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5 11:31:02笨笨雯

台灣古地名(台北暨台北縣)

台北市區地名由來
 
1萬華 舊名艋舺,亦作「蟒甲」、「文甲」、「莽葛」,為凱達喀蘭族語
   MOUNGAR 之音譯,意指獨木舟及獨木舟聚集之地,其地濱河,土壤膏腴。   初僅凱達喀蘭族在此居住,除射魚維生外,兼以所產苦茗、蕃薯等物,以   獨木舟載運至淡水河上游新店溪,與漢人交易,遂得「艋舺」之名。

2士林 舊名八芝蘭,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至清末,科名特 
   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意。

3松山 平埔族錫口社的故居,日本人改為松山。

4大安 由於(大灣庄),(灣)和(安)的諧音而得名

5北投 平埔族的語言,北投就是指女巫。

6內湖 位於台北盆地內側的盆地。

7南港 因地處基隆河之南,有港可以泊舟故名。

8文山 民國79年把景美區和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
   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    (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   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   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9信義 民國79年把松山區鐵路以南、及大安區和平東路以北獨立分出而來

10中正 民國79年將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而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
   (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   中區地名之由來,是因為位於古台北城的城池中央。

11中山 台灣光復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

12大同 由(大)隆(同)而來。

台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板橋 板橋舊名「枋橋」,是台語發音,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其由來是因
   為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今天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以   利行人的來往,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命名為「枋橋」。民國九年,日本政   府將「枋橋」改為「板橋」,光復後便沿用至今。

2三重 三重舊名為「三重埔」,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是依照
   次序來命名,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所以稱為「三重埔」,後來再   改為「三重」。
   「埔」是河邊沙洲的名稱,先民為了開墾土地,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而   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而泥沙沖積所成的   沙洲也日漸擴大,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   為二重埔(台語發音)。同樣的,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   市,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遂定名為三重埔。(詹亦哲,民82,這裡是我   生長的地方---台北縣,台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編)

3永和 永和市在日據時期時分設六保。民國三十六年時,隸屬海山區中和鄉。民
   國四十二年,分為頂溪、上溪、網溪三村。民國四十七年,分鄉設鎮從中   和鎮劃出,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此名為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   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   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於是此地   便稱為永和。民國68年升格為縣轄市。(永和市誌,民75)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
   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   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   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5新莊 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後來在雍正年間,由於人們在
   此設立新的聚落,便將此地命名為「新莊」。另一說是由『新的武勞灣    莊』簡化而來。

6新店 「新店」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人們在今天的碧潭東岸興   建店鋪,後來發展成為街市,由於附近以前並無店鋪,所以就稱此地為    「新店」;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原先已有店鋪,後來在道光年間,因為   受到山洪爆發的沖毀,又重新興建店鋪,而將此地命名為「新店」。
   7樹林 樹林這一帶以前是大漢溪氾濫的沼澤地,由於樹林叢生,所以命名   為「樹林」。另有一種說法是,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漢人為了保護水   圳的堤岸,種了許多林木在堤岸上,後來便稱此地為「樹林」。

8鶯歌 「鶯歌」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的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其形狀類似鷹
   哥,所以此地命名為「鷹哥」。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庄。民國   九年,日據時期改為鶯歌庄,民國二十九年,升格為鶯歌街,至民國三十   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鶯歌鎮。(陳碧松,民68,鶯歌鎮誌)

9三峽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   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   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   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   峽而沿用至今。(三峽鎮志,民82,三峽鎮公所 發行)

10淡水 淡水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
   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而在設有「滬」的尾    處,就是「滬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   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九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   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

11汐止 汐止舊稱為「水返腳」,是指此地在滿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   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

12瑞芳 清光緒年間,陸路交通不便,往來於台北地區全靠基隆河水路運送補
   給,瑞芳對外之水運接駁渡口柑仔瀨,即今柑坪里(俗稱內瑞芳)成為台   北地區往返於噶瑪蘭(今之宜蘭)間者必經之地。後因金瓜石、九份山區   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上山採金必先經由柑坪里,此時基隆河   接駁渡口附近,有一賴姓商家鋪號「瑞芳」,店貨、日用品、南北雜貨俱   備,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處所。久之,往來者    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而呼「去瑞芳」,或「由瑞芳回   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瑞芳鎮簡介,民83)

