
翻過一座山就是雙溪鄉的柑腳
是沒錯
可是對原住先民與彰泉人來說
可能花了不少時間與氣力
想想
這世界很有趣
沈先生前幾個月找不到沈家族譜時
誤以為自己是泉州後代
而陳老先生卻剛好相反
心裡突然有個怪念頭
忘了族譜也很好
就像民國三十幾年時那位九份頭人說的
""現時九份仔,泉州內有漳州,漳州內有泉州
打起來
誰分得清楚呢"""
大家都是一家人
我想不只這樣
經過這400年
我們的下下一代可能百分百都會有原住民的血緣
何必再分清楚哪裡人呢
又想遠了
寫到這裡
讓眼睛休息下
順手拿起雙溪鄉志
翻了翻
竟然見到卷之九
記載著
""柑腳城,在今長源村柑腳社區內,凡威惠廟前兩畔舊舖號,
迨及柑林國小,皆城之範圍"
""柑腳,原以高崗,其週圍之低處稱為嵒腳,高崗上稱為城仔,
北勢溪泉籍安溪人,來此爭地,漳籍人結砦於此以抗.""
原來"柑腳,原以高崗,其週圍之低處稱為嵒腳"
這就是柑腳地名的由來
是防範坪林尾來的泉州人而建的
那柑腳坑呢
台語字典彙音寶鑑說"嵒同於巖"
音Gan
亦即崁,高也,石窟也"註五
台灣的地名有許多柑字
大部分被後人解釋為因為先民種柑橘或是開柑仔店(雜貨店)
就如同九份山下的瑞芳"柑仔瀨"
也是如此
是這樣嗎
不過
喦腳就是柑腳
台灣語文真是典雅
說得有道理
只是我沒留意到
柑腳是否位於高岡上
印象中是高於河面很多並且在高高的山的下方
改天再進行第五次的柑腳與柑腳坑的探訪
或許還有許多的新發現
改天也再請教金礦工陳老先生
他父親唯一遺留的手尾
竹箱子裡還有哪些文物
哪些台灣的過往
>>>>>>>>>>>>>>>>>>>>>>>>>>>>>>>>>>>>>>>>>>>>>>>>>>>>
註甲 台灣歷史年表 第八頁 楊碧川著 1993年版
註一 山中的藍寶大菁
註二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 440頁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民國59年版
註三 平溪十分寮胡氏祖譜 第354頁 但2004年版
註四 雙溪鄉志卷之三 115頁
註五 彙音寶鑑368頁 沈富進
同治七年原文"":
仝立分管合約字人
孫寶
陳水愿
等宝有出血本銀合夥總結首鄭邦觀
仝四結首高欲,楊景,周鎮,沈自
等合夥四拾股
向秀朗社番給出林埔地
土名坐落
柑腳坑
其東南西北界止以及口糧并帶坑溪泉水通流灌溉
俱各登載大墾約內明白
宝自己份
應得山林埔地分在貳拾玖龟約內
而山界田地界止再登載約內明白
但上年間立契字
未有分管踏明界止立約為據
合當僉議
欲各開闢成田
栽種大菁
將山林田地踏明界止
各對半分龜為定
踏明界止
批條開列於后
此係至公無私
恐口無憑
今欲有憑同立分管合約字弍紙一樣
各執一紙付執存炤
一批明
陳水愿應得山林田地
東至溪中為界
西至大崙分水為界
南至小垵尾直透豎崙立石為界
北至張求毗嗹分水為界
田地北至埔尾為界
一批明
孫宝應得山林
東至高水田地毗嗹為界
西至大崙頂為界至二十龜竪郊毗嗹為界
北至小垵尾直透豎崙明踏立石為界
田地北至埔尾為界
炤
再批明
宝應得第二龜田地一所
又應得第六龜田地
代筆人 王永福
知見人 張求
知見人 陳萬伍
知見人 孫金
在場見人 周鎮
仝分管合約人 孫寶
陳水愿
同治七年 肆月 合同
內註字北一字腳一字改總一字
山一字口一字孫一字共六字再炤
註:逗點段落是自己加的
原文是一字到底
還有
有清朝的關防驗訖大印
蓋在第一行到第六行
同時還有對折契約書的"合同"兩字之一半
>>>>>>>>>>>>>>>>>>>>>>>>>>>>>>>>>>>>>>>>>>>>>>>>>>>>
台北縣坪林鄉42號公路大舌湖
4月11日九份102號公路13k的13k狗兒,狀況很不錯,等待好溫度超過25度天氣送他到台東
超過140年的雙溪鄉長源村柑腳福德宮,戊子年孟冬立
同治七年立,台北縣雙溪鄉柑林威惠廟
同上,這是石獅子的前胸,刻有同治戊辰年弟子蔣七合
同上同治戊辰年
同上
同上,香爐兩側刻有三貂堡弟子潘興
同治已巳年
滿是雲霧的北縣42號公路柑腳段
同上,山巔隱隱約約露出在雲霧中
同上
雙溪鄉路旁的長尾山娘也就是台灣藍鵲,在正中央的樹枝上
坪林鄉42號魚光村道路旁的石造古厝
同上,台北縣大舌湖茶園
同上
同上
台北縣坪林鄉柑腳坑
坪林鄉通往胡桶古道,柑腳坑及中心崙
胡桶古道大正十一年專賣局石碑
胡桶古道
同上
同上,義民碑
胡桶古道
同上
坪林鄉柑腳坑旁黑水龍潭的茄苳樹
柑腳坑旁茶園裡忙著採茶的阿桑
黑水龍潭土地公
柑腳坑石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