13土城 本市昔日為山胞擺接社漁獵之區,清朝初年時,便有先民來此開墾,因   為在此設土牆防禦番人的侵害,所以就稱此地為「土城」。
   (土城市志,民83,土城市公所 發行)

14蘆洲 「蘆洲」舊稱河上洲、和尚洲或鷺洲。因此地係由大嵙崁溪沖積而成之
    沙洲,故初名河上洲。後因清乾隆年間,竹塹(即今新竹)城隍廟僧侶    梅福,向官府稟請以現今水湳村一帶產業為關渡媽祖廟之業產獲准,每    年來此徵收租穀,於是鄉里百姓稱為和尚厝。因和尚與河上音相近,彼    此混合,遂以和尚洲為名。又因為本鄉原為一沙洲,凡洲渚有水處,蘆    草叢生,蘆花盛開時節更因白鷺棲息其間,蔚為景觀,故又稱鷺洲。現    今「蘆洲」之由來,乃因當時蘆葦叢生,才改稱為「蘆洲」。
    (蘆洲鄉志,民82,蘆洲鄉公所 編印)

15五股 本鄉早期因為有五個人出資合股來此地拓墾,所以稱此地為「五股」。

16泰山 此地以「泰山」為地名,似乎是取自於中國大陸的名山﹍泰山。

17林口 林口舊稱為「樹林口」,是指此地位於森林地帶入口之處,後來則改為
   「林口」。

18深坑 「坑」是山谷的意思,而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所以稱此地為「深    坑」。(安倍明義)

19石碇 本鄉昔日溪水深且急,小船可溯溪而上,但是停泊時必須繫石以碇泊,故    稱石碇。另一說是: 本地溪中到處石塊,碇置於溪谷,並為早期居民過    河的墊腳石,有如舊式房屋大門的石質門檻(閩南語稱戶碇),因而得     名。

20坪林 因為此地區的地形多平坦的河階面,岸旁以前為樹林茂盛之地,所以稱    為「坪林」。

21三芝 本鄉最早為小雞籠社,漢人入居後稱為小雞(圭)籠莊,清末光緒年間
    稱「芝蘭三堡」,民國九年時,取原來「芝蘭三堡」中的「三」和
   「芝」兩字為地名「三芝」,以後就沿用至今。(三芝鄉志,民83)

22石門 因為此地境內有一海蝕洞,形狀近似石門,所以稱此地為「石門」。

23八里 八里舊稱為「八里坌」,是由於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之八里坌社的居住
    地,後來改名為「八里」。

24平溪 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
    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

25雙溪 因為此地有牡丹溪及平林溪兩溪在此會流,所以就稱為「雙溪」。

26貢寮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是此地名出自於平埔族語「陷阱」的譯音,因為
    以前此地山豬特別多,初期的移民在此設陷阱來捕獵山豬,故有「貢     寮」地名的出現。另一說為: 早期本鄉墾民為根絕毒蛇猛獸,乃以草寮    將洞穴偽裝,並以樹木摃之,作為誘捕野獸的陷阱,先民稱此種草寮為    貢仔寮,久而久之即成為本鄉地名。

27金山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在    民國九年時,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中有本省北部原住民「平埔番」二十多人,因捕魚遭遇颱風,漂至    本鄉海岸,見荒蕪而離去,遂沿海尋至貢寮鄉安住,爾後數百年,經由    其子孫形成三紹四社、大雞籠社、金包里社等。其中金包里社沿北部海    岸漸向淡水分佈。「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    而來。日據台灣時,本地稱為金包里堡。民國九年,有鑒於此地背大屯    山,乃去其「包」字,加上「山」字,成為「金山」,光復後,依照原    金山莊區域改設金山鄉。(李鴻謀,民82,金包里誌)

28萬里 「萬里」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出自於在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所稱基隆    港附近的漢人聚落為『parian』的譯音而來。因其與閩南語之『萬里』    音相近。又早期原住民稱此漢人居住的聚落為『vasai』,漢人以近音    譯字『瑪鋉』稱之。故本鄉又有『瑪鋉』之名。

29烏來 「烏來」是泰雅語,意思是溫泉。據傳以前有一群泰雅族人來此地附近    時,遠望溪水中煙霧濛濛而升,經觀察後,發現這些煙霧是由岸邊湧出    的熱水所形成的,於是就高呼「Urai」,亦即溫泉的意思,此後便稱此    地為「烏來」。

上一篇:X’mas放鴿記